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清敕建节孝坊余罗氏碑志考释

发表时间: 2023-04-14 15:00  

节孝坊位于澧县城头山镇牌楼村,俗名余家牌坊。系清道光年间旌表本地余家节妇罗氏而建。牌坊座北朝南,以祁阳白石构筑。坊高12.7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5米(图1)。2006年,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罗氏的坟墓位于本村余家祖茔。据澧县文物部门文保单位档案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坟茔尚在,上有墓碑,但后来因农田改造平毁,墓碑被掩埋,后为余姓后人挖出,现立于祖茔墓亭一侧(图2)。本人于今年4月初与澧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汪俊副主任一同前往寻访,并抄录碑文(图3)。下对墓碑及碑文予以介绍,并参考相关文献史料对碑文进行考释。




    一 碑及碑文

碑与牌坊同为祁阳白石,原有碑趺,未掘出。碑呈长方形,上端两角弧形。碑出露部分高135厘米,宽64厘米,碑首厚19.5厘米,碑身厚18厘米。正面碑首向外突出,呈倒“凹”字形,突出部分有边框,边框内高浮雕祥禽瑞兽图案,正中凹处雕太阳纹。碑首以下磨平,刻碑文及墓志铭。碑文紧贴两侧边缘,上下也不留天地,满满当当。因边缘有缺损,故有部分文字残缺。碑面下部保存较好,文字较清晰,上部有风化剥蚀想象,少数字漫漶难辨。总体而言,正面文字大都可以辨识,内容明晰(图4)。


碑阴四周有边框,框内也有文字,而且还较满。但风蚀较正面更甚,上部文字基本不见,下部隐约可见文字,但已无法识读,因而其具体内容不明(图5)。


现将墓碑两侧及正面碑文录如下。

碑两侧以大楷刻碑联:

鸾分影鹄寄歌嗣青史贞风列女堪增一席

凤衔书龙持节沐彤庭湛露兹坟自占千秋

正面正中以大楷刻墓葬属主:

诰封安人余母罗老太君墓

正面从右至左以小楷刻墓志铭(原碑正文换行以“/”表示):

余太安人姓罗氏,□邑封翁万一公之配也。〔1〕其冢嗣君为隆之姑父。〔2〕封翁□□□□□□□□□□□□□。/隆姑母守志励节,两世孀居,〔3〕一门贞操,闾里士、女称扬者久之。迄今卒已十年矣,岁在戊午□□□。〔4〕其孙清溪者,/予姊丈,〔5〕乞予铭幽。隆伏念太安人一生丰于财而啬于遇,啬于遇而仍丰于德。〔6〕拥陶朱之富而师姬姜之勤,〔7〕/固刈葛绩麻□嗣音也,至春满一堂,河润九里,贤云德水,庇荫更广焉。奈天不相吉,于归十余年后鸾镜破矣,匕/鬯丧矣。〔8〕数十载尽孝尽慈,贞操不摇。上事尊章,〔9〕以妇道半子道;下抚孙子,以内政兼外政。其殆合共姜之守义,陈/妇之养亲,孟母之教子,湛氏之抚孤,〔10〕而集其大成者乎!厥后因次子德元贵诰封安人。〔11〕而德元公又念母/孝慈,贻母令名,乃请金诺,乃建石坊,鸠工九载,〔12〕始观厥成。坊成,刺史来贺,〔13〕戚邻共庆,四方来观者,男女不下十/余万人。节义之感人也如此。呜呼!紫诰颁来,永光彤管;白石峙处,仰见冰心。闾史之笔,其何从拟议焉?〔14〕然隆/以□□亲,义不容辞,□□感顺孙之行也。〔15〕爰据实录,以铭之曰:/

怀清之台,因贞女立。〔16〕桓嫠之义,为巾帼式。〔17〕谁与颉颃?安人罗氏。〔18〕溯自及笄,于归望族。〔19〕中馈仪谨,伉俪情笃。〔20〕一旦/□□,□天不禄。〔21〕铅膏悉除,罗襦不服。玉兮比洁,冰些比清。〔22〕松筠栢节,半由性生。未几仙龛,又召长男。〔23〕雁孤膝下,鹄/寡堂前。画荻未休,含饴乃苦。〔24〕抚两代孤,作一家主。佥曰节妇,佥曰贤母。刺史明扬,天子许可。衮绣以荣,金石以光。/冰心若揭,令闻比彰。〔25〕状来铭幽,用碣诸土。碣重于山,名留万古。/

举人周守隆顿首志铭并书。(印文“栋臣”、“流芳百世”)/〔26〕

妣系处士天禄公女,生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岁六月初六日子时,没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岁八月十二日巳时,享/寿七十有二。〔27〕安厝小栗陇祖山之阳。/□东□□两房□地□外有合同为据。

祀男:监生曰成,周氏;州同曰亶,马氏、伍氏。侄千总曰朗,张氏、吴氏。〔28〕婿戴宗兰,余氏。大房孙:作忠,周氏;作翰,谭氏。二房孙:作恕,周氏;作屏,彭氏;作韶,唐氏;〔29〕作俊,周氏;作尹,张氏。重孙:求诰,萧氏;求淳,周氏;求仁;求昭,萧氏;求慎、端、霖、义、恭、儒、书、敬、哲、敏、训、绪、远。〔30〕

时咸丰捌年戊午岁谷旦立

二 考释

〔1〕万一公,即余罗氏丈夫余继泰,字万一。1封翁,即受封赠之翁。《余氏族谱》中所收《敕命制书》:“清宣宗道光七年(1827),敕命德元公之父继泰公为儒林郎,母罗氏为安人”。曰:“尔余继泰乃捐职州同余德元之父……”。2余德元即余继泰与余罗氏次子余曰亶,字德元,号信亭。所谓“捐职”,说得直白点就是用钱买的官,这种官就是虚名,一般不授予实职。或曰曾任澧州同知,大谬矣。清代州级副职称“判官”,不称“同知”,清代澧州判官中也没有余曰亶之人。

〔2〕冢嗣,长子,即余曰成;“隆”,即墓志撰、书者周守隆。余曰成之妻周氏即周守隆的亲姑母,故余曰成乃周守隆之姑父。周守隆之父周敦智与其叔周敦友又曾与其他乡绅(实为亲友)为余罗氏请旌。3同治《直隶澧州志·儒林》周敦智传曰:“号睿庵,岁贡生。……弟敦友,岁贡生;敦濂,诸生。子五人:守业,岁贡生;卓及严,皆诸生;守隆,登戊午贤书,官于闽漳浦县。”4

〔3〕两世孀居,余继泰与长子余曰成均早亡,故余罗氏与余周氏婆媳两代都守寡。同治《直隶澧州志·节孝》:“罗氏,余继泰妻,年二十四(误,应为二十九,详后。)守节。”又:“周氏,余曰成妻,年二十二而寡。与孀姑相倚为命。”5

〔4〕据墓志,余罗氏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戊午为立碑之时,为咸丰八年(1858),其间相隔十年。

〔5〕其孙清溪者,据《余氏族谱》,即余罗氏之孙,余曰成长子余作忠,字廷彦,号清溪。余、周两家几代联姻,互相通婚,余作忠之妻周氏乃周守隆之姊,故余作忠为周守隆“姊丈”(姐夫)。余作忠为余罗氏长孙,其父余曰成卒于道光元年(1821),其叔余曰亶也早于余罗氏两年故去。6余罗氏卒时只有孙辈承重。故由长孙出面为余罗氏树碑请铭。

〔6〕丰于财而啬于遇,余继泰家毫无疑问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固然“丰于财”,而余罗氏夫亡子丧,命途多舛,确乎“啬于遇”。

〔7〕陶朱之富: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政治家,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归隐力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浮海出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7姬姜,此指贵妇。姬姜之勤,意谓身为贵妇,依然勤于持家。《左传》引逸诗:“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注曰:“蕉萃即憔悴,面色枯槁貌。”谓卑贱之人。8

〔8〕于归,古指女子出嫁。鸾镜破矣,匕鬯丧矣,均指丧偶。牌坊南面明间一层坊额西侧有碑一通曰:“节孝余罗氏,质淑性贞,十六龄甫咏桃夭,越一纪旋悲鹄寡。”9一纪为十二年,“越一纪”就是过了一纪。《直隶澧州志》谓“年二十四守节”,则据十六岁出嫁只有八年,显然有误。10《余氏族谱》谓“年二十九居孀”。11则嫁入余家实岁十三年,虚岁十四年,适“越一纪”,亦合“于归十余年后”。据《余氏族谱》,余罗氏与余继泰同年,余继泰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月二十一日,卒于嘉庆十一年(1806)十月初十,年二十八岁。因余罗氏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月初六日,长余继泰四月多,故此时余罗氏虚岁二十九。12

〔9〕尊章,也作“尊嫜”,即舅姑,公婆。 

〔10〕共姜之守义,《诗经·国风·鄘·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后作为寡妇守节的楷模。13陈妇之养亲,《古列女传·陈寡孝妇》:“孝妇者,陈之少寡妇也。年十六而嫁,未有子。其夫当行戍,夫且行时,属孝妇曰:“我生死未可知。幸有老母,无他兄弟,备吾不还,汝肯养吾母乎?”妇应曰:“诺。”夫果死不还。妇养姑不衰,慈爱愈固。纺绩以为家业,终无嫁意。”后以为孀妻孝养公婆的榜样。14孟母之教子,亚圣孟子之母择邻而居、断杼教子的典故。后世常为寡母教子的典范。15湛氏,晋代名将陶侃之母。陶侃少孤,母抚孤成立。湛氏誉为中国四大贤母之一。16

〔12〕鸠工九载,同治《直隶澧州志》谓:“道光十四年予旌建坊”,17牌坊南面二层“节孝坊”主匾后署“皇清道光廿三年岁次癸卯吉旦拣石修建”,乃为竣工之时。18则从道光十四年(1834)兴工至二十三年(1843)蒇事共历九年时间。网文或曰十二年、十五年,皆误。

〔13〕刺史,此为唐代州守的职衔,宋以后称“知州”,此为借用古称谓,还有借用汉六朝时期称“太守”的,就像我们有时还借用澧州称澧县一样,都不算错。

〔14〕闾史,闾巷的小吏。周守隆撰此碑之时甫中举,尚未任官(咸丰八年中举,同治五年任漳浦知县。详后。),称“闾史”恰如其分,也不算自谦。

〔15〕顺孙,孝顺之孙。

〔16〕怀清台,秦始皇为巴寡妇清所筑之台。“怀”,感怀也。《史记·货殖列传》:“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19

〔17〕桓嫠,汉代“桓嫠行义”的典故。“嫠”,寡妇。《后汉书·列女传》:“沛刘长卿妻者,同郡桓鸾之女也。生一男,五岁而长卿卒,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儿年十五,晚又夭殁。妻虑不免,乃豫刑其耳以自誓。沛相王吉上奏高行,显其门闾,号曰‘行义桓釐’。”(釐同嫠)。20

〔18〕颉颃,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堪与匹比。

〔19〕及笄,古代女子15岁开始盘发,以笄束之,称“及笄”或“始笄”。《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母教婉、娩、听从……十有五年而笄”注:“谓应年许嫁者”。21罗氏十六岁嫁到余家,适过及笄之年。

〔20〕中馈,此指妻室。宋刘子翬《夜过王勉仲家宿酒数行为作此歌》:“夫君不有中馈贤,咄嗟办此何神速。”。22

〔21〕不禄,士死或年少夭亡的委婉语。意为不再享有俸禄。汉寿大岭上东晋墓砖铭文有:“晋州从事、郡察孝不就、武陵汉寿龚道安,咸康二年岁在丙申时闰八月十日,不禄于武昌。”23

〔22〕铅膏,女人的化妆品;罗襦,光鲜质优的服饰;些,此处用作语气词,同兮。

〔23〕仙龛,陈供逝者灵位和神像的壁龛,多位于正堂的上方。

〔24〕画荻,典故“画荻教子”。出自《宋史·欧阳修传》:“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24

〔25〕佥,都;衮绣,古代朝廷赐与官吏和命妇的服饰;金石,此指石质牌坊;令闻,美好的名声。

〔26〕举人周守隆,同治《直隶澧州志·宦业》:“周守隆,号栋臣,咸丰戊午科举人。同治五年任福建漳浦知县。”咸丰戊午为咸丰八年(1858),即为余罗氏撰墓志之当年。25然而,同治《续修漳浦县志·职官志》作:“周守隆,南丰举人,同治五年任。”26查江西同治十年(1871)所修《南丰县志·选举志》,举人中并无周守隆之人,而且其他科目中也无。27显系《漳浦县志》移花接木。

〔27〕余罗氏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月,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八月,虚岁72岁,实岁只有71岁零两个月。

〔28〕余曰朗,为余继道之子,余继泰之侄。与曰成、曰亶为堂兄弟。28

〔29〕作韶,碑中列为余曰亶第三子。《余氏族谱·世系表》作“作韵”,亦为第三子,应为形近所误。而在曰亶小传中作“作韶”,故世系表误。29

〔30〕重孙:求诰、淳、仁、昭、慎、端、霖、义、恭、儒、书、敬、哲、敏、训、绪、远。碑志列余罗氏重孙辈17人,据《余氏族谱》,其排序应是根据重孙辈自身的长幼排序,而非按其孙辈的长幼排序。《余氏族谱》列20人,这正常,有的人树碑时应该尚未降生。重孙辈中当时只有求诰、求淳和求昭三人婚配,余均尚幼未婚。按理说,族谱中有的人碑志中不一定都有,但碑志中有的族谱中一定有。问题是碑中所列人名与族谱中人名不尽一致。族谱中所列“求”字辈20人为:鉴、端、易、功、柱、舒、古(作忠子)、诰、霖、哲、鸿、仕、聪(作翰子)、纯、超(作恕子)、慎(作屏子)、昭(作韶子)、芹、泮(作俊子)、回(作尹子)。30这其中两者完全相符的只有6人:诰、昭、慎、端、霖、哲。如考虑音近和形近致异的因素,则可以对应的有5人:淳-纯、仁-仕、义-易、恭-功、书-舒。碑志中还有儒、敬、敏、训、绪、远6人则完全不能与族谱比对。当然只能以碑志为是,因为碑志是周守隆根据余罗氏之孙余作忠的行状所撰,为当时人纪当时事。至于还有哪几人是咸丰八年以后出生的则无从知晓。

注释:

1.余先好主编:《余氏族谱·卷首》(三修),自印本,2002年,第31页。

2.《余氏族谱》,第38页。

3.熊建华、龙仕平主编:《湖南石刻文献集成·常德卷》,岳麓书社,2021年,第122页。

4.同治《直隶澧州志》卷15,第416页。

5.同治《直隶澧州志》卷17,第476页。

6.《余氏族谱》,第111、112、139页。

7.(汉)司马迁撰:《史记》卷41,中华书局,1963年,第1752页。

8.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成公九年》,中华书局,1981年,第846页。

9.《湖南石刻文献集成·常德卷》,第122页。

10.同治《直隶澧州志》卷17,第476页。

11.《余氏族谱·传记》第54页。

12.《余氏族谱·世系》第110页。

13.陈子展撰:《诗经直解》卷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38页。

14.(汉)刘向撰:《古列女传》卷四,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页十五下。

15.《古列女传·邹孟轲母》卷一,页十四上。

1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66、96,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8、2512页。

17.同治《直隶澧州志》卷十七,第476页。

18.《湖南石刻文献集成·常德卷》,第117页。

19.《史记》卷129,第3260页。

2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4,中华书局,1973年,第2797页。

2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内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0、871页。

2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室编:《全宋诗》卷19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365页。

2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考古辑刊》第14集,科学出版社,2019年。

2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75页。

25.同治《直隶澧州志》卷15,第408页。

26.福建省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漳浦县志》(点校本)卷六,自印本,2004年,第146页。

27.(清)鲁琪光、曾道文等纂修:同治《南丰县志》卷20,同治十年仲冬刊本。

28.《余氏族谱》卷首,第31页。

29.《余氏族谱·世系》,第112、137页。

30.《余氏族谱·世系》,第136、137页。

清敕建节孝坊余罗氏碑志考释

293139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