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安乡的酒趣闻

发表时间: 2018-01-11 08:33  

安乡县地处湖南省北部,与湖北省公安县、石首市毗邻;“左挹洞庭,右接兰澧”,“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而名“安乡”。上世纪“农业学大寨”时期,安乡筑堤修垸,大力开展“园田化”建设,被毛主席称赞为“南有新田、北有安乡”, 驰誉一时,名动一方。 安乡之北有一山,名黄山头,横跨“两湖”,享有“千里平川、一山独秀”的美称,真乃“银湖翠野一金山”。山耸金樽,地载美酒,春饮桃红,夏饮荷香,秋饮银棉之温润,冬饮瑞雪之飘逸。这样一方水土,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善、友好,宽容、豁达,有几分浪漫和诗意,自然饮酒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流和抒怀,也成就了一种内涵丰富饶有趣味的酒文化现象。


安乡的酒,要从早酒说起。县城里的人喜欢到外面吃早餐,称之为“过早”。早上人们见面打招呼就问:过早了没有?如果对方回答说没有,问话的人就会热情相邀:我们一起过早去!有时怕不热闹,邀请者还会另外叫上几个人。街边的早餐店、小餐馆比比皆是,过早的人推进涌出、川流不息。过早是有讲究的,一般少不了牛肉炖粉,有时外加一两个火锅,再加上几盘凉菜、卤菜、花生米和点心;有了这样的场面,酒就皇而堂之地登场。一般是白酒,大瓶小瓶均可,以喝小瓶为主,牌子并没有什么讲究,五湖四海的都似乎有。早上喝酒不会海喝,比较节制;虽节制,但豪兴不减。一样的敬酒、劝酒,一样的发布新闻或家长里短。而且如果遇到邻桌有熟人,相互之间还要喝上一杯、说上几句话以示友好和敬意。喝酒的节奏也是快的,因为接下来还有一天的活儿等着要干,喝酒算是工作的前奏和热身。喝完酒,客气两句,拉拉手,各自走散。要补充一句的是,上桌的时候,也有平常能喝酒的朋友谦恭地推辞:不好意思,昨天的晚晚酒喝多了,实在不能喝。这时候主人也不强求,相对自由。


说到晚晚酒,又是一绝。华灯朗照,人流熙熙,餐馆、街边小摊,到处是喝晚晚酒的人。这个晚晚酒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宵夜。三五个、七八个亲友坐在一起,以吃烧烤为主,烤鱼、烤羊肉、烤牛肉、烤虾,烧辣椒、烧茄子,等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当然酒是必不可少的,有酒才压得住阵脚,对得起满桌的热情,烘云托月,所有的人和菜品都是奔着酒来的。和早上不同,这时候往往主攻啤酒,清凉的啤酒正好调和烧烤的温度和燥热,以及早、中、晚款款接纳于腹中的白酒。啤酒不以瓶论,而以件计,小瓶一件24瓶,大瓶一件12瓶,其阵势可想而知。晚晚酒比较从容、自在,也会更喧闹和夸张。一天忙碌下来已经吃过晚饭、喝过晚酒,或茶楼闲谈,或小牌怡情,或散步健身,为招待客人或亲朋聚谈才来一场晚晚酒。晚晚酒是夜幕降临后的余韵和尾声,时间长短不拘,喝的是感觉,是彻底的放松和惬意。到最后,酒瓶列阵,集体欢送;喝酒的人则摇摇晃晃离席,由星月和路灯友情陪伴回家,如果是冬夜或许还有诗兴大发的雪花一路簇拥和搀扶。酣睡几个小时后又是黎明,甘醇的“早酒”如晨鸟般欢快地呼唤着新的一天。


要申明的是,我笔下的酒是指民间活动,更不是说每个人每天都这样奔走于饭局、放饮于酒桌。这只是一种抽绎和对共性的文学描写。这里我省去中午和晚上的酒局和酒趣,读者诸君可以发挥想象。如此说来,安乡的酒每天可以有四顿。外地的人说起安乡,爱酒的人眉飞色舞,心向往之;喝酒谨慎的人则连连摆手:不敢去,不敢去!县城饮酒如此,农村又如何呢?现在农村相对安静冷清,但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百川归海,热闹非凡,那份饮酒的热情和豪气并不亚于县城。无论县城还是乡下,安乡的酒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和风格。我姑且概括为:热闹不失细腻,豪爽不失风度,沉醉不失清醒。安乡人为人热情开朗,与酒之心性气质息息相通,酒桌上很会营造气氛,也极易掀起高潮,同时又心细如发、明察秋毫。比方说,酒桌上每个人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谁要是在酒上面搞点小动作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当然谁喝好了、谁喝高了、谁喝醉了,大家也心知肚明。在斟酒、敬酒和劝酒这些细节上也极为讲究,可以说蕴含着一种文化渊源和传承,体现出谦谦君子之风,分寸和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就是喝得再多、再高,除个别人把持不住以外,其余的人都在醉意中保持着清醒和通脱,该去哪儿去哪儿,该干嘛干嘛,规矩方圆纹丝不乱。


在安乡,饮酒不仅是热情和礼仪的表达,也不仅仅是释放感情与和谐关系的需要,更是涤荡心灵、激发灵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催化剂。水乡儿女修堤筑坝、抗洪抢险以及在改革开放中体现出来的意志、追求和信仰,执着、热烈、纯净美好,是酒的精神形态;节庆假日处处可见的龙舞狮舞、锣鼓唢呐、三盘鼓、渔鼓、地花鼓、竹马、采莲船等所展示出的激情和艺术智慧,喜庆、接地气,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是酒的文化形态;一年四节风景殊异,菜花泛金、稻谷吐翠,蛙鸣沟渠、蝉吟高枝,雨敲湖面、冰锁碧波,四时变化不离诗心,是酒的另类物化形态。身内身外,年首年尾,忙时闲时,白天黑夜,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大美之象,是天籁之音,是激情之流,是创造之源。


若要追问安乡的酒文化何以形成,答案似乎也并不复杂。想当年,八百里洞庭烟波渺渺,安乡这个在古代被称为孱陵、作唐的地方水系纵横,人们临水而居,休养生息与水息息相关,一方面水孕育了人的宽厚和浪漫心性,故而饮酒抒怀、放歌遣兴;另一方面人以酒壮胆,以酒祛湿、御寒,周旋与悠游于风雨烟波之中,谋得衣食温饱和人生乐趣。也许正是水乡的缘故,人烟稀少,在土著民之外移民越来越多,酒就成了联络和交流的纽带,临风把盏,嘘寒问暖,酒在温热情怀的同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于是酒成为了名片,成为了握手和微笑,成为了对共同生活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认同和喜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安乡自古先后隶属于荆州、澧州和武陵,错综变幻,这里的人逐渐养成了包容心态和随遇而安的豁达,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生活是福气,见面即缘分,饮酒正是其醉眼安卧故土、醒眼静观世界的恣意表达和心理慰藉。再则,安乡自古属于荆楚之地,浪漫主义文化及诗风浸润和滋养了人们的眼光和襟抱,诗酒合一,酒是人的另一种抒情方式。


可见在安乡,酒不单是液态的火苗和热情的象征,更是文化符号、精神升华和心理寄寓,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感知、体认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作者简介】张文刚,湖南安乡人,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学术期刊《武陵学刊》执行主编,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文艺创作与评论研究所所长。出版学术专著《武陵作家论》《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概观》,主编《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合著《中国文艺美学教学发展论纲》,副主编《中华德文化研究》《城市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常德城市文化研究》《城市文化论丛》,助理主编《大学语文新编》。出版长篇小说《幻变》。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青年文学》等百余种报刊杂志发表文艺评论和文学作品。

安乡的酒趣闻

103783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