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文化地标】跨越潇湘,湖南十大文化地标行——芷江受降纪念坊

发表时间: 2018-12-10 15:49  

这是一次自发的拥抱故里山水的文化之旅,

这是一次深刻的审视湖湘精髓的难忘历程。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名片,也是湖湘儿女的精神坐标。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湖南文化地标(2018)推选活动评选出炎帝陵等10 个文化地标,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集结起了我们内心的湖湘文化情愫。

 

为彰显深醇的湖湘文化情怀,红网各网络志愿组织,以自驾出行的方式从第一站——湘北岳阳楼出发,环湖南一周,以网络特有的记录方式,传播十大文化地标的历史与文化见闻。

 

“文化湖南”将陆续推送“穿越潇湘,湖南十大文化地标行”系列文章,带您跟随网友脚步,穿越潇湘,探访文化地标,看最美湖南!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芷江这座湘西边陲小城,见证了日本降使向中国军人脱帽鞠躬,呈交侵华兵力部署图,接受投降详细规定备忘录的历史瞬间。芷江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凯旋门。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

 

中国芷江,鬼子投降的地方……


多日连雨,在去到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时,天气终于放晴。


“中国芷江,鬼子投降的地方。”


旧地重游,门外路旁多了一块显眼而立的木牌,上书十一个大字,往来路人触目可见。

 



巍然矗立的受降纪念坊,依旧黑白分明,如峰顶天立地;两侧阵列如兵的柏树,依旧生机勃勃,如剑直指苍穹。 


活泼的白鸽从天空轻悄横掠,没入盎然绿意中,噗啦啦扇动着翅膀的声音清灵悦耳,庄严肃穆的气氛,顿添几分灵动气息。


这之中,或有曾相逢的白鸽吧,只是相见不相识。


又或早已不是当初那些鸽子,但它们有着相同使命,继续寓意着和平。


那年来时,游人并不多,可说有些冷清。


这回虽非络绎不绝,却也时见三五成群。



受降纪念馆里,一位游客一边不停说着谢谢,一边示意旁人避让。


大家纷纷礼貌避开,她却出人意料地在不少目光的关注下,开心地作白鹤亮翅状,欢呼雀跃。


愕然中还不曾回神,有同伴上前劝阻,告知她此处不能如此轻佻。


对方连说明白明白,在义正辞严的说理中停止了这种行为。


“抗日纪念场所理应严肃,但此地因受降而多了一重含义,若是表达对祖国打败侵略者的喜悦,究竟是对是错?”


一路参观一路寻思,转得几处却又看到了那位女士。


她正如刚才一般,以白鹤亮翅之姿让同伴拍照。


这分明是不以为然,才会故态复萌。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芷江受降纪念坊,亦有此意。


它的建立,是庆祝抗战胜利,也是缅怀先烈,并提醒我们牢记历史、勿忘过去。这次入选“湖南十大文化地标”,想必“居安思危”是重要原因。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心态决定结果。


接下来的参观中,讲解员讲解时的两个细节,仿似为此加上生动的注脚。



“这其实是马枪!”一位对枪颇有研究的游客指着柜子里陈列的芷江保卫战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她特意说明。



“1945年8月21日,中美空军联队第五大队的6架P-51野马式战斗机,严密监控日军投降代表降机前往芷江投降。”指着墙壁上的图,她又着重指出,该图所绘飞机有所偏差。



严谨持重的讲解态度,令人顿时肃然起敬。


看起来,似都是小事,仔细想想,实则不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四柱三拱门的受降纪念坊,为何造型如“血”字?不止是彰显了“血债血偿”的民族血性和表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然心态,更是寓意3500万同胞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抗战全面胜利,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和增强忧患意识。


走走停停,思思想想,整个抗战纪念场地参观完毕。脑海深处留下许多身影,还有一些生动的画面则正在眼前继续。



走进抗战纪念馆时,曾遇见数十位年轻人牵着横幅合影,白鸽口衔橄榄枝的图标下,是“大学生和平协会”七个字……


参观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时,讲解员曾介绍,这里还有一个仿造该会场的小学生爱国教育基地……



离开时,受降纪念坊前,有一群或身着迷彩服或身着军装者正在等待集合……



再访芷江受降纪念坊,再读抗战血泪历史与革命精神,依然是愤怒与感动,依然是震撼与自省。


回想起上次来时所感已渐遗忘,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在这里,你不止是一个游客,在自己的故乡在自己的国家,你更是这片辽阔土地的主人。

 

战争与和平、生命与 死亡,仅一线之隔……

 

愿和平之鸽,永远飞翔!

【文化地标】跨越潇湘,湖南十大文化地标行——芷江受降纪念坊

103324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