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旅事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

发表时间: 2016-11-19 22:22  

近年来,华容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迅速发展,在县城建立了县级支中心,并以支中心为平台,依托县委组织部建设农村村场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在372个村场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并挂牌运行,在全县乡镇、街道设有基层服务总372个,实现了农村村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83%

[县级支中心建设]支中心于20117月建成,国家提供60余万元设备(4个大型服务器,30台电脑,大3P空调3台等配套设备),图书馆筹资10余万元搞好了支中心的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

[专门机构]   长:张伟  

  员:刘传英、杨柳 

机构办公室设华容县图书馆

[网点建设]2009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372个村场建设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点372个,每个网点都确定了站点管理员和站点技术员各一名。

[经费投入]近年来,县乡村对华容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加大了资金投入,每年县财政拨经费2万元,每个农村点投入资金0.5万元,全县每年共投入资金198万余元。

[资源建设]

通过自建、共建等多种方式,以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资源库为依托,系统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重点整合农村需要的各类资源,精心打造广大农民看得懂、用得上、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资源库。

国家中心整合不少于5万种电子图书,提供不少于1万小时的文艺演出、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和影视节目等视频作品,建成40个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数字资源总量约2TB

我县支中心提供1.2万余部电影、戏曲、农村种养殖视频资源,2万余种有声读物105万余种电子图书,9000余种学术期刊全文,1500种文化休闲类电子杂志等数字资源的检索和阅览,数字资源总量约4TB

[技术支持]我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依托国家电讯通讯网络平台、及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技术平台,建成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支持为主,充分利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构建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与支持工程服务网络的分布式开放性实用技术体系。依托国家图书馆以及省、市、县级图书馆建设统一、交互式的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网络管理,及时了解了服务需求,掌握服务状况,进行远程指导,加强了技术监管。

[队伍建设]积极采取培养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一支适合文化建设需要的管理、技术保障和基层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农村基层服务点工作队伍,每个基层服务点拥有2名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员,全县县乡村共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人员600多人。

[人员培训]通过向省、市派遣学习人员,与请教授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几年内已完成对县、乡镇、村约800余人次专业培训。

 [发展展望]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扩大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体目标。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农村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到2017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服务体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具体目标是:

——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结合,基本建成国内较大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不少于100TB

——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建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点,完善县支中心建设、乡乡建有基层中心、9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点,使基层服务网点成为具有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文化中心;

——利用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建成文化共享工程技术网络和应用系统。

工作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努力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的良好局面。

——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加强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数字电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国家重点项目,以及科技、农业信息化等相关项目的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分别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本着以点带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积极建设农村基层服务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集中布点,连片实施,率先建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大对边远乡镇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丰富服务方式,注重服务效果。加强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强化服务的针对性,普遍服务与个性服务相结合,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

103521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