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怀化市“非遗”保护扎实推进

发表时间: 2009-12-07 11:31  

    日前,怀化市对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专家论证和评审通过,又一批富有特色与价值的“非遗”列入市级政府保护名录体系;同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启动建设集实物和图片展览、数据库、传承人培训为一体的“非遗”展示(览)中心,加之刚配置的流动演出音响灯光设备,总投资达140万元。怀化市“非遗”保护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步入有序管理的轨道。
    怀化“非遗”种类颇多、瑰丽奇绝,是全省“非遗”大市。今年伊始,怀化开展了首次“非遗”普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系统投入人数546人次,社会力量参与人数2000人次,涉及乡镇街道311个,走访传承人2196人次,汇总文字资料61册;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2215条,涵盖民间音乐舞蹈、生产商贸、岁时节令等16个门类100多个种类。通过普查,初步摸清资源总量、分布情况和濒危状况,以级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价值、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状况;一大批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首次发现;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得到了对话和了解。对此,怀化绘制了“非遗”资源地域分布图,形成了《普查成果汇编》。
    怀化把“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头工作来抓,将“非遗”工作纳入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保护中心、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本级“非遗”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公布机制,做到有机构、有队伍、有绩效考核。去年初,市委、政府“两办”下文要求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纳入所属各级财政预算。目前,怀化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有1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有9人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该市秉承“保护带发展,发展促保护”的原则,按照“分类保护、选择利用”的方法,积极创新探索“非遗”保护工作,寻求“非遗”保护和利用的最佳平衡点。对侗锦、斗笠、花瑶挑花、石雕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运用“生产性”保护为主的方式;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突出“抢救性保护”为主的方式;对侗舞、侗戏、苗歌等可塑性遗产支持“发展性”保护为主的方式,从而不断发扬光大。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各地以节会、外宣、交流、旅游为契机,竞相打造“非遗”品牌。近年来,“和平文化”、“侗文化”、“炎帝文化”、“夜郎文化”、“盘古文化(龙舟文化)”、“屈原文化”、“洪商文化”、“杂交水稻文化”、“福寿文化”已相继成为相关县市的特色文化。仅今年来,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表演了《神农裸祭》、《斗牛舞》、《草龙舞》等“非遗”节目,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台“土得掉渣,而又美得震撼”的艺术盛会;靖州苗族歌鼟走进央视,被一些专家和文艺爱好者称之为“深山珍宝”、“天籁之音”,该县《苗寨风情》参加中国苗族银饰服饰展演获得大奖;通道侗锦赴上海展示并现场演示了侗锦的整个制作流程;沅陵、通道等分别举办了以展示“非遗”为重点的县级艺术节;怀化阳戏剧团赴法演出获得“安德罗斯荣誉勋章”;万人合拢宴获吉尼斯记录;芷江、麻阳、靖州、沅陵等“非遗”节目一年内纷纷走进央视。
    “群众乐参与”是怀化“非遗”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位到侗乡苗寨采风的外宾称赞怀化说:“怀化男女老少个个非常热爱本土特色文化、积极参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确实,现在全市500多个业余文艺团均能积极创编和展演(示)“非遗”节目,这些团体分布在各个基层,为带动本地重视关注“非遗”工作树立了榜样。全市“非遗”进学校、入广场、赶墟场、办论坛等蔚然成风。

相关阅读

怀化市“非遗”保护扎实推进

10314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