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省博物馆两课题应用研究成果获专家认可

发表时间: 2010-02-11 11:34  

(利用现代科技保护人类文明,信息技术推动古建筑保护的技术成果应用赢得认可)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湖南省博物馆承担和主持的“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古代建筑保护技术信息系统研发”与“古代建筑虚拟修复及web表现技术研究”的结题验收会议在长沙召开。课题组向与会的验收组专家与领导汇报并演示了两个课题的完成情况及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得到了来自信息技术领域、古代建筑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广泛应用,科技的力量在文物保护领域也逐步彰显其意义。古代建筑中蕴藏了大量有关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信息,作为现代科技中的信息技术便开始运用于其中并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参与本次结题的两个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在推动古代建筑保护的技术研究上取得预期的成果。
    “古代建筑保护技术信息系统研发”课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古代建筑保护领域,针对古代建筑保护的知识特点,采用基于概念的知识表达模型,构建了古代建筑保护知识库框架体系。课题不仅在知识库中建立了自然语言理解的检索机制,同时还研究了图片特征选取、图片特征表示、索引组织数据结构,通过在索引中快速查找、图片特征比较等,完成了图片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图片压缩方法、傅立叶变换及其衍生、高维索引采用的多种数据结构、基于不同空间的距离比较方法等,实现了图片内容、颜色的空间相互转换,对JPEG图片文件按照MPEG-7标准建立颜色和纹理信息的索引。课题在研究中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发表论文13 篇,其中SCI期刊发表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5名。
    “古代建筑虚拟修复及web表现技术研究”课题成功搭建了国内首个古代建筑保护修复信息服务平台。课题主要研究了: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木结构古代建筑关键部件的典型病害计算机辅助修复;利用实验过程中获取的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修复材料配比数据,建立相关的数学配比模型,进而实现油饰彩画的虚拟修复。课题还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动画技术的古代建筑营造过程的动画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只需要用户基于语义输入一些古建筑描述就能自动生成一个动画片,反映该建筑从无到有的搭建过程。而古代建筑三维建模系统支持对各种类型的古建筑三维重构,针对不同古建筑,用户只需输入古建筑物的数码照片,系统则可自动快速地生成相应三维模型。同时,古代建筑保护修复信息服务平台还支持古代建筑知识库信息录入管理服务、基于自然语言的古代建筑知识库查询服务和古代建筑多媒体知识检索服务。课题在研究中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8篇发表在国外期刊,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4名。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罗静副司长在课题通过验收之后作了讲话,认为该课题跨度大且具有挑战性,对课题研究人员的努力和不断进步表示肯定,并提出希望课题组成员继续努力,做好课题后期的推广应用工作,鼓励课题组优秀成员继续保持紧密合作,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联盟。
    此外,参加本次结题验收会议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与信息处刘华彬处长及湖南省文物局陈远平局长等领导。作为课题合作单位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子课题的负责人也参加了这次验收会议。

相关阅读

省博物馆两课题应用研究成果获专家认可

103139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