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长沙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创新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发表时间: 2010-10-15 10:28  

    长沙市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机制和载体创新,农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把文化阵地建设延伸到村户
    一是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按室内面积500平米以上,室外场地面积2000平米以上,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培训室)、书报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服务室等,配备娱乐、健身、学习设施设备。文化站建设由市、县财政共同负担筹建费用,市财政按照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元标准投入,各县(市)至少按同等额度投入配套资金。如长沙县按每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万元的标准进行投入,各县(市)财政按照每站每年2-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并安排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日常管理。
    二是村(居)建立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活动室。每个农家书屋除由省里配发出版物和资金外,市本级按1万元/家、各区按2万元/家、县(市)按1万元/家标准配套投入。市、区县(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资料的更新和设备的维护。
    三是鼓励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民间剧团、农民业余剧团等。如开福区农民自办文化屋场33个,每个农民文化屋场配备各类书籍2000册以上,报刊杂志10余种,音像制品100多种,还有乒乓球台、电视机、DVD、健身器材。
通过共建,形成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以村组文化阵地为网点,以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室为“终端”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二、把文化资源投入倾斜到基层     一是“送”文化。2007-2009年,长沙市新增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超过1000个,700多个村(社区)建立了基层服务点,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市委、市政府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 万元,组织市属文化剧团到农村采风,编排村民喜爱的文化节目,在农村巡回展演。组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成立近百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年放映电影16000多场,观众460余万人次。市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五下乡活动”。
    二是“帮”文化。各县(市)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按地域分区分片,划定责任范围,主动到乡镇帮助组织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培训表演技巧,提高村民文艺素养。
    三是“用”文化。把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家书屋、村级远程教育中心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长沙县采取“文化集市”形式,宁乡县采取“文艺菜单、节目漂流”的形式,在春节、元宵、端午、建党纪念日、国庆等节日,县(市)和乡(镇)共同组织、投入,开展龙狮大赛、书画表演、“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每周(月)或定期组织由村民参加的健身、舞蹈、体育比赛等活动,让村民“个个是演员,人人都快乐”,发挥农村有限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把文化活力根基奠定在乡村    一是培养一批乡土文化人才骨干。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以镇、村为单位,成立楹联书画、舞蹈民乐、农民体协、龙狮武术等协会或行会。如浏阳市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在乡镇、村组开设农村艺术培训学校,使各村做到有一批人员稳定的文体队伍、一批家庭文化户、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二是培育一批乡土群众文化团体。采取乡(镇)、村指导,村民自愿参与的原则,村民自己建文艺团队。如开福区在农村地区采取农民自己建、自己管、自己评的方式,建立“农民文化屋场”,在其带动下,全区各行政村都组建了自己的文艺团队,数达30多支,不仅为本村的村民带来欢乐,还把节目带到了城区活动文艺舞台,展示现代农民的风采。
    三是提升一批乡土文化节目质量。请专家现场观看群众文艺演出,进行现场点评、示范、指导。开展优秀节目评选活动,选派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比赛,通过节目竞赛、文艺调演和文艺创作征集等方式,提高村民参与群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提高文艺节目水平的动力。(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黄欢 张涛)

相关阅读

长沙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创新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03135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