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四进”“三色”“三突出”:娄底文物工作成效卓著

发表时间: 2012-05-22 20:49  

    近年来,娄底文物工作坚持“四进”“三色”“三突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保护单位由原来的6处增加到26处,市级文保单位4处,县级文保单位43处。 

    “四进”指在“5•18”世界博物馆日、文化遗产宣传日、文物法宣传周、暑假等节假日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一进学校,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娄底一中、一小等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学雷锋活动;二进社区,制作展板到娄星社区、廖家社区等10多个社区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文物保护单位,在娄底日报娄底广电报等开辟专版,让群众了解法律,了解我市文物普查新成果;三进机关,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开展文化遗产图片展览10多次,观众达2万多人;四进乡村,对全市95个乡镇,3497个行政村进行了文物普查,登陆文物点637处,普查覆盖率达100%。这些活动宣传了娄底丰富的文物资源,大大提高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2011年5月18日,举行了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市博物馆移交涉案文物仪式。移交文物10多件,其中一般文物3件。防止了文物流失。同天,娄底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农民李月初、成东平向市博物馆无偿上交三级文物2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三色”即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狠抓重点。一是特色文物即梅山文化遗存。娄底为古梅山腹地,梅山文化影响深远。如对白溪千年新化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察勘探,对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等进行了研究、考证,对遗址的四周、起止年代等数据进行了重新确认,为研究梅山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二是红色文物即近现代战争遗存、革命将领故居。如新化奉家上团红二方面军团司令部旧址、李聚奎故居、谢冰莹故居、蔡和森故居等,红色革命文物成为娄底文物的一大特色。三是古色文物即以曾国藩故居为龙头的一大批湘军将领故居,如涟源市杨家滩湘军将领故居群,三甲、茅塘等地古民居群,为研究湘军历史、本土风情提供有力的实证。 

    “三突出”指在文物保护利用中挖掘社会经济价值和内涵。一是突出人文内涵。在曾国藩故居突出曾氏修身治学治家治国对后世的影响,蔡和森故居突出蔡和森对革命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蔡和森蔡畅纪念馆被列入娄底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突出经济内涵。省历史文化名村新化县楼下村已与紫鹊界景点一同规划,连片开发,经济效益大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涟源市三甲乡做出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省历史文化名村双峰县香花村、杨树山村结合当地的油菜节、芍药观赏节进行旅游开发。三是突出科技内涵。涟源市杨家滩镇、三甲古民居群与湖南师大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该校建筑系学生实习基地。新化奉家山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了苗瑶建筑习俗,构架、采光、通风、宜居、地下水等技术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成为研究梅山文化的重要资源。(娄底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李晓容)

相关阅读

“四进”“三色”“三突出”:娄底文物工作成效卓著

103125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