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张家界市五措并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发表时间: 2012-07-18 15:40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张家界市拥有丰富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建档入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大类732项,截至2012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3项,省级保护的12项,市级保护的49项,县级保护名录200多项,如今桑植民歌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了全市“五化五建”建设大潮中的一块独具魅力“金字招牌”。 

    ——开展大普查,摸清非遗家底

    2009年以来,结合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的原则,深入乡镇村组和田间地头对非遗保护项目进行了全面普查,对1000多名艺人进行造册登记,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40盘、录音带28盘、照片1120张、挖掘整理了50个区县级重点保护项目;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建立了保护名录。2011年6月,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专家库,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8名相关门类专家,为保护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制定大规划,优化保护格局 

    为组织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程,结合《湖南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张家界市“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了《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工程时间定为10年,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至2007年,为普查和抢救阶段,2008至2011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2012年至2015年,为补充完善、健全机制和开展利用阶段。每一阶段都确定了具体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保护对象。主要围绕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特色活动等非遗项目开展保护工作,重点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和原始场所。继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集体后,同年国家文化部又授予永定区王家坪镇为“诗社艺术之乡”、罗水乡为“茅古斯艺术之乡”,慈利县龙潭河镇为“板板龙灯艺术之乡”,桑植县瑞塔铺镇为“花灯艺术之乡”。 

    ——开展大宣传,营造保护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起步较晚,社会上对此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我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一是艺术家传唱推广。以桑植民歌为代表的许多非遗项目受到众多艺术家、文艺工作者的青睐,通过他们的传播推介,张家界市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蜚声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著名歌唱家何纪光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唱的《板栗开花一条线》以及《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同时,桑植民歌无穷的魅力也吸引了瞿希贤、白诚仁、谭盾、鲁颂、彭梦麟等著名艺术家前来采风,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白诚仁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鲁颂创作的《甜甜的山歌》、王佑贵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心头爱》等。二是活态宣传推广。积极引导和协助“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文化演艺企业搜集、整理张家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形态和素材,并对其进行提炼升华,使桑植民歌等传统民族艺术、技艺等与现代舞台之声、光、电技术完美融合,成功打造出许多饱含风情又流光溢彩的精品节目,以舞台活态的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传承和保护。2010年7月,张家界市代表湖南省参加世博会“湖南周”演出,具有张家界民族艺术元素的《大美真情张家界》、《棒棒锤在岩板上》等节目产生了良好效应。今年年初桑植民歌赴台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两岸民间乐舞演出,反响很好,扩大了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海峡两岸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月《追爱》节目登上了2012年央视春晚,美轮美奂的张家界民族元素获得全球亿万观众好评。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重要批示:“衷心祝愿你们神歌远扬,魅力四射。”三是主题活动宣传。从2006年起,每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市区文化部门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今年6月份围绕“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主题,刘曙华副市长发表了署名文章《努力谱写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对我市下一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文广新局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和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家评审会,市本级广大新闻媒体积极开展了为期一周文化遗产日公益宣传活动,各区县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广场文化活动,使全市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近距离感受浓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氛围。 

    ——落实好政策、积极申报项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根据国务院国办发〔2005〕18号《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将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和白族仗鼓舞等3个项目成功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5月初,又启动了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荐暨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收集整理和申报评审工作,抽调近20名专业人员组成5个工作组对全市17大类7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认真考察和挖掘整理,组织开展了视频制作、专家评审、资料装订和项目送审等相关工作,经公示后推荐将“土家糊仓习俗”等8个项目推荐上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同时公布了13个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2012年5月“桑植跳丧舞”和“土家糊仓习俗”被列入省级公示名录。 

    ——集聚大合力,加强整体保护


    为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市“四大家”经常性组织开展非遗保护督查调研活动。通过在区县、市直单位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演艺企业和机关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座谈、调研和督查,多方收集信息,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市政协合作,开展我市文化基础性研究,已出版《鬼谷子身世研究》、《张家界阳戏研究》等丛书。2011年8月,市政协副主席吴名凤带队深入全市4个区县和有关市直单位开展了非遗保护专项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了解、实地体验、走访传承人,摸清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2月28日至3月2日,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湘政办明电〔2012〕48号文件要求,市政府刘曙华副市长听取了汇报,并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督查方案,先后前往永定、慈利、桑植和武陵源4区县,对国家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督查指导。通过督查,全面掌握了全市非遗保护开展情况,同时帮助各区县和部门找准了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好风凭借力,花开在当时。张家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兰智平表示:“现在所有上了保护名录的项目,都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色,制定保护规划。在今后的过程中,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生产性的保护工作,让他们发展地更好更快。” 

    十二五期间,张家界市将建设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示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览展示,并在全市建立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进一步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难、传承难、发展难等三大难题。 (张家界市文广新局 徐胜军)

相关阅读

张家界市五措并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03124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