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衡阳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发表时间: 2012-08-21 10:17  

    近年来,衡阳市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项文化事业协同推进,全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1、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目前,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4个(市级2个,县级12个),其中国家一级馆3个(衡阳市图书馆、衡南县图书馆、衡东县荣桓图书馆),国家二级馆3个(衡阳县图书馆、祁东县图书馆、常宁市图书馆)。有文化馆(群艺馆)13个(市级馆1个,县级馆12个),其中国家一级馆5个(衡阳市群艺馆、衡南县文化馆、耒阳市文化馆、常宁市文化馆、石鼓区文化馆),国家二级馆2个(祁东县文化馆、珠晖区文化馆)。有美术馆(书画院)3个(市美术馆、耒阳市书画院、石鼓区美术馆)。有博物馆、纪念馆16家(市级2家,县级14家)。有市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4家(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衡阳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5月由原市直四个剧团转企改制成立。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83个,市城区街道文化站2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74个。 

    2、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一是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提质改造。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先后提质改造。2009年,投入近千万元维修改造了市图书馆,投入500万元新建了市博物馆中心文物库房。 

    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从2007年开始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4779.2万元,其中国家资金2480万元,省资金1098万元,县市区配套资金1201.2万元,按标准,采取乡镇自建、乡镇村共建、合作开发、文化部门统一建设等方式,分五批,共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83个,总建筑面积66784.3平方米,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夯实了繁荣农村文化的基本阵地。我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经验被省文化厅《文化信息》、省政府信息刊发,文化部《文化信息》转载。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扎实推动。从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按照具备“三室一厅一房”(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和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标准,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22个。按照“二室一场三配套”(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面积不少于100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广场不少于200平方米,设备、队伍、活动三配套)标准,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74个。共建成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456间,文化活动场地3万平方米,市城区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全覆盖。 

    3、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品牌 
    一是“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自2007年启动,每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两届。2007年举办了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共举办各种大型晚会、演出40余场次,直接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4万余人,近100万群众观看了演出。2010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历时7个月,共举办各种大型晚会、演出50余场次,演出节目近400个,直接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5万人,近150万群众观看了演出,让衡阳唱起来、让衡阳舞起来、让衡阳乐起来,真正办成了群众的节日,艺术的盛会。今年,“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荣获三湘群星奖项目奖。 

    二是“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自2009年6月10日正式启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四年。它以衡阳市五个城区七大广场174个社区为活动开展场所、以活跃在社区的200多个业余文艺团队为主体,每月“广场旬旬演”演出3场,“社区周周乐”每周1场,组织广大市民参与演出或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四年来,共开展“广场旬旬演”120场,“社区周周乐”活动1000余场,参加演出人员10万人次,惠及市民达100多万人次。近几年来,共发放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奖金150万元。 

    三是节庆文化活动。从2008年春节开始,连续五年举办“文明新风拂雁城”、“春满衡阳”、“幸福衡阳”等节庆文化活动,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化、常态化、规范化。2011年,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举办了“咱们工人有力量”摄影作品大奖赛。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永远跟党走”群众歌咏大赛。2011年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创剧(节)目评比汇演于11月8-14日在衡阳县夏明翰文化宫举行。今年正在举办衡阳市“喜迎十八大,欢歌颂雁城”群众文艺团体大赛。 

    四是“石鼓书院大讲坛•书院寻道•雁城市民讲堂”。市图书馆以“传播衡阳文化,关注百姓话题”为主旨,今年新创了“雁城市民讲堂”这一文化品牌。5月26日上午,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一讲在市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衡阳市作家协会主席陈群洲应邀主讲了《当代衡阳诗歌》,目前已进行了5讲。新的文化品牌深受群众喜爱,应百姓要求原计划每两个月举办一期改为现在的每月举办一期。 

    4、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百姓 
    一是免费开放惠及百姓。从2008年10月开始,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从去年10月1日起全市“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全部实施免费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建成之日开始,即对市民免费开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提供。同时不断丰富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市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全面改善服务环境,共举办《明清进士书法作品展》、《我索何求——崔一鹗绘画作品展》、《洛夫乡情诗酒音乐书画作品展》等30多个展览,年均接待观众50万人次,编辑出版了《岁月衡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重刊了同治版《衡阳县志》。市湘南学联纪念馆完善了基本陈列,共举办《星火起湘南》、《夏明翰生平事迹展》等展览5个,每年深入企业、学校、部队举行巡回展览,出版了《星火起湘南——湘南学联成员研究》一书,年均接待观众20万人次。市群艺馆针对全市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开展舞蹈、声乐免费培训,已开办7期,培训学员800余人次,开办摄影艺术、群众文化知识免费讲座8次。市美术馆自免费开放以来,举办了近20个专题展览。 

    二是演艺惠民落到实处。从2008年开始,采取“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方式,每年深入农村开展演艺惠民演出1000余场,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精彩的戏曲演出,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戏难的问题。 

    三是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好办实。“农家书屋”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被列入今年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的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督查,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1404家,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解决广播电视收视盲户34964户,占全年任务的71%。 

    5、公共文化队伍基本稳定 
    市直公共文化服务单位8个,共有专业人员274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97人。22个街道文化站和17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配备了一名以上文化专(兼)干、文化辅导员或文化志愿者。全市183个乡镇配备文化专干450人,兼干67人。 

    6、公共文化政策基本落实 
    从2012年起,市四馆免费开放地方配套资金15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从2009年起,每年落实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经费50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建设纳入了“数字衡阳”项目。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共落实县级配套资金1201.2万元。衡南、衡山、祁东、常宁、耒阳、南岳等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李新祥)

相关阅读

衡阳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103123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