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文化沃土绽奇葩

发表时间: 2012-10-16 20:19  

    亘古渠水,流淌着古城千年文明;巍巍飞山,承载着苗侗古老文化。渠水河岸的靖州,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发展,致力于苗族侗族文化的挖掘、整合和推介,走出了一条适应该县实际的文化发展之路,让一朵朵瑰丽的奇葩在这片肥沃的文化之壤绽放出闪亮的光芒,使先进文化犹如清澈的源头活水,滋润着广大城乡群众的心田。 

    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树要生长,首需培根。文化要发展,先须夯实基础。伴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近年来,围绕“四个文明”建设,靖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年增加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近千万元,先后建成剧院、展览馆、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3个乡级分中心、129个村级服务点、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88个农家书屋,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文化活动无阵地、无资源的问题。同时,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实施了有线电视数字平移转换、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怡园、玉泉园、文峰塔景区、飞山广场等一大批文化休闲场所相继建成,使该县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健身、武术等广场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开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靖州美术馆、博物馆规划编制已全面完成,标志着靖州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全县形成了县有“两馆一团一中心”、乡镇有“一站一中心”、村有“一屋一点”的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全县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靖州县在加强对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指导、辅导的同时,转换思路、大胆探索,在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服务领域、活动内容、举办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大型广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近年来,该县每年都会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百场,达到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掀高潮”的繁荣局面。“渠阳之夏”社区文化活动、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乡镇文化活动已渐成习俗,成为引领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牌。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县喜盈门艺术团、老干部合唱团、夕阳红文艺队、社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乡村业余民族歌舞演出队等各种群众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广场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正悄然改变着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该县认真实施“政府采购,演艺惠民”工程,举办了一系列文艺节庆、演出、展览等活动,送戏下乡,逐步解决山区群众看戏难的问题。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各村放映各类故事片、禁毒防艾和农业科普宣传片,在丰富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农村法制建设和实用科技的推广。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斐然
    靖州是文化遗产大县,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公共的、精神性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该县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方面,抓好普查挖掘,抓好整理收集,抓好申报保护,抓好推荐交流,抓好传承推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通过历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靖州现有馆藏文物6627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217件,是怀化市县级馆藏文物最多的县。目前,共发现各历史发展时期各类古文化遗址188处(古建筑86处,古遗址20处,古墓葬16处,石窟寺及石刻5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斐然。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1个门类,共有43个项目,其中民族语言2个,民间文学9个,民间音乐10个,民间舞蹈4个,曲艺3个,民间美术1个,民间手工技艺5个,人生礼仪3个,岁时节令3个,民间信仰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个。其中“苗族歌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侗芦笙节”、“雕花蜜饯制作技艺”等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苗婚俗”等5个项目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

    近年来,以“苗族歌鼟”为代表的非遗名录得以进一步推介和交流,曾远赴北京、山西、长沙、上海、重庆、台湾等地比赛和演出,曾获“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最佳演唱奖、“怀化市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银奖、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陕西西安•2007)优秀演唱奖。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华夏清音—中国民间音乐展演”、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举办的“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项目之一——《行路知音》中国原生态情歌音乐会、文化部、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月”等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苗族歌鼟”、“雕花蜜饯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展览展演活动,向全世界人民展示靖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苗侗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扎实推进。县文化局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教材,出版《苗族歌鼟选集》,在县职中和“锹里”地区中小学开设苗侗音乐、舞蹈、民族工艺美术等课程,开办了“苗族歌鼟”、“苗侗芦笙”、“苗族织锦”等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促进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文学艺术创作百花齐放
为了提升群众文化水平,打造靖州文化品牌,该县狠抓文艺创作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靖州摄影图片库》网站仅2011年上传反映靖州的图片上达3600多    张,其中有40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广泛、真实、正面地宣传了靖州;《苗歌侗曲》网站突出地域特色,上传本土作者音乐作品20余件;石沁源发表了《市委书记兼市长》等小说作品达20万多字,明大熔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乡村恋歌》诗集,其他在《小溪流》等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达50多篇;乔志东的美术、杨广的书法、吴辉的篆刻蜚声省内外,开创了我县以文艺作品创业的先河。今年,该县文化馆创作的群舞《锹里花苗朵朵开》,被推荐为2012年湖南省艺术节参赛节目和第十六届“群星奖”评奖节目,同时被推荐为文化部在山东举办的全国第十届艺术节湖南参选的五个节目之一。

    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靖州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大力培植发展文化旅游业。地笋苗寨建设进展顺利,已投资3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山门、寨门、苗族歌鼟表演场、龙头宴馆、鼓楼、花桥、歌廊等景点,恢复创建了“鼓楼听风”、“花桥映月”、“毓秀探幽”等苗寨十景。如今,地笋苗寨民族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的展示基地、全省首批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十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6万余人次,创旅游收入500余万元,地笋苗寨声名远播,成为湘、桂、黔三省及周边十八县市游客外出旅游首选之地。飞山景区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飞山景区的公路、征地拆迁、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相继开工建设山门广场、上山古道、南蛮文化广场;还成功引进广东省四会市六祖寺投资3500万元对飞山寺景区进行投资开发。目前,飞山寨修建性规划、飞山湖控制性规划已完成,飞山大殿项目基本完工,飞山佛塔项目开始启动,飞山路灯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着手,飞山下山公路已完成设计,相关工作正扎实推进。文峰塔景区晋级为国家AAA景区。景区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成为该县生态观光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各地游客达50万人。

    其次,培植发展节会产业。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八姑娘节”、“苗年文化节”等大型节会活动,有力助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培植发展文化娱乐和新闻出版业。在政府给予政策、文化资源的扶持下,该县文化娱乐、新闻出版业加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达263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遍布网络文化、娱乐、音像制品经营、图书零售、打字复印、印刷等领域,从事艺术培训、字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等文化产业的零散经营群体也不断壮大。(靖州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吴才德 杨小兰)

文化沃土绽奇葩

103122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