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湖南实施2014年水下考古工作

发表时间: 2014-09-30 16:54  

为扩展湖南文物考古工作领域,积累河湖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经验,使湖南文物遗迹分布的完整性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汉基地的支持下,从2014年9月15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澧水津市市区段进行了水下考古工作。

 

湖南河湖众多,航运十分发达,沿河有较多河港、码头,历代均有大量船舶沉没,此外部分河段或因河床自然抬升,或受修建水库的影响,沿河两岸的不少遗址、墓葬、窑址等淹没于水下,形成了水下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由西向东,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澹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口向南折转注入洞庭湖。便利的水路交通造就了津市历史上船舶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盛况。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东濒洞庭,西连武陵,属武陵山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的地带。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规模庞大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素有“九澧门户”之称。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里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所,大量的文物古迹分布在沿河两岸,伴随河流改道、河床抬升,诸多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等没入水中,同时,以水运为主的古代交通载体――船只,受航道、自然灾害、战争等影响,多有沉没。

 

本次考古调查范围为澧水津市市区古码头一带,长度1500米左右,河宽约200米。目的是熟悉河湖水下考古调查的程序,掌握内河湖水下考古调查的方法,熟练运用各种水下考古所需设备的使用方法,积累河湖水下考古调查的经验,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河湖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做好可资借鉴的基础研究。

 

在做好陆地采访、河流地形调查的基础上,9月15日,正式启动了水下调查工作。在调查区域内工作人员利用船载旁扫声呐沿河道搜索,即时实施声图判读,寻找疑似遗迹,做好GPS定位。随后,通过水下机器人对疑似遗迹进行进一步判读,最后,利用潜水设备潜入水底确认遗迹的真实性,并对遗迹摄像,获取相关资料。

 

经过水下考古,获取了河道较为精确的声图和数据资料,摸清了该河段的河床地形,并发现已淹没于水中的2处古码头、防洪堤,同时,在水深12.5米处,发现长12.31、宽3.91米的沉船一艘。

 

目前,对于其它相关的疑似遗迹,考古、声图判读人员正在做进一步的解读。

 

投放声呐

声呐判读

入水搜寻

水下沉船影像图(局部)

相关阅读

湖南实施2014年水下考古工作

103115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