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临澧:九里楚墓群、马鞍岭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表时间: 2015-04-28 23:21  

图一 M1全景


图二、M1出土的原始瓷器


图三、M1出土的镇墓兽


图四、M1出土的弓箭


图五、M1出土的铜铺首


图六、M1出土的马衔


图七、M1出土的盖弓帽


图八、M3全景


图九、M5墓室场景


图十、M5出土的虎纹铜戈


九里楚墓群主要分布在临澧县的九里乡、官亭乡境内,为湖南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楚墓群之一。马鞍岭墓地位于九里楚墓群的核心保护区内,北距大封包约200米,南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掘的黄家包约2公里,行政区划隶属湖南省临澧县九里乡双峰村。


2015年3月—4月,湖南省考古所在马鞍岭墓地抢救性发掘了10座楚墓,除1座保存完好外,其余9座墓葬都在早期被盗。此外,进行发掘之前,大部分墓葬又遭到挖机取土破坏,这也是此次进行抢救性发掘的直接原因。现将几座保存稍好的墓葬情况介绍如下。


M1:为一座中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道及封土的情况因遭取土破坏而不清楚。墓口残长6.8米,残宽4.8米,墓底长6.5米,宽4.5米,残深1.4—1.9米,墓向110°或290°,东壁中部凸出一个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生土台。该墓的椁盖板、隔板以及棺木均已腐朽,但四壁的墙板、底板及底板下的两条枕木都保存较好。椁室长5.4米,宽3米,残高0.9米,四周及顶部、底部应当都覆有白膏泥。因早期被盗,随葬品仅残存一些破碎的陶器、原始瓷器、漆木器、竹器及小件的铜器等,且呈杂乱分布的状态,部分器物的碎片或同类型的构件甚至在墓室的多个角落都有发现。陶器仅发现三件残豆柄,原始瓷器有内壁呈瓦楞状的深直腹盒、腹部饰细密弦纹的敛口深腹碗、饰“S”形云纹的环耳罐等。漆木器有镇墓兽、瑟柱等。竹器有弓、编织物等。铜器数量较多,但主要为一些车马器、漆木器或铜容器上的小构件,如马衔、节约、盖弓帽、环、钮、铺首等。此外还有少量的铜兵器,如剑、矛、镞等。从随葬品的特点来看,该墓所出车马器、铜矛、铜环等与此前发掘的九里双峰包南包的同类器物比较接近。


M2:为一座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约3米,宽约2米,墓底长约2.7米,宽约1.6米,墓底距墓口约1.6米。葬具及人骨已朽,墓向90°或270°。此墓在早期被盗,残存的随葬品有陶盖鼎、壶、罐、缶各1件以及铺首等小铜器3件。


M3:为一座带壁龛的长方形土坑墓,墓口长约3米,宽约1.5米,墓底长约2.5米,宽约1.1米,墓口距墓底约1.2米。葬具及人骨已朽,墓向为105°或285°。壁龛设于西壁中部,平面呈长方形,长约65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壁龛底部距墓底约65厘米。此墓未被盗掘,随葬品置于壁龛内,有陶鼎、罍、盖豆各1件。


M5: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整体呈覆斗状,四壁倾斜,口大底小。墓口长约5.8米,宽约4.3米,墓底长约3.6米,宽约2.1米,墓底距墓口深约5米,葬具及人骨已朽,从白膏泥的痕迹推断,应当为一棺一椁,墓向80度或260°。此墓虽经早期盗掘,但仍保存有较多的随葬品,其中铜器有鼎足1件、器盖1件、铜剑1件、铜戈1件、铜矛2件以及箭镞6件等,陶器有鼎、敦、豆等残片,玉器有环2件。其中2件铜矛特征一致,骹部饰有“王”字图案,叶部饰三个蝉形(也有学者称为门字形)图案。这类铜矛的形制和纹饰与《江陵九店东周墓》中M408、《沅水下游楚墓》中M1469等战国墓葬所出铜矛相一致。铜戈的胡部饰有虎纹图案。


总体上看,这批墓葬与江陵及澧、沅水下游地区所发掘的楚墓基本相同,时代大体可推定在战国中期。随葬品除表现出典型的楚文化特点外,同时也具有一些外来的因素。比如M1所出原始瓷盒、碗、罐等过去在楚文化分布区绝少出土,但在浙江德清亭桥战国原始瓷窑址、江苏无锡鸿山越墓等地点有大量发现,且出现的时代也相对要早,因此可以肯定这类器物应当是与江浙一带战国时期的越文化相关。此外,M5所出带“王”字形及蝉形图案的铜矛过去在楚地虽有出土,但数量也较少,且它们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即已流行于浙江、广东、湖南等越文化分布区,因此一般认为也是与越文化因素相关。M5所出虎纹铜戈过去在楚地虽时有发现,但其最先出现及流行的区域却是在巴蜀地区,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应当是比较典型的巴蜀式青铜兵器。


总而言之,尽管本次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少,但仍然丰富了我们关于九里楚墓群的文化面貌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等方面的认识。

临澧:九里楚墓群、马鞍岭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103114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