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湖南考古辑刊》第17集内容简介

发表时间: 2024-11-27 15:23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

《湖南考古辑刊》第17集于2024年1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录13篇考古发掘(调查)报告(简报)和10篇研究论文。报告内容涵长沙南郊史前及先秦遗址、荆坪古城、坪里东汉砖室墓、苦栀山墓群、泠道故城遗址、五里坪古墓群西晋墓、孙家岗遗址唐宋时期墓葬、大园里遗址北宋墓葬、盐泉窑遗址、唐家坳窑遗址、窑窿坡明初城墙砖官窑遗址、羊峰古城遗址、老司城遗址等考古新资料。研究论文涉及吴城文化研究、湖南境内的楚文化研究、长沙西汉诸侯王墓的用玉制度研究、古墓群遗存边界的推定与管理问题研究、明代买地券研究、虎溪山汉简研究以及考古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湖南考古辑刊》第17集书影

《湖南考古辑刊》第17集涉及栏目有:考古新发现、探索与研究、科技考古、文物杂谈和金石锥指。以下为本期目录。

以下对本集内容加以介绍:

一、考古新发现:

共13篇发掘(调查)报告(简报),均为湖南省内的考古新发现,依照时代先后排序。

长沙南郊史前及先秦遗址:是为了厘清长沙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塘遗址周边史前及先秦时期遗址的分布、性质及保存状况,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市南郊湘江东岸狭长的低山丘陵地带开展的专项调查。本次调查工作除复查了大塘、窑塘遗址外,又新发现6处史前或先秦时期遗址点,确认了长沙南郊以大塘-窑塘遗址为中心的早期遗址群,补充了长沙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缺环,并为日后长沙南郊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建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资料支撑。

中方荆坪古城:位于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㵲水河西岸,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对其规模、布局、保存现状等都有了初步认识,为今后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攸县坪里东汉砖室墓:是2010年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攸县文物局为配合基本建设对攸县东南的坪里古墓群进行的考古发掘,共清理东汉、宋代墓葬13座。本简报是对其中的M2、M3、M7三座东汉砖室墓发掘情况进行介绍。其中M2为东汉早期,M3为东汉中晚期,M7为东汉中期。这批墓葬材料真实反映了东汉早期至中晚期当地的社会状态和经济发展状况。

祁东苦栀山墓群:是2021年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衡永(衡阳至永州)高速公路建设,对位于衡阳市祁东县灵官镇傅家坪村的苦栀山墓群进行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3座砖室墓,墓葬年代为东汉至六朝时期,出土器物以印纹硬陶罐为主。所出的印纹硬陶器以及3座墓葬的墓砖纹饰为研究湘南地区东汉至六朝时期丧葬习俗、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

宁远泠道故城遗址:于2019年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做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从而对泠道故城遗址的面积,城址的结构、年代和文化内涵,以及城址与周边墓群的关系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遗址采集遗物以及周边发现墓群,初步推测泠道故城遗址年代为汉至隋唐时期。此次考古调查勘探也为更好地挖掘泠道故城遗址的价值,做好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蓝山水电公司西晋墓:是2020年11月14日,永州市蓝山县水电公司在进行院内排水管道维修过程中发现的一座古墓葬,编号M1。该墓是一座西晋时期砖室墓,从M1所处的位置来看,应属于五里坪古墓群的一部分。该墓墓葬形制与出土陶器具有浓厚的东汉遗风,墓内所出青瓷罐具有典型两晋时期特点。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五里坪古墓群西晋时期的墓葬特征、分期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探讨湘南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澧县孙家岗遗址唐宋时期墓葬:澧县孙家岗遗址位于洞庭湖平原西北部,其主体文化堆积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肖家屋脊文化。在对该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新石器时代墓葬之外,还揭示出5座唐代墓葬和1座唐宋之际墓葬,出土了瓷器、铁器和水晶等一批遗物。本报告是对这6座墓葬的介绍。

平江大园里遗址北宋墓葬:是2019年7~9月,为配合平江(湘赣界)至伍市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平江大园里遗址附近坡地上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5座年代较为集中,大体在北宋中晚期。出土数件瓷器,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景德镇窑产品流布及本地区瓷器生产、流通补充了一定资料。

浏阳盐泉窑: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浏阳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发现储泥池、沟、瓷片堆积等。出土瓷器釉色有青白釉、青釉、酱釉,以青白釉为主,青釉次之。器形包括碗、盏、盘、碟、炉、盏托、盒、器盖、灯盏等。青白瓷以芒口覆烧为主,青瓷多为涩圈仰烧。窑址的发掘为研究宋元时期湘赣制瓷技术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材料。

醴陵唐家坳窑址马冲区:发掘时间为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是为配合基本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株洲市文物局、醴陵市文物局对其进行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分为马冲区、李家坳区、李家弄区、石桥区。马冲区发现一座完整的龙窑及废弃堆积。出土遗物包括瓷器、制瓷工具和窑具等,器形有碗、盏、盘、碟、炉、盏托、盒、器盖、灯盏等,釉色有青白釉、青釉、酱釉,青白瓷以芒口覆烧为主,青瓷多为涩圈仰烧,装饰包括刻花、印花等。遗存的年代为南宋末年至元代早期。

中方窑窿坡明初城墙砖官窑遗址:发掘时间为2021年5~12月,是为配合怀化市高新区工业园㵲水路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其进行的系统性考古勘探和部分发掘,清理城墙砖砖窑15座,出土城墙砖950块及大量窑工所用日用生活器具。本简报将本次发掘过程中9座窑址及部分出土遗物材料予以介绍。窑窿坡窑址是湘西地区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的明代城墙砖官窑遗址,也是该地区明初府州管理级别的官窑遗址,其级别高于邻近区域其他县属砖窑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明代长江流域城市建设、手工业发展与社会管理、湘西地区民族与社会结构有重要的价值。

永顺羊峰古城遗址:是在2009年10月18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2013年3月,羊峰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局和永顺县文物管理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旨在了解其形制、年代、性质和保存状况。在此次考古过程中,发现了古城遗址的城墙、城壕、城门和道路等遗迹,出土了砖、瓦、瓷片、陶片、钱币、动物骨骼等遗物。经调查表明,羊峰古城具有一定规模,保存状况较好,有可能是明朝初年中央王朝在永顺土司腹地设置的羊山卫。该发现对研究湘西地区卫所设置以及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永顺老司城遗址:为湘、鄂、渝、黔地域内级别最高的土司治所之一,1995年10月至2014年6月,老司城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其核心区的文化内涵和空间布局得到初步认识,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及建筑组群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厘清,2015年,老司城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生活区北部建筑群遗址和若云书院遗址区的2处地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遗迹与遗物。北部建筑群遗迹可分为四个时期,时代从明代前中期至清代前期。若云书院遗址区考古发掘表明该区域第一至三级台地为“土司宗祠”遗址,第四级台地为若云书院遗址,两处建筑大致修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前后,毁于清顺治四年。出土的瓷器、陶器、铜器、铁器、卜骨、动物骨骼等大量遗物为我们了解永顺土司的建筑结构、文化经济、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状况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二、探索与研究:

共5篇文章,研究范畴有吴城文化研究、湖南境内的楚文化研究、长沙西汉诸侯王墓的用玉制度研究、古墓群遗存边界的推定与管理问题研究等相关讨论文章,可供业界同仁探讨、学习。

吴城文化圈点纹装饰的起源、传播及影响:吴城文化是我国南方地区一支受商文化影响的地方型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江西的鄱阳湖及赣江中下游地区,其典型遗存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器物上常见一种由多个中心带点的小圆圈排列呈条带状围成一周的几何纹,即本文所要探讨的圈点纹。圈点纹是吴城文化特有的一种纹饰,主要用于装饰陶器和原始瓷器,商代晚期主要存在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吴城、新干商墓、盘龙城、清江香炉石、石门皂市等少数商文化遗存,西周时期向外传播至长江下游的宁镇地区,用于装饰青铜容器,并进而扩散至关中、中原、北方和岭南地区,用于青铜乐器的装饰。圈点纹向关中、中原地区传播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太伯奔吴的故事存在一些吻合之处,向岭南地区的传播对云贵地区的铜鼓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进了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认知,也为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及统一后的秦国和汉代逐渐将两广云贵地区纳入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管辖之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湘南地区战国时期楚国南部疆域的考察:本文从湖南南部战国时期不同阶段的考古材料差异入手,考察了 攸县、衡阳、耒阳、永州、郴州、资兴等地战国墓葬,结合出土文字材料,探讨了楚国疆域南进的动态过程。总体来说,攸县、衡阳、永州一带应当是战国早期时楚国的大致南界,更晚一些的南界则在郴州、资兴、广西全州一带。然而,楚越文化之间并非完全呈现对抗态势,即使在征服与开疆扩土的年代,相对处于弱势的越文化也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顽强生命力,与相对先进的楚文化长期共存。

楚国南土的统治策略分析:楚国在湖南地区构建了大量城址巩固其扩张的成果,而在秦国军事威胁下,其加强了在沅水与澧水流域的筑城工作,构建起在西部的防御体系。同时设置了一些郡县与封君以维护湖南地区的政治稳定。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墓葬文化特征,可将楚人对其南土的统治策略以功能分区的形式进行细分,共分为以下五区:政治经济区,军事、采矿区,封邑区,边疆民族区,文化走廊区。可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深入理解楚人对其南土的统治策略。

试论长沙地区西汉诸侯王墓的用玉制度: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墓葬用玉的一个高峰期,考古发掘已发现了汉代贵族墓葬中有着大量使用玉器的情况。作者通过在长沙地区发现的五座西汉时期长沙王、王后墓(长沙咸嘉湖西汉曹、象鼻嘴1号西汉墓、望城坡西汉渔阳墓、望城风篷岭1号汉墓、望城风盘岭1号汉墓)里出土的一百余件玉器为例,将汉代墓葬用玉分为礼玉、装饰玉、陪葬玉三类,其具有礼仪、殓葬、装饰、陪葬等功能。出土玉器不仅可以反映长沙国诸侯王墓的用玉制度,还体现着长沙国与汉帝国的社会思想信仰与发展状况。

古墓群遗存边界的推定与管理问题研究:本文以九里楚墓群的遗存边界划定为案例,探讨了通过研究、调查、分析等方式划定地下遗存范围的具体策略,包括对同类遗存分布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GIS技术的现场地层分布调查、地形坡度分析等,同时对边界划定的理念和配套规划措施进行了说明,对具有类似特征的考古遗址的边界划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科技考古:

共3篇文章,内容涉及植物考古、土遗址加固材料分析和墓葬材料成分分析等方面内容。

湖南石门马鞍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马鞍遗址位于湖南省石门县,澧水支流渫水南岸一级台地,周围群山环绕,遗址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2米,是一处商代晚期遗址。在马鞍遗址不同遗迹单位的文化层土壤中,获取了357粒植物种子遗存,这些种子类型较为简单,主要以农作物粟为主,稻次之。结合该遗址周围的山地环境,说明在商晚期该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当粟由北方传入此地后,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山地生业经济,即以粟为主、稻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

城头山土遗址加固材料筛选及加固效果评估:本文以南方潮湿地区土遗址湖南城头山遗址为研究对象,采用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多种土遗址化学加固材料进行室内加固试验,结合现代分析手段及测试方法,对加固前后样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并筛选出几组具有较好的潮湿土遗址加固效果的化学材料。其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已有加固材料的改进,以及新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湖南宁乡杨家湾宋墓灰浆成分分析:灰浆是砖室墓保护修缮中的关键建筑材料,本研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等对湖南宁乡杨家湾墓群不同部位灰浆的成分组成、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杨家湾墓群不同部位的灰浆组成差异较大。其中,M3、M4墓室墓主人头部位置样品为方解石,M3东墓室封门墙处样品为氢氧化钙与方解石混合物,它们起到吸潮、隔绝外界空气、保持墓室干燥的作用。M4椁墙外围浇筑的三合土圹由方解石、细砂、黏土及糯米汁混合夯实后制成,其结构致密,质地坚硬,为防护加固墓葬之用。M3西墓室及M4封门墙处灰浆由石灰与黏土混合制成,未添加有机成分。本研究为了解湖南地区宋代家族墓的埋葬习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四、文物杂谈

共有1篇文章,为常宁出土的明代弘治年间的一方买地券的研究。

“明弘治十一年邓铭堂执照”浅析:本文以湖南省常宁市出土的“明弘治十一年邓铭堂执照”为分析对象,对其出土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对执照内容进行释读,推测出埋藏于地下的执照也是买地券形式中的一种,并对同时代同地区的另两方买地券进行比对,根据买地券的书写格式和内容,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反映的明代民众的社会习俗和风水信仰,以探析隐藏在三方买地券中的社会文化价值。

五、金石锥指:

共有1篇文章,为虎溪山汉简与马王堆帛书有关《天一》篇校释方面的论文。

虎溪山汉简《天一》篇考论:2020年虎溪山汉简公布,《天一》当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天一》甲、乙篇相关,当是《汉书》所载《天一》的佚文。本文通过将虎溪山汉简《天一》篇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天一》甲、乙篇进行对读校释,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相近,三篇当是同时期较为通行的《天一》文献版本。但也存在“大戊”篇所占吉凶相反情况,或是抄本的不同。通过对读研究,有助于复原《天一》文本,为进一步研究汉代五行方术提供新资料。

《湖南考古辑刊》第17集内容简介

335123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