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应同步提升

发表时间: 2014-05-26 17:4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文化的重要性来看,耒阳市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发展文化经济应该是全市经济发展中一块很重要内容,对耒阳重回第一方阵,重现耒阳辉煌,重新找回耒阳人的自信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经济基础起到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而人要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所以在特定的关系背景下,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兴盛的时期必将衍生出勃勃生机的文化,文化兴盛繁荣必将促进经济的兴盛发展。历史表明,从华夏肇始到商周青铜,从诸子百家到汉时明月,从魏晋风骨到盛唐与宋,直至明朝和清代早期的繁盛开阖,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经济兴盛时期,也正是文化兴盛和自信的时代。

 

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力量能影响甚至左右经济发展。几千年历史蕴含的丰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论断,始终光彩夺目,始终成为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推动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有利于增才益智,激发创新精神,开启创造源泉,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注入文化灵魂,营造投资环境,丰富经济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有利于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合作双赢。美国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与其后发优势、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服务,一流的企业卖文化”已成共识,许多产品因为丰富的内涵而实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值增长。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强,经济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两者共生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步提升,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耒阳市素有“三湘古邑”、“荆楚名区”之美誉,历史渊源深远,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荟萃,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纸圣”蔡伦的出生地、“诗圣”杜甫的安息地、红色文化的策源地。我市有两大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一个是我们称之为“白色资源”,就是以蔡伦造纸为代表的古代历史资源,有蔡伦造纸、神农造耒、庞统治耒、杜甫卒耒,还有张良、杜甫等很多的历史人物,徐霞客也驻足过耒阳,留下很多故事;另一个就是“红色资源”,耒阳是湘南暴动的主战场,这里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朱德跟伍若兰是在耒阳相识相爱的,共和国十大元帅有三个(朱德、陈毅、林彪)在耒阳战斗过,从耒阳上的井冈山。在中共党史上,我们有四个第一:第一张苏区的货币是在耒阳发行的;第一个中共县委是中共耒阳县委;第一首军歌是耒阳邝庸写的歌词;第一个出席共产国际会议的是我们耒阳人贺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了许多旅游景点,依托“白色”文化资源打造的旅游景点有蔡伦纪念园、杜甫公园、发明家广场、神农广场、张飞广场、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农耕文化博物馆、纸博物馆、古县衙、张良洞、周家大屋等,其中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湖南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山地车训练基地,面积达16万亩,为我国最大的连片竹海,素有“亚洲大竹海”之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氧吧;发明家广场是湖南省五个优秀文化广场之一;蔡伦纪念园是全国3A级旅游景点,是全国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伦故里景区入选“新潇湘八景”; 农耕文化博物馆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特色的主题博物馆;耒阳蔡伦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全面展示蔡伦造纸文化的专业纸博物馆。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旅游景点有伍若兰故居、兰花广场、三顺寺、湘兰暴动等红色文化景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显著的区位优势为全市文化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谋划、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是当务之急。因此,要注重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树观念。全面树立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必将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科学理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全面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重点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决策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赢得更多话语权,争取更大发展空间。

 

定规划。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文化产业科学持续发展。规划要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发挥文化旅游政策在调整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完成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统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局。

 

建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配套措施,积极制定并落实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融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

 

立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走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挖掘、利用好我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质量。就我市来说,要打造“农耕文化”、“蔡伦文化”、“湘南红色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育人才。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一支懂艺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立足现有队伍,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本地文化旅游人才的队伍建设与培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的竞争、激励和分配约束机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耒阳市文广新局  李乙平 李绍华)

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应同步提升

103232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