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关于麻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调查和思考

发表时间: 2014-06-23 11:59  
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21世纪的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中一个重大举措。而人才,从来都是一项事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人才培养,也一向是贯穿事业发展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下文以麻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为例,就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功能性缺失及解困,阐述一管之见。
 
目前,麻阳文化艺术在编从业人员仅72人,队伍发展呈下降趋势,相对1978年以前的129人相比,衰减率为45%。人才队伍差强人意的地方有四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不高。大学学历仅22人,只占整个人才队伍的31%;二是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具有技术职务的28人,只占总人数的39.4%,其中获高级职务的仅1人,中级职务也只有13人;三是专业分配不均衡。以文化馆为例子,9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有7人,其中舞蹈专干3名,文学专干2名,摄影专干1名,美术专干1名,音乐、戏剧、书法专业空缺,且人员专业素质普遍难以独当一面;四是人才青黄不接。文化馆7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是70后,面临后继人才断层。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剧团年轻演员几乎不能演戏,花灯戏发展形势严峻。
 
可以说,人才是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先决条件;麻阳文艺人才队伍现状,是麻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瓶颈”性障碍。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麻阳文化工作当务之急。然而,并不落寞,甚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麻阳文艺培训市场,折射的却是令人担忧的功能性缺失,进而导致人才培养得不偿失的资源性浪费。重新定位和规范麻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市场,是解困麻阳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人才瓶颈障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接地气:走出专业培养怪圈 
 
毋庸争议,基层文化艺术人才来源,主要是学校培养的各类院校专业毕业生。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不得不与全国专业生招考及培养机制接轨,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制式人才培训僵局。从以进入高级院校为目的的经年训练,到进入一体化高校专业科系数年系统培训,出炉的专业人才几乎都是整齐划一的平面型知识结构;这种平面型专业人才,担纲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主体,继续复制平面型专业人才。
 
尽管不能否认这种制式人才培养机制的社会功用,这种批量化培养模式,的确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数量可观的专业人才。然而,制式培养复制的大多是平面型知识结构的学院式人才,其创新力普遍贫乏难有建树,也是不争的事实。民族文化从来就是创新力的源泉,他们缺乏的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充实,文化民族性贫血,文化本土性的缺失,所以他们普遍不具备独树一帜的创造力。麻阳本土音乐家滕玖幸、杨旭东,虽没受过院校专业培训,但他们的创作成就有目共睹;本土画家滕建国,接受过系统院校培训,但他能创建一个“麻阳现代民间绘画”的独立画派入编《中国美术史》,则得益于他三十余年扎根湘西民族文化沃土,融会贯通挑花、刺绣、织锦、木雕、石刻等民族艺术技法,借鉴西方油画及现代主义理念,进而取得不俗的成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麻阳学院式专业人才,累计数百人,但能崭露头角的可谓凤毛麟角。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充分消融民族文化精髓于文化艺术创作中,才能产生震撼世界的精品。走出专业培养的制式化怪圈,最有效的方法是——接地气。一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编制完善的民族文化分类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化传统文化熏陶,从孩子抓起,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性工作。二是民族文化再植入,面向社会学院式专业人才,通过激励性培训、社团性活动、公益性讲座、指标性任务等不同方式,依据现有专业人才结构、个性、成就等实际,开展针对性再培训,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进阶性工作。
 
二、正风气:规范基层培训乱象
 
基层文艺培训,是弥补学院式专业培养功能性缺失的最有效存在。但现实的基础文艺培训却并非如此。麻阳县域内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少儿的各类艺术培训班,这类培训集中在县城内,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处之多;二是针对文化服务的各种乐队和民间剧团,遍布城乡,乐队几乎涵盖每个乡镇,有近30支,民间剧团有10几支,出于市场需要,这些文艺团队都自发地进行着相应的外请的或内部的、短暂基础性的或连续提升式的文艺培训。它们存在的共同点是,因市场而生,都是盈利性质。当文化艺术培训成为市场驱动的利益产物时,其功能不仅不能弥补专业培养平面型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因为无序的乱象而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缺失。
 
一是专业缺失,麻阳基层培训虽有数十处,但专业缺失是显而易见的。文艺培训班集中在舞蹈专业,还有二胡、古筝、扬琴、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班,几个美术、书法班。乐队大多为铜管乐队,只有极少数电声乐队,1个由唢呐、芦笙、葫芦丝等组成的民乐队。剧团则局限于花灯戏、傩堂戏、阳戏、木偶戏几个剧种;二是知识缺失,出于市场需要,各类培训都是浅尝辄止,都只是一种技能性速成培训,没有基本的理论支持,甚至所学技能来龙去脉都不清楚;三是目标缺失,以追逐市场利益为唯一目标,文化传承目标大打折扣;四是普及缺失,培训班不仅专业有限,而且局限县城,各类乐队、民间剧团自成小集体,局限更窄小,培训受众普遍仅限小群体,培训面极其狭小;五是管理缺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是管理机构未能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得唯一培训出现同专业重叠而多专业缺失、同专业恶性竞争、培训的系统性缺乏等混乱现象。
 
要真正实现基层文艺培训对学院式专业培养的功能性弥补目的,就必须规范基层唯一培训,梳理目前存在的混乱现象。首先要严管理,明确管理机构,严格登记制度,由文化馆统一文艺培训业务管理,合理配置专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规范文艺培训市场秩序,杜绝经营乱象,统筹布局培训市场;其次要编教材,编制适合地域文化艺术传承的统一教材,作为各类培训班必用的公共培训课程,在各类培训班自主教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文化系统知识和技能缺失的不足;第三要训师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全县性文艺骨干培训,统一培训目标,修正培训理念,明确培训任务,从思想到技能实现质的提升。
 
三、聚人气:破解返乡就业迷局
 
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专业失衡、层次不高等现象,并非没有人才储备和人才补充,而是由于编制所限,新生专业人才,或者无法返乡就业流失外地,或者返乡就业却学非所用进入其他行业,尤其在教师行业和公务员行列囤积最多。要想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在文化艺术人才的运用上做好文章。
 
首先是建立健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准入机制。设置专业标准,控制人才准入方式,用严格标准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壮大的唯一尺度。以公开招聘的形式,通过高素质人才引进,吸引域外文化艺术人才返乡,逐步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整体提升文化人才队伍创新能力。
 
其次是建立健全人才经常性再培训激励机制。分时段有步骤地选送可挖掘潜力的重点人才对象,通过长期脱产或短期培训,更新专业队伍知识结构;鼓励自学,提倡传带,举办讲座,积极充电,建立学习型“小气候”;鼓励创作,重奖成果,调动人才主观能动性,催生文艺精品,建立创作竞争奖励机制。进而整合系统内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力。
 
第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区域内重组性整合机制。在文联各协会松散的群体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一方面强化文联协会组织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专门统筹性机构,重新登记行业文化艺术人才,制定针对性管理制度,明确文化艺术人才所在单位适合该人才专业的目标管理任务,任务指标跟随文化艺术人才而定,人在哪个单位,任务到哪个单位,避免文化艺术人才淹没于繁复的行业事务中而形成的人才浪费,解脱人才压力,鼓励人才创作,进而整合域内文化艺术人才最大潜力。  
相关阅读

关于麻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调查和思考

103232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