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浅谈苗族乡土文化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 2014-07-15 16:00  

乡土文化人才,广义上应包括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非专业行业的文化艺术人才及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民族文化人才;狭义上,仅指地域民族文化研究人才。本文仅从狭义范畴的乡土文化人才培养,以麻阳苗族自治县乡土文化人才存在为例,就苗族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阐述浅见。

 

自生自灭,无序培养,是基层乡土文化人才的存在现状。从一定程度而言,基层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人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大多仅凭兴趣爱好,自发地钻进地方民族文化的历史空宇,在毫无指导、毫无参照、毫无把握地自我陶醉中摸索民族文化血脉的搏动。即使有一些相关群团,也只不过是不存在培训功能的松散型临时机构。笔者因为痴迷沈从文湘西题材文学作品,出于文学创作的需求,一头扎进麻阳乡土文化探究,然而,执教乡村中学时,只能漫无目的地打听民间的只言片语、搜集乡村的只字片纸、寻找山野的废址废墟,即使进入县文化馆后,也未得到任何行家的指导和任何资料的借鉴,还是机缘巧合抽调“苗族文化长廊”文字撰写组,才有幸在县民宗局阅览大量苗族文化典籍,真正进入乡土文化——麻阳盘瓠文化的求索领域。真正进入麻阳乡土研究领域后,所接触的地方行家,全部与笔者研究经历相似——没有得到过行家指导、无从借阅研究必需的典籍、不知道从何处借鉴本地乡土文化研究成果。存在有些年头的苗学会,听说过的“盘瓠文化研究学会”、现在注册的“长寿研究学会”以及县政协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苗族文化论坛”等,都只是论文征集,毫无培训功能。仅凭兴趣的动力,或者文化坚守的良知,一群“自学成才”的乡土文化人才维系着自己可怜的向往。

 

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尚是空白。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因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乡土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在,挖掘、整理、弘扬乡土文化,实质就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急需大批乡土文化人才的辛勤耕耘。但是,目前基层存在的乡土文化人才,仅仅只有为数很少的一小群“自学成才”的“土专家”,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因此,建立健全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一、强化统筹式培养理念

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培养,之所以出现机制性空白,是因为培养理念的缺失。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文化研究是一门实验室高深学科,是高级学术行为,只有专门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人员才能完成。因此,他们认为,基层没有培养文化研究人才的必要,直接导致基层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理念的缺失,相应的规划、机构普遍空白,从而使得基层文化人才长期处在自发生存发展状态。这种局面实际是一种资源浪费型文化心态。具体来说,生成了两个方面的浪费。一是学术机构研究的成本浪费。专门学术机构都设立在远离乡土文化源的大城市,即使附属高等学校的研究部门,也不例外。这些机构都与研究对象——乡土文化有着时间、空间乃至氛围的隔绝,一旦确立课题,要么依靠典籍形成重复研究,要么远程田野调查花费不应有的人力物力;二是本土人才资源的浪费。许多课题,本土人才就能完成。但是所谓的“权威”心理定势,使得人们普遍忽视本土人才研究成果,淹没本土人才,或者延请“权威”重复已有结论的研究,形成再次浪费。

 

因此,必须立足文化发展大局,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节约高效发展原则,树立并强化统筹布局式乡土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乡土文化普及、人才专门培训、研究成果激励等机制,同时建立健全研究资料、研究人才数据库,完善相关社团、机构培训功能,形成完整的乡土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填补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空白。

 

二、定位目标型培养方向

要填补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空白,就必须明确培养方向。鉴于目前基层乡土文化人才生存现状,应确立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方向。

 

第一个层面,立足人才基数储备的文化普及。人才团队的合理构造从来就应该是金字塔式的,没有一定规模的基数储备,就没有更高层面人才培养的基础。作为人才金字塔最低层的人才储备,不怕多,只怕少,因为即使作为储备的人才苗子还会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原因而流失。要保证乡土文化人才第一层面人才基数,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是学校教育,通过直观而全面的乡土教材进课堂,让少儿在系统的乡土文化知识熏陶里,理解和认识熟视无睹的母文化,植入乡土文化情结,完成乡土文化人才基础储备。

 

第二个层面,立足人才素质储备的理论提升。这个层面依然着眼人才储备,但是在必要的知识普及后的理论层面储备,有两个途径。一是结合素质教育组织开办乡土文化兴趣小组,有意识地组织必要的田野调研,指导撰写调查报告,以兴趣为先导,进行适度理论引导,储备乡土文化研究初级人才;二是组建常设性培训机构,组织已经取得一定学术成果、具有研究经验的本土专家,面向社会爱好者进行系列培训,培养乡土文化研究生力军。

 

第三个层面,立足人才合力整合的知识调整。这个层面主要针对现有乡土文化研究人才,目的在于激发新的研究活力、凝聚应有的研究合力。有效途径有三个:一是内部互动凝聚合力。通过域内乡土文化人才聚会,举办讲座、研讨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整体提升研究能力;二是经常性活动激发活力。有压力才有活力,一年组织两次以上不同主题乡土文化理论征文,健全奖励机制,让现有人才在不断的探索中自我超越,在频繁的实践中自我提升;三是跨域交流提升创新力。一方面组织尽可能多的人才参加一切可能参加文化研讨会,另一方面延请学术名家举办讲座、论坛,借鉴域外经验,更新现有乡土文化人才知识结构,积蓄后劲,提升整体创新力。

 

三、实施语境化培养方略

乡土文化人才培养,不同于其他文化人才培养,语境条件下的培育极为关键。只有特定语境下,才能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特定的文化心理定势,才能保证研究沿着乡土文化特有的走向发展,达到真实客观把握乡土文化血脉、揭示乡土文化特有规律的目的。

 

基层乡土文化人才语境培育,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类语境普及。学校乡土教育,是类语境普及的常用形式。同时,还有通过传统文艺进乡村进社区、乡土文化知识下基层进机关等多样的形式,开展同一语境中的乡土文化普及。二是异语境提高。这种方式应该是双向,一方面是本土人才的知识化。本土人才长期生活在母文化语境中,不缺乏乡土文化心理定势,但缺乏文化比对,缺乏文化反观参照,难以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只有本土人才走出母文化语境,接受异文化知识,重新架构文化研究知识对照体系,才能更好地反观乡土文化,更加准确地把握乡土文化血脉,更敏锐地发现乡土文化规律;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本土化。这里的专业人才,是指经过系统学校教育的高学历本土人才。这部分人才,因为一二十年的学校制式知识灌输,对汉文化的了解甚于对母文化的记忆,他们有乡土文化研究的参照知识体系,却没有了研究对象文化积累,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想研究不同文化,也是不得要领,无从入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回归母文化。但是,对于这部分人的母文化回归培育,不能是简单的普及,而应该是置于母文化语境中的第三层面人才培养,即田野调查的文化重拾、内部互动的文化吸取、资料调阅的文化积累等,根据其各自不同情况选择最便捷的母文化语境熏陶,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构完整的文化对照体系,迅速成为乡土文化人才骨干。

 

更新理念,定位方向,语境化培育,是填补目前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空白的不二选择。

相关阅读

浅谈苗族乡土文化人才培养

103232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