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浅析宜章腊元古村落的现状及保护

发表时间: 2014-07-15 18:00  

宜章腊元古村落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成果,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设计理念、建造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湘南建筑的代表。本文以宜章腊元古村落为例,对古村落的发展演变、结构布局、建筑特点以及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古村落的发展特点,探讨当前形势下宜章腊元古村落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

宜章腊元村位于湖南省宜章县白沙圩乡,紧邻国家森林公园——莽山。村落形成于明代早期,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现存众多的古民居、古学堂、古祠堂、古街、古庙和古井可以看到腊元村昔日的繁荣与昌盛。解放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腊元村内的人口开始向城镇迁居、昔日的繁华逐渐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不过,当漫步在青石铺就的古街小巷时,依稀还能感受到腊元村曾经的繁盛与岁月的沧桑。

 

2011年1月24日、2013年8月14日随着宜章腊元古村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后,腊元村民居建筑形式、保护利用现状及未来的传承发展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让这座地处莽山腹地的古村落顿时喧嚣起来。

 

一、探寻宜章腊元古村落的历史脉络

由于前朝晚期官僚腐败,法度无存,百姓民不聊生,全国范围内爆发农民起义。明朝早期,朝廷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维护地方治安,巩固明朝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腊元陈氏先祖闻中公千户(明代官职)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奉调由茶陵率军至宜章笆篱堡戊边,领兵镇守西莽二山,十年功成,特封四品军功都尉(明代官职)。永乐二年(1404)闻中公卜居迁徒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腊元奠定基业,繁衍生息。

 

腊元村是一座陈姓族人聚居的血缘古村落,有山有水,自然风景较好。这里山美、水美、村落也美。一幢幢古老的民居散布在乐水河的上游,它们依赖这自然的山与水,有的临水而建,有的依山而造,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也寻求风水学的依据,细心地规划自己的村落。

 

在这个始建于明代村落里,民风淳朴,以耕读为主,先后出过一些文臣武将。他们出去做官、经商、云游四方积累了财富,回村建房盖屋,现存的古村落建筑多建于清嘉庆年间。整个村落占地面积646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0平方米。村内如今仍保留200多幢清代中晚期传统风格的民居,其中敬神祭祖的寺庙、祠堂,家居的住宅,日用的水井,休息的凉亭、廊桥,间或还有私塾与商铺,有秩序地安置在村里,街巷相通,流水环绕,组成一座古老而安祥的村落。

 

腊元古村落的单体古民居均为青砖墙小青瓦两层砖木结构的清中晚期建筑风格,单脊硬山顶,双垛封火墙,瓦面两倒水,街道平直,小巷曲折,石板铺地,整个村落的建筑规划格局是户与户各分,墙与墙相连,四面八方都是巷道,在这里看不到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天井院那样的封闭式的院落,更看不到江浙民居那样的房屋四周的绿树翠竹和门前的潺潺流水,看到的只是湘南民居这样的两侧高墙夹峙的巷道,巷巷相似又道道不同,外人进入就像走入迷宫,很难找到出口。村子古民居多联排建筑,布局比较整齐,青砖墙夹成小巷,见巷见墙不见宅。许多人家的门楣及门窗、额枋、梁柱等处都有精美的雕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动物和精美的植物花鸟以及人物故事图案,这些建筑装饰雕刻所表现的内容都离不开封建社会礼制下的等级制,离不开儒教的忠、孝、仁、义和福、禄、寿、禧。这些装饰雕刻充分展现了湘南工匠的精湛技艺。古村落的立面效果十分丰富,整个村落突出的特点就是各家各户的门头非常讲究,很精致,但不繁缛,有雅趣。

 

腊元古村落的基本单元,是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前面房墙围合的带天井的厅屋组成,其规模不大,但也并不局促,很紧凑实用。外观也十分朴素,青砖墙小青瓦,比较封闭、安静和舒适,山墙多为封火山墙。这里的天井较小,小到只剩下一线天,堂屋里大白天都比较暗黑,可资解释的理由是湘南夏季十分炎热,屋外空气的温度很高,而屋内比较阴凉,夏季要防止内外空气交流,所以村民们采用这种小天井的方法来抗暑。

 

古村落的特征除了以木构架或砖木为结构体系以外,就是建筑的群体性。腊元古村落由于这里的古民居是对外封闭的内向型住宅,故采用的是互相紧邻的建筑形态,这样导致古村落建筑密度很高,村子的景观以小巷为主,仿佛整个村子是由巷子组成的。曲折的小巷里似乎只有两侧的墙连绵伸延,而并无单体住宅显现,住宅消失在没有个性的绵长高墙之后,只有比较精致的青砖门头作为点缀。其它地方的古民居大门通常都开在房墙中央正对着厅堂的位置,而腊元古村的大门却因为与街巷的关系而大多数开设在侧面,经厢房进宅。由于门既是一组建筑的出入口,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一个家族的象征,它自然处在该建筑的显著位置,形式当然讲究。腊元古村落在门上所反映的文化也比较集中突出,内容很丰富,有影壁门头、砖门头、木门头、屋顶门头等,各类门头上有的有砖雕、木刻;有的有绘画、博古器物。有的有书写或刻写文字,但它们都采用浅浮雕,平整而不唐突,总体都保持一种简洁明快的风格。大门上的文字不是宅名而是村民喜爱的人生格言与理想追求。例如:“和为贵”、“寿如山”、“谦受益”、“忠孝持家”、“忠厚传家”、“耕读传家”、“青屋藏书”、“勤俭持家”等等。在这块相对封闭的土地上,现实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与人生理念仍然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它们都反映在住屋的大门上。于是一幢幢古民居建筑的大门,不单单是一个出入口,还成了艺术的载体,成就了丰富多彩的门文化。这种门文化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中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

 

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沧桑的往昔岁月,都在腊元古村落的记忆之中。在这个古老的村落,踏着闪耀细微亮光的石板路,可以打开一扇记忆之门,为研究湘南清代乡村古建筑状况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前,腊元村基本保持了古朴典雅的原生态村落形制,巷道的风格,民居的建筑形式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其建筑布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突出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当时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建筑选址、布局均经过缜密的规划,并以宗祠、神庙为中心教化村民,以达到聚族而居,维持血脉联系的目的,形成湘南所特有的建筑形式。

 

二、反思宜章腊元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渐渐淡去。人们享受社会制度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逐渐打破了古村落原有的平衡,对古村落原生态的环境带来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若不因势利导,古村落将面临着拆迁整改的困境,最终将走向消亡。值的庆幸的是,腊元村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受到外界干扰较小,基本上保存着古朴、典雅的原生态环境。

 

但由于村民缺乏保护意识,造成了古村落的破坏,不得不引起关注。早些年在私人建房和集体基本建设过程中,为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直接将寨墙上的石块拆下,做房屋的基础,造成寨墙破损严重。加上寨墙年久失修,寨墙多处坍塌,现仅存几段寨墙基础。

 

村民对房屋的改造也加剧了古村落的破坏,腊元古村落内传统建筑虽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与现代人类生活的要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形成了现代生活与传统文明的碰撞,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古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亟须进行修缮;二是部分古民居建筑因为设计上的缺陷,其内部功能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居生活的需要;三是所有的古民居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建筑,防火抗灾能力弱;四是大部分村民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古民居建筑的维修中来。在“改旧造新”过程中由于前段时间没有专业机构监管与指导,只需村委会同意就可任意改造,至于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没有要求,这样就造成大量传统建筑损毁。有些虽然没有拆除古建筑,但房主考虑到古民居建筑的维修成本过高,则择址另建,将原来的房屋废弃,任其自生自灭,最终在风雨侵蚀下,只剩残垣断壁。而此时文物贩子蜂押而至,大肆收购古建筑构件,造成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大量流失,使古民居建筑本体无法恢复原貌。

 

还有一些古民居存在着产权不清或产权分散,为古民居建筑的维修带来诸多不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地主的房产收为国有,再分配给村民居住,原本的一套房屋内被拆分成几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当问题出现时,村民对于维修相互推诿,很难达成一致协议,造成古民居建筑破坏日益严重。

 

维修经费短缺也是古村保护的一大难题,古村绝大多数古建筑民居都是砖木结构,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构架结构虽有许多优点,例如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有利于防震、抗震等。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由于建筑多采用木质建筑材料,注重雕刻镂空,因此不宜清扫,在抗腐蚀性、隔热性等方面表现表较差,使用寿命相对较短,这就需要在古村保护中进行大量的维修、保养。然而,古建筑的维修毕竟是耗资较大的,结合村民资金支出的局限,古民居的保护经费远远达不到最根本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保护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上述是腊元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确,这些古祠堂、古建筑民居或许并不是伟大的建筑,有的甚至显得破败,但它们是这个古村落的底色,承载着古村落的历史。失去它们,也就是抹去了这个古村落的特征和性格,抹去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记忆,因此我们要对此进行抢救保护。这些问题,倘若不及时解决,这座历史文化古村落将很快消失,真正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三、探索宜章腊元古村落的保护途径

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古村落数量正在锐减,依附其上的民间文化的历史信息迅速消失。这些古村落是否应该随着时代自然消亡,还是依然可以在当代社会生存下去,这不仅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物主管部门与政府也需要寻找到古村落保护的新观念、新方法。

 

对于腊元古村落的保护,我们在感叹古村落破败的同时,或许会有很多伤感,但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因为那是一种缺乏担当精神的表现。客观分析,就会发现管理的失位才是造成古村落破败的真正原因。然而腊元村这种地处大山深处的古村落,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其保护工作相当艰巨,因此加强贫困地区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当前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古村落的保护工作。

 

政府应主导推动古村落的保护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政策性、专业性很强,而且难点多、任务重,必须要政府主导才能做好。政府通过行政干预协调,部门资源整合,促进职能转变,按古村落发展规律与特点,才能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当前宜章县文物部门与湖南益阳古建筑保护中心就腊元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维修达成协议,编制了保护工程方案,这对腊元古建筑的保护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地政府还要注重政策引导,妥善安置古村落居民,对一些自愿放弃古建筑的居民,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置换和财政补偿的方式,将古建筑收为国有,交由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保护管理,确保古村落的完整性。对于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应尽快邀请专家编制保护规划指导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是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守旧习,不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我们保护古村落,绝不是保护古村落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仅仅只是为过去的文明保存一种见证。我们在保护古村落时,要充分考虑古村落的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保护古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让古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实现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通过保护传承实现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和古村文明的传承。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要在保护与发展间取得平衡,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保存好过往文明见证的同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为村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古村落的村民谋取福利,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村民在古村中住得方便、住的舒心,实现文化富民。因此加快古村落基础设施建筑步伐,是古村落再获重生的重要途径。目前宜章县已修通了通往腊元古村落的水泥公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古村落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使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产生极大的积极性,让村民在履行保护古村义务的同时,切实享受到古村保护的实惠。

 

在管理上要实行古村落的保护与领导年度考核挂钩,引导各级领导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中,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防止决策性错误导致古村落的破坏。并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县财政的财力,安排适当的经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争取省文物、住建部门的支持,设立保护基金,对古村落的维修给予合理的补助和奖励,以刺激村民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

 

完善机构建设是古村落保护工作的根本

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民居不仅是古村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古老的建筑是古村文明的“根”,象征古村的发展和起落,是一部古老而尊重的历史文化。要保护好这个有着数百年文化积淀的古村,首先是要保护好这些单栋的古民居建筑,让古村从“建设性的破坏”,“发展中的困惑”的迷茫中醒悟过来,让古民居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护下来,让居住在古村中的村民能享受到古村保护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首要的工作就是完善保护机构建设。

 

加快保护机构建设刻不容缓,目前古村落的保护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上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往往政出多门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衡量古村的保护工作是否有成效,就要看古村本体是否保护好,古村的周边环境是否整治好,古村内涵是否挖掘好,古村效益是否发挥好,并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县政府应牵头、召集文广新局、住建局、文物管理所以及古村落所在的乡、村、组成立保护机构,负责编制古村落的维修方案,审定古民居的产权补偿,监督文物维修专项资金,指导古村落保护规划、协调古村落的统一管理,督促查处违反文明法规、破坏古民居现象。保护机构的各职能部门,各自负责各自区域内古村落的保护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实现保护管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建立完善的保护机构可以正常开展古村落日常保护维护工作,对古村落进行调查、实测、记录,将古村落的空间布局,房屋结构以及古建筑的历史风貌了解清楚,建立起完善档案制度,便于将来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延续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同时,要对古村落的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因为任何的历史遗迹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蕴含着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的内容和信息。一般而言,这种时代特点难以通过古村本体的文物遗存全面体现出来,必须与其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才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社会的综合状况。通过保持古村落原生态的环境,对濒临倒塌的民居建筑组织安排有文物维修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科学的修缮。并可以负责完成古村那些文物价值较高的历史遗迹的资料整理与申报工作,使之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予以重点保护。

 

古村落保护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物价值较高的古建筑民居的珍贵在于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唯一性,破坏一栋就永远消失一栋,毁掉一处就无法再拥有它,也无法再利用它。宜章县虽然加大了古村落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并通过县委书记到古村“农家夜话”,文广新局“送戏下乡”等形式,将古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融入到夜话、小品、戏曲等形式进行交流、表演,以农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但古村落的保护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与职能部门的层面上,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如果宣传不够,村民不知自己拥有的古建筑民居文化的价值,不认同、不热爱,我们为谁保护呢?而且这种保护也没有保证,损坏会随时发生。所以接下来一项根本的工作就是通过宣传来提高村民的古村落文化自觉和自信,古村落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加以保护、传承。同时,在对古村落实施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古村落旅游活动,也是宣传古村,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的重要途经,让古村直接面对旅游者,不仅能使旅游者获得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而且能使旅游者在了解古村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爱古村、护古村的情怀,从而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村的良好环境。

 

目前,腊元古村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被广泛认同,尽管在保护过程中涉及利益主体复杂多样,但保护工作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在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担负历史重任时,把文物保护工作与村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注重改善民生,还要注重古村落传统格局、环境风貌及历史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将腊元古村落的原真性保存下来,为人类留下真实的记忆印象发挥其作用,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四结合。

 

毋庸置疑,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看成是原料和成品的关系,保护的方法、措施及其利用的程度、实效,已成为衡量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树立科学发展观,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浅析宜章腊元古村落的现状及保护

103232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