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对辰阳辰河高腔剧团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 2014-08-01 10:27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辰阳辰河高腔剧团前身为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源于1950年组建的私营辰溪高汉剧团。1956年公私合营,更名为辰溪县人民汉剧团。1984年初改革,辰河戏高腔剧团因具有地方戏特色被保留下来,定为集体所有制的艺术表演团体。县财政除负担老艺人的退休工资外,每年还拿出一定数量的文化事业费给予补助。1988年,辰溪县辰河戏高腔剧团正式更名为“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现转企改制为辰阳辰河高腔剧团,为全县唯一一个辰河高腔专业演出团队,共有职工56人,退休20人。职工的经济来源为县财政每月补贴700元加演出收入。其主要演出地点在农村基层,由于市场需要,长期活跃在怀化、邵阳、衡阳及大湘西地区及与此其比邻的贵州、铜仁、松桃、印江、恩南、玉屏镇远和四川西阳、秀山、彭水一带,每年演出都在400场左右,演出收入20余万元。

 

二、相关政策和措施

1、加大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主要是“保护一小批”和“培养一大批”。辰溪县具备传承人条件的有9人,文化部只限报2人。为此,县政府将另七人列入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县全额事业编制,解决社保、医保。县财政每年拨专项经费5万元,用于高腔传承研究。对已退休还有一定传承能力的13名老艺人,由县财政给于适当生活补贴,定期进行免费体检,鼓励他们继续为高腔作贡献。“培养一大批”是指以开馆收徒、开门纳贤的方式培养大批高腔后备人才。根据需要,将孙虹、杨龙辉等6名胜任角色行当的直接充实到剧团,招聘10名年轻演员进行跟班培养,组织力量到各中小学选拔了63名戏曲苗子与传承人结成培养对子,给予每名传承人5000元的培养经费。同时,县剧团实行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民间“尖子人才”有机会进高腔剧团学习锻炼。如板桥民间剧团“净角”向祠云等10多人经常参加专业剧团演出。通过“传、帮、带”,辰溪高腔后备人才呈现几何倍增的态势,学高腔的有1500多人,农村业余戏班子20多支。另一方面,抢救整理优秀剧目,加大剧目的改良力度,创作融入现代符号的多元素的新版高腔剧目。

 

2、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县财政每年下拨辰河高腔研创经费2万元给辰阳辰河高腔剧团。二是建立了辰河高腔人才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县财政给每人每月提供7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并结合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保障金。三是采取以奖代拨、以买代付的方式,每年财政出资6万元购买高腔演出200场。四是放开准入门槛,鼓励企业、社会个体以捐赠、冠名合作的方式为辰河高腔筹集发展资金。

 

3、夯实展演平台。县财政出资近100万元先后三次对辰河高腔演出阵地进行维修改善。今年县里积极争取省发改委文化建设资金,争取上级投资31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12万元对辰河高腔大剧院进行改扩建。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剧种生存问题:由于受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文化艺术门类的冲击,面临着演出市场局域化、观众老龄化的艰难境地;

 

二是演出效益问题:县内剧团达7个,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演出市场,专业剧团的演出费用长期处于较低水平(1500—1800元/场次),致使演员待遇过低,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三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目前辰阳辰河高腔剧团虽有在编人员56名,但能登台演出人员仅20余人,加之成人演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年轻学员未能担任主要角色,角色行当及场面人员缺乏(如目前无司鼓人员);

 

四是后续人才培养问题:虽然县委、县政府在三年前花大气力培养了20名学员,编制全部解决,但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很有可能形成人才流失;目前已有2人“孔雀东南飞”。经费紧张,演员待遇过低,基本生活费难以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辰河高腔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保护措施和演展培育机制,实现辰河高腔保护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全面指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部门配合、共同建设”的保护机制,把辰河高腔保护纳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是出台传承人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文件,制定辰河高腔保护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辰溪县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辰溪县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辰溪县辰河高腔传承人保护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颁布《辰溪县辰河高腔保护条例》、《辰溪县辰河高腔传承人制度》等地方性法规。

 

三是落实传承人制度,科学认定传承人。辰河高腔传承人的认定和传承人制度建设是辰河高腔保护的关键。根据掌握技能情况、代表性、传承能力三个方面的条件,将符合条件的传承人推荐为代表性传承人,并享受传承人待遇,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保护和扶持。

 

四是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综合用人机制,着力培养、引进、招聘急需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辰河高腔剧团面临角色行当极其短缺、演员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问题。

 

五是实施政府买单“送戏下乡、下企业、下社区”与日常演出出相结合的保护活动开展机制,打造辰河高腔文化品牌,政府将送戏(辰河高腔)下乡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实现政府购买,激活辰阳辰河高腔剧团演出市场。(辰溪县文广新局 谢继湘)

相关阅读

对辰阳辰河高腔剧团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03232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