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对辰溪县农村文化自生力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 2014-08-01 16:4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通过对辰溪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调查,我们认为利用本土的文化优势,大力培养农民办文化、管文化、产文化的能力,对繁荣农村文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几千年农耕文明社会,农村文化自生意识极强,草根文化繁盛。近几十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对农村的自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农村自生文化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从辰溪县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号子,还有辰溪丝弦、打夯、阳戏、双唢呐、渔鼓等。黄溪口镇建立了民族文化培训班,罗子山乡将茶山号子编成教材进课堂,每逢春节辰河高腔剧团要唱到四月底才能回家。二是休闲文化“春色满园”。近年来,辰溪县30个乡镇组建了腰鼓、花棍、阳戏、霸王鞭等各类文艺队320多支,吸引以青年妇女为主农民5000多人,她们每到晚上或农闲时就在屋前屋后编排演唱起来,既可以健身,又可自娱,农村说书讲故事的人村村都有,常能招徕男女老少侧耳倾听,乐不可支。三是现代文化“顺势而发”。目前,全县农村有现代乐队12支,每逢商家开业,婚嫁丧娶他们都会应邀演出。农村网吧有40家,农民电脑上网200多台,部分农民拥有家庭影院、卡拉OK设备,农民藏书100多万册等。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发现农村文化主要困境是生态环境恶劣、文化产品产能不足、文化市场供求不畅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村文化生态环境恶劣,农民自生文化生命力不强。当前农村进入多元化社会,而农村文化的自发性,必然导致文化良莠不齐,再加上政府对农村文化的管理引导缺位错位,致使庸俗的迷信文化、赌博文化、色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如迷信文化僵而不死。当前农村迷信文化流行的有老仕道场、抽傩还愿、问仙问神、求神拜佛、看风水,算命卜卦、巫婆问仙问神等,致使科学精神难以深入人心;赌博文化长盛不衰。一些农村由于文化生活单调,部分村民沉迷赌博打牌,部分农村地下六合彩泛滥,茶余饭后都在谈“码”论“经”,赌博文化产品如扑克、麻将、跑胡子、老牌、非法出版物等大量充斥农村市场,致使健康的文娱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色情文化沉渣泛起。一些不法商人为逃避打击,偷偷转移到农村播放黄色录像,进行色情表演等牟取暴利。个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外地带回淫秽物品如光碟、书籍等在农村传播渲染,致使部分优秀传统节目如阳戏、山歌也开始“染黄”。

 

二是农村文化主体、阵地缺失,农民自生文化发展力不强。当前农村文化基本上处于一种散、弱、瘫的局面,主要还是组织不力、人才不齐、阵地缺失的问题。一是基层政府组织不力,农村文化活力难释放。当前政府抓农村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一个机械的“送”字,如电影、送戏剧、送图书、送报刊等,没有有效地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如除黄溪口区每年针对农民举办一次“盘王节”农民文化汇演外,其他六个区23个乡镇中只有少数在“七一”举办文艺活动,而且参加的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教师。板桥乡中溪村、塘里村各有一支腰鼓队,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多组织一些文化汇演,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而村文化骨干要么被专业剧团调走,要么外出务工。一是文化主体缺失,农村文化潜力难发掘。由于劳务经济的兴起,农村人口、人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是农村文化消费主体缺失。当前留守农村的人称“三、六、九”即妇女、儿童、老人。而对文化生活需求最旺盛,参与最积极的中青年人绝大部分已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是文化参与主体缺失。年轻人是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如目前农村新兴起的腰鼓队、花棍队、霸王鞭等都由中青年妇女组成,而以往开展得比较热烈的如舞龙灯、赛龙舟、阳戏等需要男青年参加而无法组织起来。如板桥乡的辰河高腔剧团的主要演员花旦、小生都被抽调到县专业剧团,致使乡剧团解体。三是农村文化阵地缺失,农村文化张力难支撑。由于农村文化条件简陋,文化张力也受到了制约。据了解,目前辰溪除了个别村建有阅栏室外,没有其他任何专门的文化阵地,农民看戏看书的条件非常差。如板桥乡中溪村、塘里村的腰鼓队每交演出都是在队员的坪场进行,逢下雨天只能在狭窄的弄堂演出,既不方便演出又不方便观看。因为没有专门的书屋,村里的报刊大多堆积在村干部家里,而农民私人藏书大都“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自生文化发展后劲不足。农村文化消费需求低迷,市场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政府支持引导缺位、错位,政策的调控力失灵。一是政府服务指导不力。目前各乡镇的文艺辅导员空编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业务素质普遍下降的问题的相当严重。如辰溪30个乡镇文化站中有7个乡镇多年没有从事文化辅导员,乡镇文化辅导员平均年龄41岁,大专以上文化只有2人。大部分履岗不履职,主要精力在政府中心工作上,对农村的文化组织和辅导基本上是空白。而村文化骨干大部分已老化,年轻的都外出打工自谋生路了。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相当缺乏,一些民间剧团演出都是“守株待兔”式的,大部分文艺队是有了收入就分光,需要支出再筹资,队伍更新改造能力差。二是文化资源整合不力。自生文化大多单打独斗,难以产生规模效应。散布在农村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关健在于引导好,整合好。板桥乡又是辰河高腔的一个重要基地,流散在民间的高腔艺人200多人,89年乡高腔剧团解散后,各自分散到各乡村,热爱唱戏的塘里村3组村民向祠云夫妇经常跑到溆浦民间剧团演唱。而农民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如板桥乡中溪村6组村民娄宪是当地文化大户,他投资10多万元从事民间照相馆、摄影、电脑培训,个人藏书1000多册,在此之外还投资建了榨油坊,收割机出租。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将书当废品卖。又因为农业与文化产业相勃,那些文化设备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三是文化扶持措施不力。农村文化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到目前为止,除被列入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辰河高腔每年投入2万研究经费外,其他优秀的文化项目如辰溪丝弦、茶山号子、霸王鞭、双唢呐等却没有一分的投入。另外,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民办文化的扶持措施和激励机制。板桥乡板桥村3组村民杨圣银曾是乡高腔剧团团长,队伍解散后,他每年组织两个儿子和媳妇等人到周边农村演出200多场,而政府没有给任何奖励补贴,经费全靠自筹,演出所需的道具、服装、乐器都是临时租用。

 

三、发展农村文化的出路

 

大力发展农民文化自生力,发展农民自生文化,是繁荣农村文化,实现农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在新的一轮农村文化建设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体现在提升农民文化自生能力上,切实加强统筹规划、支持引导、扶持培养,确保中央的文化政策真正贴近农村、惠及农民。

 

一要统筹城乡文化资源,使农村自生文化基础由“虚”到“实”。

 

城市文化带动力,农村阵地支持力,农村人才开发力都是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基础虚实。首先是发挥城市文化阵地的“龙头”作用,要见诸实效。近年来,辰溪县相继建起了群众文化艺术馆、国家二级图书馆,全县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都集中在县城。要利用好县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强化服务农村文化职能。如县群艺馆要多组织一些农村文化培训,多创作一些农村题材作品,专业人才多下乡指导,县图书馆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信息库,科学调度农村图书合理流转,加强农村书屋建设管理指导等,乡文化站要建成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多功能文化阵地,要具备集中汇演、培训辅导、沟通信息、综合管理能力等,为农村文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因地制宜建好农村文化阵地,要落到实处。农村地理条件决定了农村文化阵地要“散、小、全”。

 

“散”是指根据村庄分布和地方文化不同建设也要分散而不同,如辰溪县黄溪口的七个瑶族乡,喜欢在田间地头对山歌,瓜田李下打霸王鞭,要提供硬化空坪闲地。而石碧、桥头、板桥等地喜欢唱阳戏、辰河高腔,要建成剧院的形式。

 

“小”是指由于农村人口不集中,以建设小型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场为主,避免铺张浪费。

 

“全”是指农村文化阵地功能全,要同时能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如黄溪口一带每次文艺汇演还要开展踩高脚、顶竹杠、拔河竞赛等。最后是大力培养乡土艺人,要务求实用。乡土艺人是农村文化的火种。要鼓励各地老艺人开馆授徒,引导高校艺术生到农村办班创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农村选拔人才。如黄溪口镇一在文化艺人就在当地开办茶山号子、双唢呐、木叶培训班,罗子山乡将茶山号子编成教材进课堂。

 

二要大力培植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文化生活由“俭”变“丰”。大力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拉动农民消费需求,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提条件,与农村文化自生力相辅相成。

 

一是优化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净化农村文化市场。采取疏堵并举的措施,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化活动,动员各职能部门将政策宣传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聘请农村文艺队伍为进行有偿宣传。如计划生育、环保、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宣传活动。鼓励农村红白喜事、商场开业、产品推销等聘请农村文艺队有偿助兴。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腐朽文化。坚决打击黄、赌、毒现象,尤其对法轮功、非法基督教、地下六合彩要严厉打击。

 

二是积极组织文化活动,激活农村文化市场。基层政府要筹措一定的资金组织县、乡、村三级文化汇演竞赛活动。乡镇可在一些重要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等组织乡级比赛汇演,村里可以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组织农民进行种类文化赛事等。如辰溪县黄溪口办事处每年组织七个乡镇轮办盘王节,开展本土文化汇演,各村为了拿个好名次,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排练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呈现出村村有队伍、日日有活动繁荣局面。

 

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消费体系,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一方面要形成多样的消费结构。针对留守农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为主的现状,将文化市场进一步细分,在文化产品引导上着重突出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辰河高腔、阳戏、围鼓戏、打渔鼓等,针对妇女多组织一些花棍、腰鼓、霸王鞭等,针对儿童多组织知识竞赛、说书、讲故事 、下棋等。另一方面要形成多元的消费渠道。建立政府、集体、个人买文化的消费体系,政府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支出水平,将“送”文化变为就地买文化。有条件的村要在集体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并积极发动村民自筹,保障文化事业经费。大力倡导个人赞助,农村富有人家的红白喜事、传统节日都可以请戏助兴。

 

三要建立推动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自生力由“弱”变“强”。

 

一是建立稳定的农村自生文化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农村文化特点,综合运用文化、体育、旅游等建设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县本级财政要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支出纳入预算,确定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要重点确保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上,如辰河高腔、辰溪丝弦、茶山号子、双唢呐等优秀民俗文化品种,要积极向上级申请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和本级财政重点扶持,加快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传统艺人的培养,使它完整的传承下来。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开展农村各种文化活动。

 

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扶持引导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种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文化市场流动。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赞助等形式投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要进一步放开农村文化投资门槛,采取以奖代拔,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企业、个体到农村建夜校、办培训班、办图书室、阅览室,重点扶持文化大户开展综合性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允许个体在不改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所有权性质,不改变用途前,不改变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装修,提升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和文艺团体到农村选拔文艺人才,从事文化产品推销等。

 

三是建立政府指导,民间自治的灵活管理模式。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管理办法,鼓励农民以俱乐部、协会的形式走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道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团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公司化运作。鼓励个体组建文化营销公司,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等。四是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的评价机制,增强农村文化的推动力。以社会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文化生产力评价工作。文化部门要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的文化工作评估方案,综合考虑活动开展情况、队伍整体水平、文化资产、阵地等,形成政府、专家、群众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艺术之村、文化大户、乡土文化明星等评选活动,并建立农村文化档案和信息库。(辰溪文广新局 谢继湘)

对辰溪县农村文化自生力的调查与思考

103232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