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关于麻阳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发表时间: 2014-08-08 21:16  

一、麻阳县民族文化概况

 

1、文物古迹文化。据县文物局普查登记,全县有不可移动珍贵文物99处,分布在全县23个乡镇,类型有民居、碑岩、庙宇、遗址、楼阁等。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滕代远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满公祠、漫水盘瓠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锦和古城墙遗址、江口墟亭子桥旧石器遗址等50余处。

 

2、建筑文化。麻阳县境内郭公坪乡报木山村、干硐村、大桥江乡豪侠坪村、尧市乡小江村以及隆家堡乡、拖冲乡、兰里镇、锦和镇等乡镇现在还保留较为完整的建于明清时期的土著建筑,且连片集中,适宜打造成旅游观光景点。

 

3、工艺文化。麻阳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表性工艺主要有民间绘画、挑花刺绣和抽绣。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麻阳民间绘画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在中外艺术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是麻阳县民族文化园林的一枝奇葩。麻阳县手工抽绣制品如绣花床罩、枕头、盘垫等曾销往欧美和亚太地区,受到外商青睐。

 

4、节庆文化。麻阳县民间节庆文化虽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但仍具地域特色,可谓月月有节,多达23个,而且与婚嫁、祭祀、庆祷、礼仪等习俗相伴,是演绎和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最典型的是农历五月进行持续17天的盘瓠龙船节,它集中体现了麻阳盘瓠祭的文化内涵,是唯麻阳县独有的文化现象。盘瓠祭已于2007年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盘瓠旱龙舟也几次在全国龙舟大赛中展风采、获大奖。

 

5、艺术文化。麻阳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门类齐全。主要有龙歌、山歌、哭嫁歌、傩堂歌、花灯、高腔、汉戏等。特别是源自盛唐的集歌舞戏乐为一体的综合戏曲艺术--麻阳花灯曾多次晋京赴外演出,先后成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6、巫傩文化。现今,麻阳县还有极少数会表演巫风傩俗的民间艺人,他们唱傩戏、踩犁口、爬刀梯、行法术颇具观赏性,其表现形式和行为效果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信仰密切关联,其秘笈至今无法解开,是一种古老、原始、神秘、奇谲的文化景观,一种演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一种不是科学的科学。

 

7、饮食文化。麻阳县古称“富州”,是一方美食胜地和一个天然“营养池”。先民们培植出了美国医学界研究证明的孕育人类康体益寿的10种超级食物,还发现了并且一直饮食着抗氧化防癌治癌的富硒特产以及营养丰富的各类田园特产和山野美味。社饭、蒿菜粑、“十八怪”腊肉、苞茅缩酒、擂钵菜、冰糖橙等盛名远扬。

 

8、名人文化。说麻阳人杰地灵并不夸张,明朝怪臣满朝荐、两朝名将莫宗文、沅水船侠滕黑子、泥塑妙手张秋潭、湘西王陈渠珍、革命先驱陈佑魁、电影大师舒大桢、物理天文学家田渠、开国元勋滕代远、医学博士雷兴翰、海军少将黄忠诚等一批政治、艺术、科技、军事、历史名人都出生于我县。唐朝诗人查慎行、文学大师沈从文、民族英雄林则徐、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都在麻阳县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忆。

 

二、麻阳县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由于缺乏过硬的政策干预和施工过程监督,致使在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房屋建筑风格不规范,没有苗族文化元素的注入和包装,使得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只能储存在艺人的记忆中,专家的文案上,岁月的沧桑里。

 

2、民族文化生存环境遭受破坏。由于没有相应的保护配套措施,使得豪侠坪、小江、报木山等村寨的古民居建筑本体以及附着物木刻石雕等有的被人为毁坏,有的被廉价卖掉,有的被自然风化,有的村民有钱了干脆拆掉旧居新建了房屋,这对民族文化生态的维护都是不小的冲击。

 

3、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由于民族文化大都流传于民间,基本上靠艺人口传心授,现在能口传心授的艺人越来越少了。会唱跳花灯的除了民间的少数老艺人、花灯戏剧团的部分中青年演员之外,多数人不熟悉更不会表演。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镂刻、民间歌舞的能手巧匠后继乏人,民间绘画现只有辅导老师会创作,原来的骨干作者大都流失或改弦易辙从事其他行道。他们的高超技艺将会随他们的逝去而面临失传。

 

4、民族文化呈现形态面临枯萎。麻阳县曾是一片歌舞的阔地,一方巫傩的故土,一座绣染的舞台,但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意识的根本性变化,使得一些民族习俗日渐消停,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歌舞、服饰、语言的兴趣日渐淡化,先祖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会慢慢消失,璀璨的艺术形态如谭家寨木偶皮影戏、傩堂戏、锦江水域龙船调、全县境内的花扇舞等将会辉煌不再。

 

5、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由于麻阳县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财力拮据的现状,加之各级下拨的专项资金有限,原有文化体制的束缚,难以适应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这一系统工程所需大量经费投入的客观要求,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期挖掘申报等基础性工作所需的成本较大,如财政投入不够,就会造成申报工作的被动和滞后。

 

6、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表现在对苗族民间文化的认识没有走出误区,总认为有点土气、俗气和蛮气,不敢去大胆开发利用,创新发展利用,业已打造的《苗山飞歌》、民间绘画等民族文化品牌没有显现出持续效应。结合旅游产业开发利用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但总体上深度还不够,力度还不强,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对加强麻阳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建议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保护措施和规划。规划要对我县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作任务、目标、内容、经费、责任、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划要对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关系予以强调,即传承保护是开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而科学合理开发是实现文化资源有效保护的途径,是实现民族族文化价值、彰显民族族文化经济社会效应的重要手段。规划还要与全县总体规划及远景规划的要求相吻合。

 

2、建立完善民族文化投入机制。一是增加县级财政投入,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分期分批逐步将县花灯戏剧团的优秀编导、演出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拨款,让他们能安心、专心做好麻阳县民间歌舞文化的传、帮、带和品牌节目演出工作。二是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专项基金,保障文物保护、非遗申报、品牌文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重点文化工作开展所需经费。三是按照“谁投入,谁保护,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作。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借鉴湘西自治州的做法,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下成立麻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政府每年给予10-15万元的工作专项经费。坚持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以文化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全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盘清家底,建立麻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对强势、特色、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民间绘画、长寿食谱、麻阳花灯等)积极申报成省级、国家级保护名录,这样既能扩大麻阳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又能争取到国家专项经费的相应支持和扶助。

 

4、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一是建立以县城东新区至漫水村为规划范围的苗族民俗风情文化保护区。二是建立以锦和古镇以及郭公坪、大桥江、尧市等乡的古村为重点的古镇古村文化保护区。三是建立以锦江河、209国道、308省道为纽带的水陆历史文化、水陆遗址文化、水陆风情文化保护区。四是建立以长寿老人集群、长寿食品集散、长寿习俗集中为载体的长寿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域内,新建房屋、园区、道路不得破坏以上文化原生态环境。对村民确需新建房屋,由政府划定区域,给予土地和资金补偿。

 

5、加大苗族文化宣传推介和普及力度。一是组织编写麻阳县苗族文化简明读本,在中小学生和干部职工中开展学苗语、唱苗歌、着苗装、跳苗舞、行苗礼等苗文化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感,提供全民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共同开发意识。二是利用各级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入境处、连接处、广场、旅游景点的电子墙、公益广告牌等阵地大力传播我县民族文化,特别是盘瓠文化、书画文化、花灯文化、长寿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的宣传。三是高质量编撰、制作、出版、包装我县民族文化方面的光碟、画册、图书和项目,通过旅游、节会、交流、展演、论坛等活动多渠道推介我县民族文化资源,展示民族文化风采,促进民族文化立项引资开发。四是积极创造条件(比如以提供场地、发放津贴、奖励物质等形式)鼓励离退休的文化界名人、文艺界专家和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培育新人、创作精品,举办乡风俚俗活动,筑牢民族文化的生存基础。

 

6、激发民族文化活力,推动麻阳县旅游产业发展。一要进一步营造我县民族文化氛围,在市民广场、住宅小区、临街房屋等人口过往之地有意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建好城东新区标志性民族文化景观“中国麻阳·苗族文化博物馆”。二要利用麻阳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冰糖橙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盘瓠文化研究基地、革命老区的文化优势,进一步打好长寿旅游品牌,提升“生态苗乡,长寿麻阳”旅游主题形象。三要坚持开展广场、社区、墟场、村镇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建好1—5个盘瓠文化、花灯文化、长寿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表演场所,通过表演、观赏、互动等方式,既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又增加了游客看点,丰富了游客的游乐内容。四要加强民族文化旅游区域衔接与合作,将麻阳旅游景点及早融入“神秘湘西”“五溪古韵”“凤凰邻里”的旅游圈,纳入梵净山—凤凰—洪江和张家界—吉首—凤凰—洪江—桂林的旅游线路中,实现与现有旅游胜地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胡真勇)

关于麻阳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10323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