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吉首市“五个结合”创新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发表时间: 2014-08-20 15:47  

近年来,吉首市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积极主动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文明素质教育相结合,增强全社会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等特定日期,大力开展本土历史人文资源宣传,培育市民的家园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计划,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保护的同时注重对“非遗”产品的开发利用。如规模化生产“乾州板鸭”(市保项目)、河溪香醋(州保项目)、“苗族织锦芭排”(州保项目),开发与之相关的如壁画、银饰等民族工艺品,形成集观光、表演、生产为一体的民族工艺品生产链。创作大型原生态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德夯玛汝》,保护修缮矮寨镇吉龙、中黄等民族文化村寨,组织民间艺人和文艺团队赴浙江、湖北及长沙、深圳等地演出。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项目。通过举办吉首国际鼓文化节、民族民间艺术大赛,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民族民间工艺品大赛和大师评选等活动,挖掘和保护200多个民族民间文艺节目。吉首市荣获“全省非遗保护十强县”,苗族“四月八”、苗族鼓舞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项目”等荣誉。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编制《吉首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构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会展博览、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研发设计、文化传媒、软件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门类之大成于一体的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该项目被列入“湖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园区”名录。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推出一批民族节会品牌。汲取苗族文化精髓,以“歌”、“鼓”等艺术形式,举办传统民族文化节会。如今的乾州春会、排绸的调年节、四月八节、丹青清明歌会、鼓文化节等已成武陵山区叫得响的民族节会品牌。

相关阅读

吉首市“五个结合”创新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103232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