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加快民间文艺团体发展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 2014-10-29 15:31  

2010年以来,道县大力实施“和谐道州”、“文化道州”和“文化强县”战略,文化强势逐步凸现。至2014年,道县业余文艺团体(队)已发展到266个,从业人员2151人,其中各类艺术培训实体12个,每年培训7232人,全县年文化经营收入1407.4万元。现谈谈几点体会:

 

一、努力争取领导重视,推出有效举措促文化发展。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观看文化活动的重要演出和赛事活动。主动及时地把群众的反映、文化建设的政策、文化发展的思路、文化活动的效果等以各种形式向领导汇报。由于近年来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于2010年提出建设“文化道州”的战略目标,现文化事业经费与文物保护经费逐年提高;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文化强县战略实施纲要(2010年—2015年)(征求意见稿)》,同时设立政府文化奖,建立文化强县暨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县财政预算20万元;成立“道县祁剧工作室”,传承保护地方剧种;切实实施“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看电影”、“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活动,这些措施给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带动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建设。

 

二、加强统筹协调,扩大文化活动参与面,优化民间团体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制订了《道县乡镇文化站工作管理细则》,充分调动文化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借助政府职能,把社会各界、各部门都发动起来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公安、交通、城建、电业、环卫等部门各司其职,确保广场活动有序开展。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宣传文化活动,形成重视群众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如今的广场文化活动、龙舟文化活动、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已成为各种新闻媒介竞相报道的热点。

 

三、重点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精心打造民营剧团品牌。县文化馆制订了《道县扶持乡镇文化队伍分片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的下乡对文化户或团体进行业务辅导。县文广新局经常为他们提供排演场所,提供到县城参演各类大型文体活动的机会,并选送优秀节目或优秀团体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266个文艺团队中,品牌众多,特点不一。其中音协、舞协、书协、影协每年承办各种重大节庆活动20余场,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及群众的赞扬;茂盛剧团以祁剧演出为主,每年演出场次达200多场,年收入最多;道州调子戏剧团,经常受邀到相领的宁远、广西等地,名气较大,收入较多;道江镇广场大舞台,为道江镇文化站创办,常年在县城敦颐广场义务演出200余场,群众参与性大,群众的欢迎度高;老年大学艺术团与老年科协阳光艺术团,产生良性竞争,你追我赶,争相参与县内各种公益活动,他们演出的积极性最高,并且认真创作排演节目,不计报酬;白马渡吴藕连家庭业余剧团于2005年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热心服务群众先进基层文化单位”;万家庄乡五洲村蒋芳布电声乐团在“湖南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家庭才艺展示大赛”中,在永州市获得一等奖,在湖南省获优秀奖等等。

 

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实现文化活动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县文广新局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文化活动经费,每年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定的经费鼓励农村创作人员创作优秀作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其次,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几年来,通过广泛发动,密切合作,积极争取,采取主承办、冠名等多种形式,先后与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共吸呐资金400余万元。在2013年6月份,寿雁镇的农民业余文艺团队组织了一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不用政府出一分钱,共集资10200元承办了一台长达3小时的文艺晚会,其中寿雁镇的车队、信用社、民营老板以及干部、农民个人都纷纷捐资。文化活动经费的来源已日益多元化。

 

五、探索创新,有效整合、改造提升、合理利用民间文体团体,尽快让其文化产业化。目前,县文广新局正在酝酿成立一个专门的道县民间文艺团体开发领导机构,集创作、培训、管理和市场运作于一体。一是创作体现当地健康题材的剧本,解决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脚本问题;二是培训骨干演员,提高演艺水平,解决演技问题;三是制定行业规范,实行以奖带补,改善演出设备和条件,解决有效管理的问题;四是建立档案,沟通信息,内外牵线搭桥,解决市场运作问题。

 

道县民间文艺团体的活动异常活跃,大有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就理性角度分析,它还处于初级阶段,队伍五凑六伙,队员素质不齐;本地特色不足,节目质量不高;活动场地有限,市场运作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文化行政部门的有效地引导、组织、管理,助推群众文化的发展。

相关阅读

加快民间文艺团体发展的几点体会.

103231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