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关于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 2014-11-07 16:10  

文化片面理解为一种精神产品,一直束缚着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文化改革的新号角,拉开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序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又做出了全面部署,在这百年难遇的机遇面前,县级文化部门怎么办?县域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壮大?通过实践与思考,我觉得做好“四篇文章”是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一、做好历史遗产文章,激活文化产业的潜在资源。

 

桃源县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全县具有研究开发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历史与革命文物点62处,其中全国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同时还是多位历史名人,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北大副校长翦伯赞,中国民主革命先躯宋教仁、覃振、胡雪英等的故里。在这众多的历史遗产中,由于受发展理念与经济等一些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没有得到开发保护与利用。文化强国的春风吹拂桃源大地后,近年来,我们把握机遇做了开发历史遗产激活文化产业的潜在资源这篇大文章,翦伯赞故居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修缮完成,并向游人开放。此前,道教圣地——星德山因行路难、吃喝难,被文人墨客赞颂为楚南胜迹、湘北名山、桃源锦屏、索溪门户的人间奇境待闺山中。现在通过文化旅游开发,通往星德山的主道已全部硬化,大部分景观已维修加固,沿途游、购、娱、吃、住、行已基本建设到位。据初步统计,开发建设后的游客人数将比以前翻三番,年文化旅游收入预计可达千万元。通过招商开发,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政策性投资开发以及各级政府支持开发,全县已基本完成了11处历史遗迹的开发利用,所开发整理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年创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将突破亿元。

 

二、做好现有文化资源文章,壮大文化产业的主体架构。

 

现有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主体,如何合理配置这些资源,必须从深入推进改革入手,大力发展五种战略:一是强化资源要素整合战略。以县汉剧团与电影公司为基础,通过全县民间展演的方式,发现、吸收县内演艺界的明星与优秀剧目,组建“梦幻桃花源”演艺集团,以此发挥集团优势,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策划、统一培训,统筹安排演出。电影公司可利用场地优势,通过合作或场地出租独办等方式,兴办卡通动漫城等文化科技含量高的娱乐场所,以弥补电影市场的严重不足;二是强化演艺集团走出去的战略。县级演艺集团不能局限于本地,要面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走出去的战略上,可利用在外工作了的家乡人、企事业单位的老板、媒体广告以及同行之间的对等交流等推介方式方法,努力扩大演艺市场的份额和收入来源。演艺所得大头可自主支配,以此酝演职员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战略。通过人才招聘、演艺承包等形式,重点抓好演艺集团领军人物、演艺名角与演艺中介人物的选拔,让领导能力强、演艺能力强、攻关能力强的人主导演艺集团;四是强化优秀剧目创作战略。演艺集团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于推陈出新,在新剧目创作上要紧贴公众需求、社会发展潮流与地方党和政府的工作需要,采取借鉴加工、提高与自主创作等办法,每年力争创作出有一定影响的剧目10个左右;五是强化服务地方的战略。演艺集团要立足县内与县外两个市场才能生存壮大,在开拓县内市场上,要紧贴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紧贴老百姓的需求组织演出。如今年县汉剧艺术团投入100多万元,将办公楼二楼改造成“梨园百利”演艺剧场,自9月开业以来,每天营业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三、做好服务的文章,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出: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文化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和互动的趋势;文化消费结构呈现转型升级趋势;文化消费质量呈现追赶科技发展前沿的趋势。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又为我们围绕服务兴办文化产业指明了新思路。如何顺应发展趋势做活做好服务这篇文章。近年来,我们注重从需求与服务对接,用优质服务来实现文化人的价值入手,狠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围绕城乡居民喜庆活动新风尚的需求,大力开展了送戏送歌舞下乡入户活动。桃源是一个人口大县,同时又是文化大县。近年来,城乡居民举办喜庆活动邀请文艺团体助兴的习俗长盛不衰。针对这一发展趋势与广阔的市场需求,我们狠抓了演艺团体的业务培训、重组与演出。现在全县已有各类演出团体百余个,组织演出两万余场次,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今年,县演艺集团送戏送歌舞下乡入户达113场次,实现演出收入60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与25%;第二、围绕农民期盼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村村响”与“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然而由于条件限制,全县仍有60%左右分散性农户没有实现高清电视节目入户的目标。近年来,我们根据农民的期盼,在政策范围内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户户通”高清电视接收器的销售、安装与管理“三位一体”的推广服务。围绕技术服务办实体,不仅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按每月赚取10元计,全县此项创收潜力可达200万元;第三、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培训服务。以文化体育公园为基地,逐步办起了影视、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培训班,用专业特长促进了文化价值的体现与文化产业长足的发展。

 

四、做好政策的文章,促进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党的十七届与“十八大”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主要对接好四个政策:其一是对接财政支持政策。认真研判中央出台的文化强国发展刚要,重点把国家扶持政策与本地相对应项目申报好、规划好、开发好,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负责,一班人统筹抓落实;其二是对接税费减免政策。对文化系统各实体企业在减免税费上要用足政策,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好外部环境;其三是对接改革改制政策。重点抓国有演出剧团与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同时还计划推行演艺团体承包制、演职人员身份置换、买断脱钩自谋职业等,以此激发演职队生机与活力,促进演艺事业产业化;其四是对接投融资政策。对重要文化产业项目主要采取招商引资、出让、独资开发、入股联营等方式落实,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资金保障。县电影公司BT开发作为全县文化产业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正在向外推介。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中要始终坚持“道德高地、文化高地、精神高地、物质高地”一起抓,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强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关阅读

关于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103231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