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益阳花鼓戏在变革中突围

发表时间: 2014-12-19 14:55  

益阳素有“花鼓戏窝子的美誉”。近年来,益阳市文广新局紧抓文化体制改革机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以繁荣益阳花鼓戏剧艺术为突破口,积极寻求传统艺术改革发展路径,创新体制机制,为地方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创造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求变革: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益阳市花鼓戏剧团虽然数量多,国办剧团3个、民间剧团26个,但是规模小,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3个国办剧团均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各个院团人浮于事,创作活力不足,严重阻碍了花鼓艺术的发展。2012年,按照中央、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对国办剧团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对原益阳市花鼓戏剧院(艺术团)实施改革转型,核销益阳市花鼓戏剧院法人单位,按照现代企业要求组建湖南省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完全按市场化方式管理、运作,公司新进人员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实行聘任制。公司整建制移交国家级高新区管理运营,利用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把益阳花鼓文化打造成益阳的文化品牌。赫山区花鼓戏剧团彻底打破“大锅饭”局面,让每个人都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改革后,国有花鼓戏艺术团体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对于民间职业剧团,坚持政策覆盖、艺术赛事、剧目评奖、职称评审、优秀演员政治待遇等所有政策共享、一视同仁,并实施鼓励和扶持政策,为益阳市春桃花鼓戏剧团等优秀民间职业剧团正名、配备流动舞台车、评定演职人员职称。

 

谋双赢:让花鼓戏在惠民中“复活”

传统戏剧只有面向市场、走近群众,才能真正“复活”。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益阳市文广新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政府买单、群众消费”的方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

 

2013年以来,开展益“益阳花鼓大戏台·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每年从多个优秀剧团中采购300场花鼓戏精品剧目在市中心城区和88个乡镇巡回演出,每场演出不低于2小时,并提前公告演出时间,让群众在家门口看戏。据统计,该惠民工程两年来惠及约50万老百姓。今年,益阳大剧院开办“周末花鼓剧场”,通过低票价、常态化运作,让市民群众每周末都有戏看。自2月7日首演以来,湖南省花鼓戏、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和市级知名戏剧院团演出50多场,观看人次达13000多人次。

 

很多剧团参加“送戏下乡”和“周末花鼓剧场”后,迅速提高了知名度,经常受邀到城乡演出,实现了剧团增收、群众受益的“双赢”,让花鼓戏“复活”的市场更加坚实。

 

搭平台:“花鼓戏窝子”引爆花鼓热潮

为剧团搭建发展平台是文化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益阳市文广新局积极整合市场资源,创新文化市场经营发展模式,紧紧抓住传统节日、花鼓戏汇演、花鼓文化艺术节、黑茶文化节等重大文艺展演节点,举办花鼓晚会、剧目展演,让花鼓戏登上了节日大舞台,走进千家万户。2010-2012年成功举办三届花鼓戏汇演,2011-2012年举办两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让花鼓戏艺术得到集中展示。

 

2013年,举办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组织策划开幕式、花鼓文化艺术展、花鼓戏学术研讨会、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花鼓风·益阳情”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闭幕式暨颁奖晚会等六大主体活动。集中展演精品大戏4场、优秀折子戏13台,展出以花鼓艺术为题材的书法、摄影、剪纸、篆刻作品120余幅,开展送戏下乡100场,参演人员达6000多人次,受惠群众达100余万人次。艺术节引爆群众观看花鼓戏的热潮,受到中央、省市等28家省内外媒体的关注,将益阳花鼓戏唱响了益阳,唱出了湖南。

 

铸精品:彰显花鼓戏传承生命力

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戏剧才最有生命力。近年来,益阳市文广新局在花鼓剧目创作上,充分挖掘益阳特色文化资源,注重推陈出新,将花鼓戏与现代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要紧密结合,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益阳组织创排大型古装花鼓戏《千两茶传奇》,艺术地再现了益阳黑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地方花鼓戏与黑茶文化的巧妙融合,荣获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和8个单项奖。《安化千两茶踩茶号子》进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共同关注》等栏目予以报道。创作、排演的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在省内外演出100余场,其中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3场,先后获得益阳市三周文艺奖特等奖、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与全部13项单项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产生了较大反响。2013年,编排的《一钱太守》被湖南省纪委授予廉政文化优秀剧目。

 

创排的大型神话剧《湘子与林英》和戏剧歌舞史诗《花鼓春秋》,实现了传统戏剧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是益阳花鼓戏艺术改革创新的崭新起点。其中《花鼓春秋》演出50多场,门票收入达600多万元。今年,创作大型情景歌舞剧《那山·那水·那美人》,国庆期间在皇家湖大会场连演七场,场场满座。

 

育人才:夯实花鼓戏传承根基

戏剧精品力作的出现最终还得靠演艺人才。益阳市文广新局为人才的引进广开绿色通道,引进湖南省艺校等高校优秀毕业生。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方式培养花鼓戏传承人。聘请省市花鼓戏专家指导剧(节)目的生产创作,邀请知名老师授课。先后选送优秀演员参加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全省演出经营管理培训班等。重视戏剧新星培养,湖南公共频道超级戏乐班投资100余万元在益阳市兰溪镇举办花鼓戏训练班,培养60余名年轻的花鼓戏演员,如今分布在各个剧团担当演艺骨干。资阳区举办“福林花鼓戏小演员培训班”,培养40名花鼓戏苗子,其中22名学员留用益阳市资阳区花鼓戏剧团。今年,开设益阳市音乐艺术专业特招班,采取全额免费的方式定单培养花鼓戏人才,共招收学员42人。注重开展戏剧理论研究,创办专刊《中国花鼓戏》,开设栏目有理论探索、戏剧评论、艺苑英华、剧史求索、音乐论坛、教育培训、民间梨园等。

 

通过一系列努力,益阳花鼓戏走出了一条顺应改革潮流、满足群众需求、符合市场趋势的新路子,形成了被媒体赞誉的“益阳花鼓戏现象”,让人们看到了益阳花鼓戏的活力和发展前景。益阳文艺工作者将结合实际,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地方戏剧,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益阳花鼓戏在变革中突围

103230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