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浅析《常德刘海砍樵传说》的传承突破

发表时间: 2014-12-23 14:19  

常德山川形胜,自古雄才备出。千年湘风楚雨的浸染激荡,衍生出大量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其间刘海砍樵的故事构思奇异玄妙,人物塑造丰瞻华美,是湖湘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作。

 

刘海砍樵传说成型于北宋时期,版本众多。据清康熙《常德府志》有关“丝瓜井,在天庆观左后……”、清嘉庆《常德府志》“白志蟾‘尝息静于报恩观’… …”及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等文献及相关资料,佐证刘海砍樵传说诞生于沅水之滨今湖南省常德市。

 

由于极富艺术魅力,刘海砍樵传说一直是其它艺术再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早在五十年代,何冬保演绎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就唱进中南海,誉满大江南北;八十年代《刘海戏金蟾》更是走出国门,蜚声大洋彼岸;近几年来,刘海砍樵传说在艺术创作方面经历了大爆发——常德创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制作88集动画片《刘海砍樵》、湖南和光传媒出品30集神话连续剧《刘海哥的爱情故事》先后在湖南金鹰卡通频道及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这些电视传媒及动漫作品的问世无疑对刘海砍樵传说传承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观念的不断更新,《常德刘海砍樵传说》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其传承范畴、地域价值、文化积淀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本文试图从突破传承人认定和促进人文及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两方面分析,研究、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离不开突破

刘海砍樵传说自产生以来其内容就在环境、传承人的互动中不断吐播纳新。以人为载体、“活”性传承,是刘海砍樵传说代代相传的本色。近年来,能完整讲述刘海砍樵故事的老人相继作古,传承队伍日趋减少,传承体系难成规模。尤其根据《非遗法》“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不得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之暂行规定 ,掣肘了《常德刘海砍樵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确立,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裹足不前,自2006年《常德刘海砍樵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以来,申报保护工作未能有长足发展。

 

如何结合新的生活状态和民俗民情有效地传承《常德刘海砍樵传说》首先,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项目在物质形态上有本质的区别。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为例,丝弦曲牌自成体系,有“川路”、“老路”之分,伴奏道具有琵琶、二胡、三弦、扬琴等乐器,它在本质上划归为“有质”一类,而《常德刘海砍樵传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物质、生活工具的实物形态只能按年代习俗溯源归纳,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属于“无形”的一类。其次,《常德刘海砍樵传说》是湖湘民间文学的代表,代表性传承人不去研究、挖掘它的深邃内涵,仅用 “口口相传”的传统方法发展“无形”的传奇故事,其结果无异于用针挑土,无处着力。而一系列有序优化《常德刘海砍樵传说》生存环境及分布现状的传承保护工作,如开辟传承基地、组织学术研讨及传习培训、依托各类文化活动和民俗节日广泛宣传等等活动,都不可能以人个的形式和能力承担和开展,每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深思熟虑,谋定而动的群体筹谋和策划,而推动和运作这些传承活动的群体中无一例外都有大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人员的身影。

 

那么《常德刘海砍樵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只能由“口口相传”的传统形式才能认定吗?对传承发展《常德刘海砍樵传说》有重大贡献的研究人员始终要被代表性传承人的序列拒之门外吗?因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难以确立,传承保护工作只能止步于国家级项目申报吗?在当下文教科学综合水平不断提升的多元化大环境下,我们理应顺应传承观念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要求,敢于突破固有的模式范畴,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及法规,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给予传统文化传承最大的发展空间。以一副中医药剂的制成为例,先捡选升降浮沉、攻伐相克的主料,复加以四气五味,温和缓冲的辅料,君臣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成就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妙方。又以常德丝弦为例,若将授徒课业、才艺独特的演绎大家比喻成红花,那么一代一代为抢救、挖掘、创新常德丝弦呕心沥血的研究人员就是扶持、衬托红花的绿叶,红花没有了绿叶的扶衬,就好像歌唱演员在表演时话筒失去了音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扩大和突破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范畴,赋予这些研究人员相应的荣耀,不应该让他们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常德刘海砍樵传说》亦应如是。

 

二、传统文化与人文及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2004年11月以《印象·刘三姐》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印象·刘三姐》以阳朔山水为背景,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将传统文化与人文及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诠释的淋漓尽致。

 

一座城市品味的提升离不开文化底蕴的依托,这是《印象刘三姐》创作灵感的最初动机。《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3月至今,在阳朔演出了5000多场,接待观众1200万人次。印象系列带来的商业效益不仅仅是一部剧本身,着重的是它对其他产业经济的带动。“从旅游方面来说,一个人多滞留半天,在当地消费的数字就翻一大番,如果多一天,就翻两番”执导《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的王潮歌女士如是说。

 

总结《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离不开三个硬件要求:一山水需优美,二作品需过硬,三是所有的成本可控,营销系统必须完备。

 

常德被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景色隽秀。从“落英缤纷、林壑尤美”的桃花源溯沅水而上,一幅山水画卷在眼前缓缓舒展:走过“白鹭与晚霞齐飞”的花岩溪、度假胜地清水湖、德山孤峰岭“善卷让王”、十里诗墙迤逶,才遇“风吹荷摆,采菱荡舟”的白马湖、又见柳叶湖上“烟波浩淼,独钓寒江雪”,抬望眼有“骤雨甫歇,云埋半座山”的武陵余脉太阳山,遥相望有湖南最美的壶瓶秀色……其中人文历史凝聚的丁玲公园,丘壑曲隆,微波轻漾,是演绎山水舞台剧的绝佳场所。

 

常德有如此美景,但是旅游产业在规划、线路设计上却并不如人意。纵观常德众多旅行社,基本上是把本地的旅客资源输送出去,给他人作嫁衣裳,为外地经济增长添砖加瓦。由于没有好的旅游路线规划,外地来旅游的客人以散客形式居多,旅客们大多慕名游览完桃花源后,直接驱车前往壶瓶山或张家界,除了承办大型活动和研讨会议,很少有旅客驻留常德。造成这种现象除了缺少旅游品牌路线规划,文化凝聚力不够也是一大主因。试想一下,以优美的山水为景,以常德丝弦为乐,演绎一场生死相恋的刘海砍樵舞台剧,“桃花源里的城市”开放的两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相互交融、相互辉映,碰撞出的激情和震撼力怎能不让四面八方的旅客流连忘返?提升城市品味、拉动本地旅游和其它产业经济增长、促进传统文化与人文及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让人们以看山水剧而来,这才是《常德刘海砍樵》传承与发展的又一次突破。

 

常德剧团林立,山水剧演员的选拨从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百团大赛”来看应该不成问题。借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山水剧除却主要演员,其它角色并不需要专业演员担任,一场大型的山水剧二百人次足够。在控制成本上,应该和市各旅游社、团及商业组织、相关单位达成默契,杜绝不必要的铺张和浪费,旅游旺季如“桃花节”、“诗人节”可每天演出,其它时间段可三日一演、一周一演或一月演出三次,具体演出场次视市场需求和旅游客流量而定。

 

有斥资70亿的桃花源古镇建造珠玉在前,‘山水刘海’或‘记忆刘海’的春天也终会姗姗来临,虽不知归期几何,回家吧,在外漂泊的天门狐仙,当一弯碧月在丝瓜井中琉璃,是微风亦或你飞天临空的衣袂拂乱刘海哥婆娑的泪眼?

浅析《常德刘海砍樵传说》的传承突破

10323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