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宜章县“十三五”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 2015-01-05 16:24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到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许多地方纷纷提出象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象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跨越,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也受到格外重视,并积极探索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

 

宜章,背倚三湘四水,面向粤港澳,古称“楚粤之孔道”,今为湖南“南大门”,对接广东省第一城。自隋朝建县以来,历史的沧桑给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可以鉴史、育人、兴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现实意义都非常重大。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宜章的历史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为把宜章建成建成郴州“大十字”城镇群新的增长极,湘粤共建开放合作试验区的主战场和“湘粤边城、山水绿城、宜居新城”的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必须深人思考、认真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宜章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宜章作为湖南的“南大门”,从建县于公元617年起,至今已有1397年的历史。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章。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形成了悠久、灿烂而典型的宜章历史文化遗产。从秦骡马古道的历史沧桑,到“一门九进士,隔巷两尚书”的美誉;从宜章“三堡”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到湘南起义的波澜壮举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影响和推动了宜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到目前为止,宜章现有文化遗存177处,其中古遗址28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102处,石刻8处,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历年来有6处(点)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点)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4处(点)由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1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1项;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5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3项。主要有:

 

一是“楚粤孔道”的边塞文化。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二一四年),石板路面,宽二至三米,到东汉建武元年形成五里一亭,十里一驿站的湘粤古道,经过历朝维修,在过去两千年中,沟通中原与岭南一带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湘粤两地的盐铁运输,沿途的在石板路面水滴石穿般留下的无数凹陷骡马蹄印。宜章是“湘南边陲,楚尾粤头,居七泽之末,联五岭百粤之徼,进可制韶关,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势险要之当防。”其境内的笆篱堡、黄沙堡、栗源堡,统称宜章笆篱三堡,为明代建设的军事要塞,进可攻,退可守,堪称“孔道”之要冲,扼湘粤孔道之咽喉。这些文物古迹,给宜章留下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

 

二是古代人文的书香文化。宜章自隋朝建县以来,自古有“一门九进士、隔巷两尚书”的美谈。生于唐公元845年的都统将军黄师浩,年青时在浆水村附近的石虎山景止书屋苦读,后考取武进士,出守智州(今甘肃徽县),公元860年他在浙东平定乱贼时牺牲。唐朝以其“累立战功,威震华夷,始升副将,继膺都统,铁面丹心,委身殉难,其功与节,深可嘉悯,”封他为武陵侯,宋朝以后历朝历代皇帝都有加封,有“灵佑侯”、“昭德侯”等称号;位于宜章县城关镇南关街李平章家庙又名三星祠,为五代后周宰相李谷后裔李氏族人祭祀先祖李谷的场所。宋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勤政为民,累官至司农卿的杜唐卿;“一门九进士”里的南宋嘉泰二年中进士,官终尚书吏部郎李伯湛;更有“明朝隔巷两尚书”的政治人物,永乐九年(1411年)中辛卯科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授监察御史,历任陕西按察副使、应天府尹、兵部右侍郎,正统十年(1445年)进兵部尚书,最后为护驾而死于土木堡之变乱军之中的邝埜。明成化四年(1468),湖广乡试中举人,成化八年,登进士,历任行人、御史、两广布政使、南京右都御史,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邓庠等等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

 

三是烽烟四起的红色文化。宜章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全县有3780人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解放后被国家民政部认定的革命烈士有1670人。也正是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和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早期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的彭邦栋;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领导人、工人运动杰出领袖邓中夏;大革命与湘南年关暴动的高静山、李文香、毛文科、吴泗来、胡少海、张际春、陈光、欧阳毅、曾志、彭儒、肖新槐、吴仲廉等众多革命先烈与前辈,他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以罗良民为代表的宜章儿女,在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在宜章设下的第三道封锁线和抗日战争时期,更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宜章这块红色土地上,也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彭德怀、陶铸等许多传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足迹。

 

四是新时期的英模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宜章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层都涌现了一大批英模人物。有全国劳动模范、省模范共产党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常水;先后被评为全县第一批省级科技示范户、省“十大农家女状元”、省“三八”红旗手、省“十佳乡镇企业女厂长”、“双学双比女能手”、“湖南省县乡村优秀实用人才”等称号的刘贤玉;被追记为全省优秀教师的李黎明;全国劳模李建龙;大山卫士刘真茂;退休后先后获评“宜章县十佳老干部”、“感动宜章2011年十大人物”、“郴州市文明市民标兵”、“湖南省四好老干部”、“湖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国好人”等称号的袁贤光等等,这些先进人物和好人能人典型的事迹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民茶余饭后的话题。

 

二、当前宜章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近年来,宜章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文化强县”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围绕“留住历史记忆,存续文化密码”主线,不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进了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好较快发展。

 

一是着力保护文化遗产。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为重点,积极上向争取项目和多方筹措资金近1100万元,先后对湘南年关暴动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还原和消防、安防工程建设。在成功申报邓中夏故居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的同时,完成了邓中夏故居的维修方案和保护规划方案,白沙圩乡腊元古村落和莽山黄家塝古村落等两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方案。集中人力、物力发掘“湘粤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出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资料,为“湘粤古道”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县馆藏文物摄像、测绘、体量、完残程度等信息采集工作513件,其中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20件,一般文物378件。(文博系统503件,外单位10件)。目前,已采集300余件一普文物的基本信息,核实、修改文物信息200余件,拍摄馆藏文物照片1500余幅。

 

二是着力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宜章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点建设850个自然村,安装直播卫星11780万套(户),有效解决了全县5万多农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县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制作实现数字化,全县城乡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6.9万户。建成了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晋升为三级馆,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点。组建1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投放高清数字电影放映机20台,实现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建成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71个农家书屋,全面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的目标。相继建成了文化影视中心、中夏广场、宜人文化广场、尚书文化广场、等近20多个群众休闲、娱乐场地,全县基本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队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

 

三是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广场舞比赛、群众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非遗展演、青年才艺大赛,举办“莽山瑶族盘王节”、莽山杜鹃花节、全县文化艺术节,成功承办郴州莽山生态旅游节暨湖南旅游节闭幕式、中国(郴州)“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旅游节文化节、中国(湖南)经色旅游文化节暨“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大型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大型节会活动。借助由国家出钱,免费为群众提供节目欣赏,免费为群众搭建演出舞台的惠民政策,精心打造“骑田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把“骑田大舞台”引入机关单位,搬下基层社区,最大限度地使文化活动进百村、入万户,全县上下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才情和激情不断得到了激发。每两年定期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章夜故事”大型巡游活动,涉及20个乡镇,参巡人数达20万人以上。2014年,我县成功入选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是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全县现有新闻出版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广告会展服务、文化设计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制造销售、文化用品生产销售、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文化产品代理服务等14个门类文化企业。高度重视文化新型业态发展,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莽山艺术团有限公司,已经开始运营。总投资达7000千万元,含观光、休闲、养植、购物、品尝、农事活动、水上游乐于一体的莽山生态旅游瑶族文化度假村项目正在抓紧实施,目前已完成了大坝、游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整体推进瑶寨兴建和改造。总投资达10500万元的红色文化广场,已完成投资5600万元,预计201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莽山实景演出剧目项目正在进行剧本的创作,项目可研报告等前期工作正在设计中。

  

宜章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工作手段和方式上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现实和传统的因素,开发利用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开发利用理念滞后,相关部门和不同人群的思想认识和利益要求存在差异;二是管理机制体制不畅,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尚未打破;三是资源规划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营意识;四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等。

 

三、对宜章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文化强县”发展理念和构建宜居宜业宜游新宜章发展目标,围绕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宜章要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全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十三五”规划中,要重点实施好五大工程: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进行同步规划建设,加快完成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县广电中心、县体育中心和特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建设工程。整合乡(镇)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按照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整合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鼓励乡土文化能人、文化艺术爱好者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筑牢基层文化阵地。

 

二是文化资源发掘工程。充分发挥宜章县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对宜章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纵深挖掘与整理。建立以“宜章夜故事”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莽山瑶族盘王节”等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莽山蕨根糍粑制作技艺”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传承基地。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台帐档案及全县历史文化资源库,启动非遗保护数字化工作。对县内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民俗文化逐一编纂成册。对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包装、积极申报,力争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面向全国引进文化旅游战略投资者,高起点规划建设莽山瑶族演艺中心文化工程项目。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即编创一台以“莽山传奇”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力争通过3-5年精心打造,使莽山成为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编创一部戏剧《我的爸爸妈妈》和一批地域特色的原创歌曲和小品,精心打造“骑田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文化遗产精品传承,对宜章夜故事、莽山瑶族盘王节、蕨根糍粑制作技艺等地域性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包装和提升,打造宜章文化品牌。

 

四是文化旅游促进工程。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结合,实现旅游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加快莽山瑶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莽山瑶族生态休闲文化游;实施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邓中夏故居和宜章县委旧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提质等工程,完成湘南起义纪念馆提质改造工程,打造缅怀先烈红色文化游;实施秦骡马古道开发,推进中夏公园、尚书文化广场、北门岭红色公园提升,打造探寻古代历史文化游;实施一六温泉城、五岭长城温泉和莽山温泉大酒店等温泉线路包装,促进温泉之乡建设,打造宜章温泉度假文化游。

 

五是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制定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文化艺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定期选送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方面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先进地区集中培训。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文化人才到宜章创业;鼓励文化单位、企业通过高薪聘用、客座制等方式,面向市场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名家大师来宜建立创作室、艺术馆,带动全县文化艺术向更高层次拓展。

宜章县“十三五”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10323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