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县——关于东安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 2015-04-27 09:22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被称为朝阳产业和基础产业。东安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全面掌握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工作思路,我们对东安县文化产业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实证调查数据的分析出发,着重审视了全县文化产业投资规模、经营现状、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运行特征等总体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该县现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6个,自收自支的国营文化事业单位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民营个体私营企业创办的图书门市(店)10家、书摊6家、邮亭5家、印刷企业4家、打字复印门市18家、网吧68家、卡拉OK厅和音乐茶座9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11家、艺术培训7家、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乐队)28家、其他文化经营项目7家。据统计,全县共有国营、集体、民营企业文化经营单位186个,从业人员2166人,安置下岗人员1678人,营业收入达1245.6万元,创利税163.8万元。


2、文化旅游初步形成。文化资源为开辟“一点三线”旅游热线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文化旅游消费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短距离旅游、地区性中程旅游成为首选,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呈逐年上升趋势。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探险漂流等民俗旅游项目,“游舜皇山,走老山界,赏杜鹃花,品东安鸡”特色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正蓬勃发展,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对全县饮食、商业、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承、互为统一。近年来,旅游和文化不断加强合作,以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作为发展旅游的突破口,规划了树德山庄、九龙岩石刻、坐果山遗址、芦洪市历史文化名镇等文化古迹,对树德山庄、广利桥、吴公塔等进行了保护性维修。“文化旅游”已成为了东安旅游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东安县乡村旅游圈线分为西线、南线、北线。西线:县城-吴公塔-广利桥-高岩水库-舜皇岩-舜皇山-塘家梯田-袁家村-水岭;南线:县城-沉香寺-调元张家大院-横塘周家大院-元古桑家大院--唐元甫故居-烟竹山庄-南冲边村;北线:县城-上界头村-黄金洞森林公园-金江水库-芦洪市镇-唐生智故居-树德永华新村(神华火电厂)。


3、民间文化蓬勃发展。全县共有50支业余文艺演出队,以白牙市镇、芦洪市镇和大盛镇的文艺演出队实力最强,表演者多为离退休的人员、业余文艺骨干、有文艺特长的下岗职工和农民群众,女性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被誉为“娘子军文艺宣传队”。其中白牙市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芦洪市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大盛镇被评为“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武术、东安鸡、彩调、渔鼓、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多达20多个项目。东安武术驰名中外,跻身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行列,东安武术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安鸡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紫溪镇荷叶塘村、2014年大盛镇回隆村被评为“永州市先进文化村” 。


二、产业发展主要优势


1、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东安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是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东安交通便捷,湘桂铁路、洛湛铁路、二广高速、207国道、1812省道穿境而过,距衡昆高速公路18公里。东安位于永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又是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受湘南地区、广西桂林等地的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带动了东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东安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有以舜帝、唐生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老山界、树德山庄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坐果山遗址、碑刻女书为代表的古文化,以东安鸡、水岭羊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水岭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盘古庙、沉香庵、兴隆寺为代表的佛文化,以吴公塔、广利桥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舜皇山、舜皇岩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蛋雕、竹贴画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花卉盆景为代表的园艺文化,以彩调、渔鼓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


3、独特的物产和自然资源优势。东安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迅猛,东安鸡、水岭羊肉、山口铺油豆腐、横塘黑山羊、紫云生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东安自然资源丰富,有“雄、奇、幽”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白牙市的独秀峰、大盛的栗木冲大瀑布和文广岩、千古名胜狮子岩等,舜皇山“阿巴达漂流”更是从无到有,经过数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好的效益和极好的口碑,并与文化相融合,已成为旅游一绝。


4、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东安地处湘南,一千多年来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舜帝南巡流连忘返,而在此驻跸。春秋战国时为楚南境,汉属零陵郡,置东安驿。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09年)正式置应阳县,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改称东安县,沿用至今。东安曾孕育过南宋礼部尚书邓三凤、太平天国将领朱洪音、近代机械工业“火车头”宾步程、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等杰出人才;发生过张献忠激战明三王、石达开四进四战东安等重要兵家战事。历史名家寇准、周敦颐、王颧等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足迹和墨宝。


三、东安县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仍然非常落后。这种状况与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产业整体规划。由于我县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不够,没有形成娱乐区域和文化产业区域的合理规划,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设备简陋,经营项目单一,不能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导致不少业务流向永州、长沙、桂林等地。


2、管理创新意识不强。文化事业单位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没有主动参与竞争和进行深层次市场开发的积极性,管理体制落后,用人和分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不愿创新和改革,担心发展文化产业、财政将会断奶,先进的文化观念与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脱节。


3、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文化系统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导致现有人才留不住,专业人才缺乏,结构单一,缺乏顶级文化艺术、经营管理、营销策划人才。县文化馆几名业务骨干相继离岗、待退和退休,其它三级机构也是一样。并存在超编进人,且所进人员缺乏单位所需专业应有的业务水平,导致业务人员出现断层。。


4、文化旅游结合不够。东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东安武术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安鸡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成绩响誉文化界,是东安的一张文化名片,但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没有发挥真正效能。


5、经营秩序混乱环境欠佳。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如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演出场地欠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根治,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法制观念淡薄等依然存在。


四、加快东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制定产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必须尽快制定出台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2、实施科学规划,加快产业发展。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不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3、采取多策并举,多渠道融集资金。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推进东安特色文化创意园区、金鸡岭公园和紫水新城文化广场等大型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坚持“引进来”、“留得住”的原则,积极支持和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我县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4、挖掘产业优势,塑造文化品牌。东安县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有着极其独特的魅力和地方特色,如东安鸡、东安武术、水岭羊肉等。要尽快制定东安县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办法,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要树立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理念,继续推出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探险漂流等民俗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以“游舜皇山,走老山界,赏杜鹃花,品东安鸡”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新格局。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东安县最美乡村旅游圈,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5、整合文化资源,深化体制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等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等为重点进行全面改革,不断整合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6、创新用人机制,抓好队伍建设。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改革分配机制,定岗定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造就一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服务于东安县的文化建设。鼓励和发挥我县的文艺创作优势,尽快建立文艺创作基金,激励创作人员多出精品力作,在我县电视台和政府网站开辟专栏作为文艺作品的展演平台。


7、加大财政扶持,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投入,离不开政策扶持。县财政要继续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注重对公共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项目的扶持。


政府要鼓励多出精品力作。为了做好精品工程,扩大影响,县政府要制定文化产业精品力作激励机制,将奖励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获奖文化作品要予以重奖。要拨付专款,重点扶持本土题材的重大文化作品的创作,以此打造东安县文化产业精品,提高我县文化产业影响力,助推我县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阅读

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县——关于东安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03228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