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新时期戏剧发展途径的探索

发表时间: 2015-05-28 18:40  

戏剧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一方面它不断产生新的剧种,在优胜劣汰中又湮灭了许多无优势的剧种,一方面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它充分发挥了娱乐、教化等作用,这两个方面使戏剧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直至走向辉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戏剧前进的步伐渐渐落后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文化竞争中力弱势微,有的剧种甚至走向没落。为增强文化软实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推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戏剧为根本的文艺院团的改革首当其冲。那么,戏剧如何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如何在改革后重整旗鼓,振兴繁荣?笔者浅析文化体制改革后诞生的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作的戏剧发展模式,试图给出一个参考,与大家一起探索。

 

一、改变观念,对戏剧进行再认识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思维影响人生,思维决定出路。思维是什么?思维是理性认识活动,即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对观念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因而好的出路在于有新的观念,即经营管理者改变对事物表象的看法,产生新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推陈出新。

 

戏剧是多门类组合的综合艺术,改变戏剧观念,应是对戏剧的内容、表现形式、生产与演出等进行重新认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得出新的观点与结论。戏剧的推陈出新,是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体制改革后戏剧的创新,进而实践戏剧新思维。

 

花鼓戏是湖南的一个大的地方剧种,其〔比古调〕、〔西湖调〕、〔十字调〕等已深入观众之心,戏迷常常能哼其一二,花鼓戏的音乐创作往往离不开川调、打锣腔等固有腔调。2011年,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排了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在湖南省艺术节上获金奖。这个戏就打破了花鼓戏固有腔调的观念,在花鼓戏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正是这种音乐的改革,使得该剧在创排伊始,就遭到指责,说它不是花鼓戏,就是现在还有这种非议。但上演后,《接》剧得到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专家的认同。实践证明,它的音乐改革是成功的。事实上,该剧的出现不光是音乐进行了变革,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传统花鼓戏的理念。如舞美采用了LED屏等现代设施设备,采用现场多景、电影电视的手法等。

 

改变观念并不是新名称新提法,早就有人做出尝试并有成功事例,只是现在尤为重要。文化体制改革后,剧团已走向市场,单位与人员都没了铁饭碗,演职员流动性大,创作人员也因改行或缺乏培训而在减少。要使戏剧繁荣,使需要保护而濒临消亡的剧种生存,就只有改变观念,对戏剧进行创新和改革。首先,要熟悉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学习戏剧传统并承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艺术规律寓于传统之中,不能继承传统,就不能掌握艺术规律,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其次要熟知国家文艺政策,并用好政策。离开政策的艺术生产只会失败。再次要掌握信息,了解其他剧种、其他地方的艺术生产状况,借鉴他人经验,方能开拓思路,积极创新。

 

二、把握市场,在戏剧生产中探准脉搏

凡生产就有产品,有产品就要有市场。没市场产品就无使用价值,有市场生产才不致盲目。戏剧同样需要市场,为此,其生产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还得遵循市场规律。这就需要戏剧工作者在戏剧生产前作好市场调研,掌握市场的现状、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选择,其目的是要通过调研考量戏剧生产的走向,探索戏剧发展新路径。

 

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的垄断,由于思想与行为的陈规,人们的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因此,长期活跃在民众中的戏剧,便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要成分,因而红极一时,辉煌一时。演员从小学戏,剧团粮票有余。演出单位绝无生存之忧虑,剧种亦无消亡之担心。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并存,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生活形式如雨后春笋,电视录像,舞厅歌厅,棋牌桌球,直至后来的网络,无不分庭抗礼争夺受众对象,纷纷冲击着戏剧,迫使这位“老大哥”黯然神伤,退出历史舞台的显眼位置,摘去炫耀的光环,默默挣扎在文化生活的边缘,成了中老年人的一种记忆与心血来潮时的一种需求。多数年轻人虽知有“戏剧”之事物,但不知或不理解戏剧何以音韵拖腔拉调,动作拖泥带水;在多数人的意识中,戏剧传统已在淡化,对戏剧文化的认识也走向陌生。于是,拯救戏剧的呼声此起彼伏,把它推到了文化发展的风口浪尖。

 

戏剧走向滑坡虽然成了普遍性,但戏剧文化毕竟经历了上千年的繁衍,其深厚的根底并没有使它立即消亡,其土壤依然肥沃。很多剧种消沉过后又异军突起,敢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锐意改革,在文化大潮中破浪前进,在历史舞台中依然异彩纷呈。花鼓戏的发展便是如此。在历经冲击与阵痛后,花鼓艺术人痛定思痛,开始市场调研,勇于面对自己剧种的不足,改变观念,对声腔进行大胆改革,对剧目生产方式进行新的探索,创作生产出紧贴时代、紧贴生活、紧贴艺术的许多新剧目。目前,花鼓戏在群众中,尤其农村大有市场,民间剧团非常活跃。

 

戏剧现状如此,但我们不能囿于这种表面现象。以花鼓戏而言,尽管它已起死回生,尽管它在市场中大有潜力,但我们依然要到市场中去论证,分析新形势下戏剧的地域性、特征性、观众层面以及观众的审美心理等,分析剧目打造的成本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益阳创作的《接》剧,便是在调研论证后再决策生产的一台剧目。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原计划排练一台传统戏,在对戏剧生产传统和市场进行调查后,认为花鼓戏的观众老年化,舞美传统化,戏剧形式多为古装戏,致使年轻人离花鼓戏越来越远。于是,公司召开专家座谈会,经论证决定创作一台紧靠时代、紧靠观众心灵,对音乐舞美等进行改革的大型现代戏,于是《接来乡里爹和娘》应运而生。演出后,既得到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也得到青年人的青睐。参加省艺术节后,又在全省进行了巡回演出,没有使之成为束之高阁的“宫廷戏”,而是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观众,赢得了效益。

 

因此,戏剧生产之前开展市场调研是重要的环节。为生存与发展,我们的戏剧就要敢于向市场找答案,把握市场的脉搏,向市场争观众,而不是闭门造车。

 

三、多元选择,戏剧前景应尽可能成辐射状发展

在新形势下,戏剧事业要发展,靠单一的戏剧演出是难以为继的。戏剧的存在除剧本创作外,还要靠剧团剧院、演艺公司支撑。可以说,如果演艺单位死亡了,戏剧也会死亡,充其量就只会是几个剧本塞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只有让演艺单位生存发展,戏剧才会生存发展。这种发展,就在于多元选择,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要走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的多元路子。在这方面,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探索。

 

该公司在《接》剧之后,为对戏剧进行创新,将城市已失去的观众重新吸引回剧场、培育年轻人喜欢花鼓戏,他们又生产了配以现代声光电的大型花鼓歌舞剧《花鼓春秋》。《花》剧从老腔老调的花鼓戏开场,到中间出现的花鼓戏联唱、花鼓歌舞、花鼓小品、花鼓杂耍等形成花鼓艺术作品“套餐”,非常适合年轻人口味。这些以花鼓戏为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歌舞以其美仑美奂的视觉使《花鼓春秋》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该剧无疑是以多种形式推广花鼓戏的一种尝试。

 

作为剧团或演艺单位,它可以生产多种类的舞台节目,作为剧院,则除了戏剧演出外,还可以衍生与戏剧有关的很多项目。为了发展,开发更多的文化艺术项目,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吸纳社会资本、兼并原益阳汇英文化传媒工程有限公司(固良工程)为公司扩充市场占有率,目前正在建设连锁剧场,对益阳大剧院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将其建成公司核心剧场,建设部分标准化花鼓戏小戏楼。高标准打造公司艺术总团,下设戏曲团、舞蹈团、民乐团等分团。开辟了“中国花鼓”专业网、“花鼓风”流行音乐网,实行网络无边界辐射。

 

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戏剧的一个重要选择。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剧种。如果不创自己的戏剧品牌,则永远只能给别人贴金。因此,公司可说是宁愿投巨资,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面对市场,还得选择营销方式。花鼓戏振兴之后,它的大量市场还是在农村。因此,花鼓戏的市场营销,重点应巩固农村市场,巩固老观众。在此基础上培养新观众,赢取城市市场。不妨采取联姻办法,与企业合作,与同类单位合作,与其他城市合作,这样,既可交流学习,又宣传了本地戏剧。

 

四、锐意改革,戏剧在变革中开拓前进

对戏剧生存来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演艺单位墨守成规,对单位管理、对剧目生产、对戏剧本身不进行改革,这样的单位在新形势下不“死”才怪。改革首先来自观念的改变,然后在运作上进行实质性的变革。

 

观念的改变虽然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但它所得出的结论和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单位领导层,如果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就会阻滞事物的发展。作为领导层,其决策,其对文艺政策的贯彻执行,其为戏剧发展考虑的方方面面,其能否大胆对戏剧进行改革,都受到其观念的影响。

 

在观念引导下,各种管理、剧目生产、人才建设、指标考核等等都应有变化。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这些方面都有好的运作,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探索以“盈座率”为核心的作品评价体系,即作品投入排练前进行演出“盈座率”模拟评估,达不到70%以上的不投入排练,作品上演后派专人进行“盈座率”统计,将其作为改进演出的依据。

 

文化体制改革后,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自身改革,在剧目生产、人员安排上有他们的成功做法。首先是在剧目生产方面建立了灵活的机制,激活了艺术创作,不再受体制的限制,不再受权力的限制,不再受传统的限制。过去,戏剧生产多为“命题作文”,所谓“领导出题目,专家出点子,作者出杆子”,强调重大题材,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导致剧目生产闭门造车,缺乏创造性。他们在论证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题材选取上,不再做“命题作文”,而是选择了最能表现社会底层的新生活,请编剧新创《接》剧,表现了“亲家”联姻亲上加亲的主题,打破了世俗观念,更具有社会性。其次是在人员运用上,有新办法。文化体制改革后,很多演艺团体改制为公司,单位人员销了编制,很多艺术人才离开了单位。例如益阳市花鼓戏剧院在改革前有演职员30多人,改革后仅剩下10人左右。如此一来,剧团很多门类人才短缺。没人了怎么办?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演艺单位以益阳市花鼓戏剧院为班底)在艺术人员缺少的情况下,采用长聘、临聘、特邀等方式,生产了《接来乡里爹和娘》、《花鼓春秋》,其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服装、灯光以及主要演员等,都是外请的。这样的组合利于剧团的主动性,利于走向市场化。同时,他们的人员还在内部机构进行调节。他们有戏曲团、舞蹈团、民乐团,既可独立演出,又可相互配合。戏曲团的演员可以表演现代歌舞,舞蹈团与民乐团的人可以在戏曲团里担任角色,这样,一般角色与群众演员就可以自己解决,既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又节省了开支。再次是他们不局限只搞剧目生产,而是以市场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聚集公司精神,积极开发项目,开展多种业务活动。他们的这些成功经验,就是改革的成果。如果不进行改革,只吊死在一棵树上,他们是搞不出这么多项目的,也是难以让戏剧生存发展下去的。

 

戏剧内涵是多方面的,因此,新时期戏剧发展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戏剧发展不能依靠某个方面,而是要多思维多角度考虑,以戏剧为中心点辐射发展,并将变革付诸实践中。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地级市的演艺公司,能有如此的发展思路与实践已是难能可贵,他们的成绩更让人看到文化体制改革后演艺单位并没有消沉败落,而是在探索中取得了进步。他们的模式应是:以戏剧为经营基础,以戏剧发展为长远目标,走市场化、现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的路子,建立灵活的机制,拓展经营项目,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变中求稳,在稳中求进。他们的模式为我们的戏剧发展提供了一种经验,此文权作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为戏剧的发展继续探索。

相关阅读

新时期戏剧发展途径的探索

103227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