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品位

发表时间: 2015-09-01 08:54  

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东安县委、县政府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展开一系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纵横延伸脉络,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掀起文化强县建设新高潮。


一、近年来东安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东安县开展了富有县域特色的城乡文化活动,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效果显著,成绩斐然。2013年10月,舜皇山艺术团荣获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三等奖、永州市“欢乐潇湘”·“和美永州”大型群众文艺汇演金奖、女声独唱铜奖、武术铜奖和组织工作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10月,东安县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俞兰桂荣获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永州市“欢乐潇湘”·“和美永州”大型群众文艺汇演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其中舜皇山艺术团的节目《英雄少年》和《阳光下、田野上》分别荣获永州市“欢乐潇湘”·“和美永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二等奖和三等奖;2014年7月3日,由东安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承办的2014年“欢乐潇湘.美丽东安”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在东安县和谐广场隆重举行; 12月15日,东安县在县新吴公塔举办“美丽东安书画摄影展”, 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美丽乡村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美丽东安,保护美丽东安; 2015年3月12日,东安县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政策“五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县文广新局隆重举行,为现场的父老乡亲们送去了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巩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能和服务质量,确保农家书屋藏书常添、常换、常新,文广新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图书馆工作人员到大盛等乡镇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县文广新局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用银幕之光扮靓乡村美丽夜景。每个行政村的广大群众每月足不出村就可免费观看一场公益电影; 6月11日,东安县成功举办了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目前,“翰林铭邸杯”东安县“欢乐潇湘.幸福跳起来”电视全民广场舞大赛已顺利闭幕……


2、农村文化广场“遍地开花”。东安县文广新局在开展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的指导,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和新农村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在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把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纳入规划设计范围,通过组建文化队伍、强化文化培训、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茶山村、大栗山村、水溪村、陶家村、洲江村等农村文化舞台17个,农村文化休闲广场50多个,培训农民艺术团60多个,发展业余文艺队伍200多个,发展文艺爱好者数千名,举办各级各类文化培训100多场,培训农村文化骨干2000余人。并利用相关补贴资金,为每个行政村购置了音响等文化活动装备,使农村文化广场真正成为了农民的精神家园。


3、重点文化工程“硕果累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支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和村基层站点,县级支中心站点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4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12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493个,基本实现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县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11年至今,每年都开展了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及送电影下乡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我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安武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东安武术、东安鸡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共有6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全县18个乡镇场506个行政村,每年放映公益电影近6000场,实现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二、东安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1、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强,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乡镇,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2、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一是文化辅导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辅导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部队转业安排的,学历和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和管理。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等多种艺术技能,但独挡一面的人极少。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


3、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有的地方的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4、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虽然每个乡镇都有民间文艺队伍,但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三、加强东安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动,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2、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化活动补助。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站(综合文化站),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包括图书室、培训室、多媒体室等多功能用房,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农家书屋和娱乐室。


3、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给予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四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4、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要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但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知,没有参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全面发展。


6、提升品位,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加强对舜皇山文化艺术团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创建农家书屋,构建民间特色文化交流平台﹔加大力度扶持城乡的广场舞、民间音乐、歌舞等文化艺术队,支持开展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扶持和鼓励各类群众文艺文化团体组织、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组织活动;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现有资源,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来提升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

相关阅读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品位

103225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