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观点】关于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 2016-05-17 16:29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丰富的物质形态民族文化


麻阳县镜内蕴藏着丰富的苗族物质形态文化,如民族服饰、苗族民居、古建筑、文物古迹、苗乡饮食等。


民族服饰:麻阳县的苗族服饰,既有苗族的共同特性,也有独特区域价值观念。男装无论是原料、色彩还是款式、装饰手法等都与麻阳山区农耕生产密切相关。女装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苗族民居:自古以来,麻阳“乡民高山结寨,苗汉相依成村”,它们以一般十几户到几十户为一寨,多的达一二百户,并以姓氏聚寨的较多。这些村寨通常重视村落靠山的绿化和村口的构景,与环境协调谐和。


古代建筑:麻阳县境内容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较多。锦和古镇、大桥江乡豪侠坪、尧市乡小江村等古村古寨规模较大,气势宏伟;岩门天隍庙、锦和湘山寺、高村岩角庵等千年古刹虽历经沧桑兴废,却至今风貌依存;漫水盘瓠神庙、满公祠、滕代远故居等古建筑雕梁画栋,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文物古迹:麻阳县是古老的盘瓠文化发端之地,文物古迹留存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江南第一古铜矿”遗址、马栏古墓群、苞茅遗址、中国南方长城(边墙)源头及古军事遗址、锦江书院、新营古水碾群等等。


苗乡饮食: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有社饭、粉蒸糯米饭、糍粑、酸腌菜、腊肉、家酿米酒、包谷酒、红薯酒等,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酸腌菜品种繁多,味美可口,最具特色。


(二)多彩的非物质形态民族文化


麻阳县的非物质形态民族文化,诸如生产工艺、民间游戏、民俗艺术、社交礼仪、婚丧礼仪、岁时节日、坳会歌圩、方言土语、口传故事、歌谣谚语和信仰仪式等方面同样多彩夺目。


民族工艺:如土布织染、刺绣、竹框编织、银饰制作、油料加工、土法酿酒等工艺,工序繁杂,每一道均包蕴着民间特有的智慧。


民族歌舞:麻阳县民族歌舞蕴藏丰富,主要有龙歌 、山歌、哭嫁歌 、丧堂歌、麻阳花灯、傩堂戏、舞龙灯、搬土地、打霸王鞭等多种形式。


民族节日:麻阳县节日习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苗族饱冬节、平安荷灯节、春社节、呷新节、盘瓠龙舟节、“七月半”、 “三月三”、惊蛰节等等,其中苗族饱冬节、春社节、盘瓠龙舟节十分隆重。


民族习俗:生活习俗如苗家“哭嫁”;禁忌习俗如忌坐门坎;生产习俗如封雀口、开秧门、竖猪栏等;苗巫习俗如“古树崇拜”等,值得人们去探索。


二、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难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种迅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威胁和破坏,如果没有文化自觉,没有抢救性保护,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就会随着发展而永远消失。某种程度上说,文化和生态一样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


(一)现代文明冲击,对传统文化造成挤压和替代。受现代文明的影响,麻阳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开始与异质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与冲突,由于没有较好处理二者关系,麻阳的传统文化遭到挤压和替代。如传统的“杆栏式” 民居建筑正在快速地被红砖水泥房替代;民族纺纱织布技术濒临失传,没有人穿着民族传统服装;民间生活习俗日益淡化,婚丧嫁娶新事新办,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乡土文艺面临萎缩,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已不多见,曾经辉煌的谭家寨木偶皮影戏、傩堂戏、锦江水域龙船调、全县境内的花扇舞正在逐步被丢失,走进麻阳村寨,就有无人说苗话、唱苗歌、跳苗舞、居苗屋的尴尬局面。


(二)科技人才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支撑。目前,麻阳县在非物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除巫师是主要传承者外,全县没有专业从事民族歌舞及民间文化表演、传授、研究的人员,传播苗文化方面的专著也寥寥无几。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民间艺人相继谢世或逐步退出舞台,民族文化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许多优秀民族文化面临失传。在物质形态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各类科技人才更是缺乏,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因苗族民居建筑设计人才匮乏,没有经过专家的指导和专业的论证,村寨建设规划混乱,房屋建筑缺乏民族文化元素,原生态民居破坏严重;民族服饰开发也因没有专业的服装研究设计支持,而难以打开市场;苗乡饮食开发缺乏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只能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藏在深闺无人识。


(三)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制约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上级部门没有相关的政策、资金扶持,仅凭县乡两级财力,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肘。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期挖掘申报等基础性工作所需的成本较大,如财政投入不够,就会造成申报工作的被动和滞后。麻阳先后计划实施的苗族文化长廊、苗族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因资金短缺而纷纷搁浅。


(四)体制转型滞后,阻碍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民族文化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麻阳县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对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合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的文化体制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和实验,还没有摸索出一套特别适合本县的文化管理体制。突出表现在:一是文化团体的管理体制僵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难以有效结合。如县花灯剧团是大湘西仅存的一支花灯戏传唱专业剧团,它承担麻阳花灯戏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受经济大潮冲击,管理面临着“政府一管就死,经济处境艰难;政府一放就乱,行业本末倒置”局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由于体制转型滞后,一些民族文化专业团体的发展观念的淡泊,认为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是软指标,没有实际经济效益,以等、靠、要的消极态度落实制定的发展计划。三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困难重重,文化产业性质的界定、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融资渠道、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在市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引导的政策措施等等都有待文化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明确。


三、保护和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的对策及措施

对于麻阳县民族文化来说,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起主导作用和负主要责任,尤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


(一)深入贯彻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年的7月5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3条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这是指导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县情实际,制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的总体规划。一是加强麻阳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要在《自治县条例》明确其法律地位,制定出台《麻阳苗族自治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单行条例》。二是深入开展全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普查,并制定出台《麻阳民族文化发展纲要》,确定全县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利用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三是进一步深化民族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做到扶持和激励相结合、保护与管理相结合,行政指导与市场主导相统一。


(二)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完善民族传统文化投入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发展民族经济上既要坚持用好国家的民族政策,争取更大的扶持力度,又要坚持自力更生,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好“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城”三大战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基础。同时,要将民族文化建设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就麻阳民族文化建设起步阶段的而言,必须增加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完善民族传统文化投入机制,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一是增加县级财政投入,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分期分批逐步将县花灯戏剧团的优秀编导、演出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拨款,让他们能安下身来、专下心来做好麻阳县民间歌舞文化的传、帮、带以及品牌节目的移植、编创和演出工作。二是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专项基金,积极吸引县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基金主要用于文物保护、非遗申报、品牌文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按照“谁投入,谁保护,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县外资本,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作。


(三)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增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口整体素养的提升,更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活力的保持和竞争力的提升。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规模,大力发展国民基础教提高全县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学校的自身优势,组织民族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骨干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知识、开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民族体育活动等方式,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识与了解。三是加强对文化管理者和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对于文化管理者的教育培训要着力造就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一些群众喜爱、有普及意义和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传统文化项目、运动,通过学校办班或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班、民营企业办学校等形式,进行专门培训,扩大传承人队伍,提高传承人的传承水平,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四是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从本地科技发展现状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广各种实用技术,助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拓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空间。一是充分挖掘民族民俗文化的潜力,整合、利用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石羊哨温泉旅游项目启动后,麻阳花灯、山歌、龙舟、苗医苗药、苗家饮食等等要以此为平台,充分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突出重点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品牌。如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中,麻阳是湖南省少数民族龙舟基地,其盘瓠龙舟文化浓郁,若经过科学策划,必能在石羊哨温泉附近创建起盘瓠龙舟文化活动品牌。又如苗家饮食文化产业,可突出一个“酸”字,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生产出几十个品种风味苗家小吃,做成饮食行业的知名品牌。

【观点】关于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103217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