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观察】加快农村文化广场(小舞台)建设助推精准扶贫

发表时间: 2016-11-20 09:1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各项决策部署,东安县文体广新局结合本县贫困村文化建设实际,制定了《东安县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支持方案》,在全县40个重点贫困村、4.8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大力实施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和以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兴建农村文化广场为切入点的文化精准扶贫工程,有效促进了贫困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圆满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同步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东安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现状

 

东安县有17个乡镇场,301个行政村(工区、居委会),总人口63万,其中农村人口55万。从总体上看,东安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全县17个乡镇场建有文化站,每年均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如:广场舞大赛、文艺汇演及各类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安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尤其是边远乡镇贫困村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化活动器材,无文娱活动阵地,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广场,贫困农村文化设施的滞后,导致人民群众文化落伍,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由于贫困乡村没有文化活动广场,组织的“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活动,都是在每个乡镇的路边、街上、学校操场等十分拥挤的场地上演出,无一处文化广场,文化阵地的缺失,使得很多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文化广场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日益增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文化广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文化逐渐成为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文化娱乐与休闲方式。广场文化的发展,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发挥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广场文化活动将会在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八大以来,东安县文体广新局以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构建开放式文化为载体,将政府重大节庆与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城乡文化共建,繁荣乡村广场文化活动,拓宽广场文化活动领域,各单位将举办广场文化的专场演出,由单纯的文艺演出逐步延伸到科教、医卫等领域。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功能,东安县文体广新局多次组织县舜皇山艺术团进行“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深入黄泥洞乡、川岩乡、南桥镇、大盛镇、花桥镇等边远乡村送戏下乡,城乡联动,极大地丰富了贫困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扎实推进文化扶贫攻坚,东安县文体广新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和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在实施“七有”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时,将农村文体小广场作为建设重点纳入规划设计范围,从而,让农民群众农闲之时有所去处。

 

三、农村文化广场(小舞台)建设主要做法

 

东安县文化精准扶贫,坚持扶贫与扶智齐头并进、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建设,为贫困乡村文化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重投入、抓设施,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建设,是东安县在全县19个乡镇场开展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广场、小舞台由东安县文体广新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积极依托城乡共建工作,调动共建单位协同参与农村文化广场建设。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东安县文体广新局累计投入资金157万元,各建设村共自筹资金450余万元,完成了全县6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0个)文化广场和小舞台建设任务。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到2020年,实现全县503个行政村、工区、居委会(其中,贫困村40个)文化广场、小舞台全覆盖,并将加大力度对边远山区自然村文化广场进行规划和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县70多个村均建成了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其中有36个村建成了500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村文化广场配置了小舞台、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

 

2、重标准、抓特色,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广场品位

 

东安县部分乡镇村落分散,村情千差万别。在文化广场建设上制定了以行政村为基点的广场建设体系,提出了因村制宜、大小结合、难易并行的建设思路。为着力降低成本,在村级广场和舞台建设中规定“统一标准”,订制“完美套餐”——同标准、同设计、同功能、同推进,有效降低了工程整体造价,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场和舞台建设量需求。在选址、规划、标准的设计上,既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又兼顾文化精准扶贫的因素,注重政策倾斜支撑;在各村经济实力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可一步到位,条件一般的逐步实施,分期完成。农村文化广场、小舞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有面积为200平方米以上的硬化场地,有广场照明灯、音响等设备,有文化宣传栏、有专门管理人员,有文化队伍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进行,同时,要求有条件的村将文化广场、篮球场、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结合起来,多位一体搞创建,聚集文化资源,重点使用,延伸服务,东安县现涌现出荷叶塘村、端桥铺村、沙子铺村、大盛毛坪村等一批特色文化广场和小舞台。

 

3、重参与、抓引导,广泛开展农村广场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农村文明风尚,提升群众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安县注重在开展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场作用上下功夫。一是组建文化队伍。安排专业老师指导行政村组建农民艺术团体,培养文艺骨干,吸引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农民文化艺术团体60多个,业余文艺队伍200多支,发展文艺爱好者数千名,涌现出芦洪市镇大枧塘村、大盛镇回龙村等一批特色文化队伍。二是强化文化培训。全县结合集文化、教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各行政村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并利用相关补贴资金,为每个行政村购置了音响等文化活动装备,以此固化了一批文娱活动骨干,成为广场活动带头人。目前,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已举办各级各类文化培训班100多个,文化干部下乡辅导上千人次,培训农村文化骨干2000余人。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全县先后开展了“欢乐潇湘·幸福跳起来”电视全民广场舞大赛、“乡镇广场舞大赛”、“美丽乡村文艺汇演”、篮球赛等一系列的广场文体活动,使农村文化广场真正成为了农民的精神家园。

 

四、农村文化广场(小舞台)建设成效及影响

 

农村文化广场“整合”体育场、健身场、舞台等多项功用,将地域风情、民俗文化、健身娱乐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农民锻炼有去处、求知有阵地、娱乐有场所,在文化精准扶贫中起到凝聚人心、倡导文明、构建和谐的作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基层特别是贫困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了农村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社会效益凸显。一是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解决了宣传文化工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把文化活动场所建在农民“家门口”,为群众搭建了自娱自乐的舞台,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设备都有了保障。二是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推动了“乡风文明大行动”的深入开展。广场和小舞台建成后,村民的生活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好多人农闲时都去文化广场和舞台上展现舞姿和歌喉、参加健身活动,偷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少了。许多村民由不太讲究穿着打扮,渐渐地都开始注重自身形象,爱时尚、爱打扮了。同时,随着一些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演,农村文化广场和舞台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成为了传播社会正能量重要途径。三是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文化广场和舞台的出现,让爱好文艺的村干部与村民经常聚在一起,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关系更加融洽。村干部在活动中,也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与群众谈心交心、互相沟通,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谐新风逐渐形成。四是农村文化广场和小舞台促进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依托“乡村小舞台”,村民们的创作和表演热情被激发,纷纷展现才华,一大批乡土气息、时代气息浓厚的文艺作品新鲜出炉,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新农村广场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遍布乡镇村落,联系着千家万户,无论是鹤发童颜的老人,或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孩,都是广场文化的“生力军”,影响着亿万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焕发农民的精神,陶冶群众的性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农村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作者黄新国系东安县文体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

【观察】加快农村文化广场(小舞台)建设助推精准扶贫

103213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