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调查】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16-12-06 10:02  

 衡山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文明奥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兴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目前, 衡山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大类62个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衡山影子戏)、省级3项(岳北山歌、衡山花鼓灯、衡山拜龙),市级1项(衡山豆腐),县级15项;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62人,在申报成功率和项目挖掘存储率居全市首位。

 

2014年6月,“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我国87万个非遗保护项目中,只有29项入选联合国非遗保护项目名录,湖南省只有3项入选,衡阳市仅此一项入选;这在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岳北山歌”,自荣获中国第九届艺术节“群星奖”归来后,不断丰富表演内容、寻求艺术突破,先后推出了多个不同表演形式的精品节目;在省、市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岳北山歌”以成为衡山乃至衡阳文化的一张名片,享誉省内外;不论是中央及省市领导来衡视察,还是全市各大文艺晚会都离不开“岳北山歌”的身影;“岳北山歌”传承人黄赛昭更是赢得了“山歌王”的美誉。

 

传习活动丰富多彩。为保护、传承好这些活态的珍贵文化遗产,县文体广新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每年坚持以春节、“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先后组织了“岳北山歌”、“衡山影子戏”等非遗传承培训班、举办了“白果群众文化艺术节”和“萱洲油菜花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并逐步打造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二、衡山影子戏的发展、保护、传承现状

 

衡山影子戏传承于西汉,成熟于唐宋,距今近两千年历史;是一种以说唱与纸影型相结合的地方摹拟戏。从造型、雕刻、音乐、表演形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影型制作运用剪纸、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手法,造型美观,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在长期的发展中广泛吸收戏曲、佛、道教等各文化元素,与地方方言进行了有机结合,并融合了湘南一带二三人包打包唱、演唱以四平腔为特色的演出形式,其唱腔和表演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中国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截止2015年底,我县现存皮影戏老艺人8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50来岁,演出皮影担子30余副,每年演出场次将近1000场。全县新招皮影戏学员50多人,其中能独立演出的优秀学员10人,基本上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皮影戏观众不多,皮影艺人收入较少,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门艺术的人不多。

 

2015年,县非遗中心对衡山影子戏进行了第二次普查工作,收集了演出皮影担子2副、皮影桥路本200余份;2015年上半年县非遗中心举办了一期衡山影子戏培训班,招收了50多名年轻学员。下半年举办了一期“衡山影子戏师带徒传承培训班”,并确定了10名优秀学员,作为衡山影子戏的后备人才。复排了衡山影子戏传统剧目《花灯会》、《通天河》,排演了《这事不再难》、《八戒背妻》等多个新编剧目,并在乡镇、社区、学校进行了展演。2016年上半年县非遗中心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对我县2位省级传承人、6位县级传承人的个人资料、技艺特点、经典剧目,通过全程摄像的方式进行永久性保存。5月中旬县非遗中心开展了第二批衡山影子戏县级传承人认定工作,此次认定工作可以说开展的轰轰烈烈,大家积极性非常高。报名参与考核的皮影老艺人多达49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达80岁高龄。通过理论和技艺的双重考核,最终确定了26人作为第二批县级传承人。2016年下半年,非遗中心将和县教育局合作,在全县范围内选取两所中小学,作为衡山影子戏进校园的示范基地,开展影子戏进校园工作。

 

目前,衡山影子戏已建立了传承人档案,收藏了部分原始桥路本、唱本、演出道具及影型,组建了衡山皮影艺人协会,出版了《衡山地方影子戏》及《衡山影子戏桥路本》,开展了相关传承活动,抢救保护初见成效。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衡山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影子戏传承保护工作更加重视,2006年县政府就设立了影子戏保护小组,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保护中心,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但目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1、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一是缺乏专业人员。特别是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站长兼管,大部分文化站只有站长一人,人少事多,“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差,保护力度不大。二是经费没有保障。县、乡两级财力有限,非遗普查、申报、保护经费缺乏,在此也请求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专项扶持。三是有些项目难以立项申报。从现有的情况看,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残缺不全,有的项目濒临失传,给申报工作带来困难。

 

2、项目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必须由人来传承、去延续。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一直处于边缘化和被遗忘的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且目前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自觉自愿的状态。有的民间传统技艺因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资金缺乏、学习环境差、市场不景气、再加上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等因素致使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习民间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老艺人子女都不愿意继承祖业。

 

四、几点建议

 

1、建立资料数据库。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将普查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对濒临消失的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资料建档保存。

 

2、落实保护措施。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一步重点是加强“非遗”名录的科学保护与管理,从政策层面研究制定项目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保护细则,进一步落实科学保护措施。

 

3、完善传承人制度。建立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支持他们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对工作生活困难的传承人予以帮助。

 

近年来,衡山县“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要求,与领导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建议文化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国家、省其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结合衡山本地实际,以加强“非遗”项目宣传展示为平台,以制订全县中长期“非遗”保护发展规划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方法,紧紧围绕展示、传习、研究三大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保护格局,推进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相关阅读

【调查】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思考

103213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