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嘉禾花灯戏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18-07-30 16:37  

嘉禾花灯在嘉禾已经存在有近百年历史,是嘉禾特有的地方性文化艺术,吸取了嘉禾民歌、嘉禾伴嫁歌舞的精华,是嘉禾人们群众非常喜爱的剧种。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每个村基本上都有花灯剧演出队伍,每逢喜庆节日嘉禾花灯都会搬上舞台唱上几天几夜,供大家欣赏,同时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1987年嘉禾花灯剧团撤销后,嘉禾花灯戏一度受到冷落,已经到濒临失传的地步。2007年嘉禾花灯戏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花灯戏在县委、县政府关心和支持下,近几年复排改编了一系列的花灯戏,先后到中央11频道栏目演出,嘉禾花灯戏《留守嫂子》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总决赛。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想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有具体的措施和扶持力度。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嘉禾花灯戏基本情况


嘉禾花灯戏以乡村为活动基地,以广大农民为基本观众,由于各乡镇风俗人情和方言古语的差异,及受政治、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河东、河西两大流派,两派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表演形式及演出剧目。主要分为两个派系:河东派。它以舂陵河以东,包括龙潭、袁家、普满、肖家、行廊等地区,它在湘南一带影响较大,很少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其特点是粗犷、高昂、山野味很浓;河西派、它在舂陵河以西,包括田心、坦坪、石桥,珠泉、晋屏等地,它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尤其吸收了祁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它的特点是表演较为细腻、文雅、委婉。


嘉禾花灯戏剧目丰富,可分为“二小戏”“三小戏”“多角色”三类:“二小戏”由旦、丑角表演,一般反映劳动人民和生产,生活和爱情,“三小戏”是在“二小戏”的基础上增加小生,它所反映的不仅是生产、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还融入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多角色”的剧目,其剧本多为大戏,如《下洛阳》《九连怀》等,其上演的时间较长,演员角色较多,剧情更为复杂。到目前为止,嘉禾花灯戏传统剧目经统计约有130个,其中大戏59个,中戏33个,小戏40个,花灯对子调40个。


二、嘉禾花灯戏发展及现状


花灯戏来自民间,演的都是农民老百姓的生活,表演中有些粗野庸俗,台词中精华糟粕共存,所以在旧时它很难登上大雅之堂,曾被一些人贬为“淫戏”又因它演出时便人群聚集,热闹非凡,国民政府时期惧怕群众闹事,曾以“淫戏”为由多次下令禁演花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指导方针,嘉禾花灯戏迎来了春天,1951年,嘉禾县文教科就组织了第一支花灯演唱队(后改为嘉禾县业余花灯剧团)。之后农村演出队纷纷成立,1955年文教科举办“嘉禾县首届业余文艺会演,以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每次演出都是艺人们最感荣耀的事,也是交流经验的好机会,更是政府部门挖掘民间艺术,录音存档和探讨嘉禾文化发展的好时机,当然更是全县人民大饱眼福的头等乐事。当时演出的剧目,曲调仍以花灯为主,节目内容和质量都经过了文化部门的把关和辅导,内容比较健康,质量有所提高,政治性也很强。1962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农村又大量演出传统花灯,据当时文化局统计,嘉禾230多个行政村有业余剧团516个,嘉禾花灯迎来了短暂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不久花灯戏又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业余剧团数量骤降,传统戏曲在全国的舞台上消失了,全部演现代戏。


1965年奉上级指示,撤消“嘉禾县祁剧团”,成立“农村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人员精悍,演出各种小型节目,也创作演出了许多花灯戏,之后,宣传队改名为“文艺工作队”,“文艺工作团”,“嘉禾祁剧团”,1984年又改为“县花灯剧团”,名字虽几经改动,但创作的节目必定是花灯戏无疑,每年选拔到地区省级演出的戏都是花灯戏,这些戏给嘉禾人民带来了很高的荣誉,尤其是对子调《十月花》、古装小戏《蓉姑舂碓》、现代小戏《十月小阳春》口碑最高。《十月小阳春》还被拍成电视戏曲片,在省电视台播放。


1988年后专业花灯剧团停止了活动,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特别是港台流行音乐风靡全国,大家都以唱流行歌曲为时尚,加之这时是电影,电视的兴盛时期,大家更热衷于看电影、电视,花灯戏演出市场受到很大冲击,甚至有时看戏还被大家嘲讽古板、老套,这一时期演花灯戏基本销声匿迹,各民间花灯剧团都自行解散,嘉禾的许多青壮年都开始南下打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嘉禾专业花灯剧团不得不解散,剧团中的演员被分散到各个单位从事其他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红白喜事管弦乐队,目前这种乐队全县有20个左右。


现如今,我县能够演花灯戏的民间剧团寥寥无几,而且各剧团演员水平参差不齐,演员年龄结构偏老。2015年3月我县组织5支花灯剧团,每逢赶圩日在县老城区丰和戏台举行传统花灯戏展演活动,演出了《三看亲》《湖北卖文》《卖罗裙》《下洛阳》等11场传统戏,观看的群众场场爆满,甚至演到《下洛阳》金珂、银秀被后娘折磨,为讨些钱财去洛阳寻找亲爹时,台下观众都情不自禁的掏钱往台上打赏,当时赏钱达到1400多元。可以看出嘉禾花灯戏在我县非常有群众基础,广大中老年人对它情有独钟。


三、嘉禾花灯戏的发展传承的几点意见


(一)在内容形式上创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戏曲保护工作者要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资料的整理汇编,至少要形成文字资料,最好能够复排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传统花灯戏剧目,在复排剧目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如今,我县收集整理了部分花灯戏的剧目,并出版印刷4册成集,并对业余剧团恢复的部分传统剧目进行展演并进行录像保护保存。


除了丰富剧目内容,推陈出新,创新戏曲表现形式也很重要。2013年,我县创作演出的花灯小戏《留守嫂子》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进入决赛,荣获优秀演出奖,这是我市迄今唯一进入中国艺术节决赛的文艺作品,也是我县运用传统花灯曲调,演艺现代生活,弘扬正确价值取向的一个典型作品,并获得圆满成功。


(二)加强人才队伍培育,夯实发展根基。


花灯戏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是振兴花灯戏基础。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一是抽调我县从事花灯戏表演的业务骨干采取集中培训,提高花灯戏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能力,促进各剧团业务交流学习活动;二是聘请花灯戏老师深入各民间剧团,对各剧团排好的剧目进行精雕细刻,提高我县各剧团节目的整体质量;三是培养花灯戏演员后备力量,大力鼓励年轻人参与花灯戏的学习和演出活动,选送一批条件好、素质高的年轻演员到高等戏剧院校进行深造学习;四是戏曲培养从“娃娃抓起”,在我县中小学校中设立花灯戏传承学校,设立花灯戏曲班,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花灯戏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强业余剧团扶持,组建专业剧团。


戏曲传承需要团体传承,我县现有的几个业余剧团都是资产小、人员老、业务少,生存发展非常困难,大部分演员都是业余形式参加剧团活动,因为演出收入较少,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演出排练活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业余剧团的扶持力度,为各剧团添置演出必备的音响,服装、道具,每个剧团按其规模,及排戏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组建嘉禾花灯戏专业剧团。招收一批业务能力强,人员结构合理的花灯戏专业人才成立专业剧团,剧团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采取定编定人的管理方式,花灯戏剧团不仅从事戏曲的创作、演出,还要担负花灯戏的传承、发展等各项工作。


(四)加大地方戏曲资金投入,培育演出市场。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的相继出台,我县近年来对花灯戏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总体来说对资金上的投入少之又少。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加大对花灯戏的资金投入,最好能够设立嘉禾花灯戏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花灯戏发展,为嘉禾花灯戏艺术创作和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确保嘉禾花灯戏持续健康发展。


靠政府投入扶持不是花灯戏发展长远之计,各业余剧团要注重自身节目质量,培育演出市场,要加大宣传推介,多鼓励各民营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买单唱戏给广大群众欣赏,同时让花灯戏演出进入婚嫁、祝寿、丧事礼仪等市场。各级部门要多为花灯戏搭建演出平台,通过送戏下乡、展示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为各花灯戏剧团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促进演员们的积极性。


嘉禾花灯戏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它不仅需要全县各级部门的重视,更需要广大群众关心和厚爱,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花灯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会更加灿烂辉煌,大放异彩。

相关阅读

嘉禾花灯戏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103199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