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关于武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发表时间: 2018-10-24 1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武陵区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立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协调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武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1、基础设施均衡覆盖。依托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建立了5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全面安装湖南省图书馆系统。各乡街文化站的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都免费对群众开放。以武陵区文化馆为主阵地,常年面向群众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多功能演出厅、舞蹈排练厅、美术书法教室、音乐教室、器乐教室等。全面完成全区3个乡镇370户“户户通”安装任务。根据武陵区现有村居阵地建设硬件及软件情况,结合武陵区的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确定21个村建设合格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全区21个村已完成了修建舞台的任务并达到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七个一的标准。

 

2、文艺团体蓬勃发展。近年来,武陵区以“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和“百团大赛”为抓手,激发和吸引广大群众组建各种文艺团体,并建立了以武陵区文化馆为核心,乡街文化站为骨架,社区、村为载体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体系,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区有各类艺术团体20多个,各种民间表演队287支,群众演员近万人。每逢节假日,数以万计的城乡居民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呈现出乡乡有品牌,街街有特色,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喜人局面。

 

3、文化品牌层出不穷。近年来,武陵区组织“我们的中国梦 湖湘文化进万家”春节、元宵节等“我们的节日”文化志愿者艺术展演活动达十多场次。相继开展了武陵区步行城常态化艺术展演、“文化惠民”送戏下乡进社区文艺演出活动、送电影下乡进社区活动、武陵区社区文化节、武陵区“文明武陵 从我做起”群众文艺表演大赛暨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武陵区选拔赛、武陵区第六届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活动,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层出不穷。

 

4、文艺作品精品迭出。我区文化馆编演的《新编新事多》作为湖南省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受邀参演中央台“爱我国家 圆梦中华”端午节主题文艺展演。与汉寿县汉剧团合作排演汉剧高腔大戏《帅孟奇》晋京汇报演出,用常德丝弦弹唱把高腔大戏的四幕剧艺术的衔接起来,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剧情更完整,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展示常德丝弦艺术的魅力和风采,受到了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及帅孟奇直系亲属的高度评价。启动“丝弦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在丝弦名家的口传心授下,恢复排演了《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传统剧目,并创作了《俏姨妈相亲》《爱在常德城》《群星耀三湘》《“110”遭遇“侦察兵”》《市长站岗》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剧目。

 

二、武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利用不够。虽然现在各乡街文化站都有了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活动厅,各社区都有了活动室,各种“硬”设施已经逐步完善,但由于相应的“软”服务没有跟上,导致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闲置的情况。一是缺乏专人专资金来对这些设施进行合理的管理,不能有效运行,只满足了“有”,未解决“用”。二是农家书屋的藏书数量虽然不少,但受到农村居住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新兴媒体、手机阅读发展的影响,部分成为摆设,导致借阅率较低。

 

2、文化资金投入不足。首先,我区文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和体彩公益金,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还是偏少;其次利用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的比重较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力量的支持度不够;二是基层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各种经济实体参与文化建设有限;三是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还未形成。文化经费不足,造成各级文化馆(站)开展活动时常常有心无力,严重制约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活动的开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文化人才总量缺乏。首先,编制数量偏少导致我区文化馆、各乡街文化站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总量不足直接造成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文艺带头人、组织者缺乏。例如武陵区文化馆每次开展演出活动几乎都要向别的单位借用或聘请演员;大部分乡街文化站长几乎都身兼数职,除完成相应文化工作外,还要为乡街繁琐工作所累,不少乡镇的文化站人员,不仅要从事文化事业,而且兼任党政办、驻村指导员、会计、出纳等超出业务所及的工作,又还要经常参与棚改、创文、扶贫等中心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化工作中。而随着文化事业改革的推进,对文化专业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稀缺。

 

三、对进一步加强武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1、围绕“一个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打造产业强区,建设美好武陵”目标,继续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们已经做到乡街均有文化站、社区均有阅览室,但光有文化站和阅览室是解决不了公共文化服务全民性的,我们的设施建设必须解决好种类单一等问题,才能真正让这些设施为民所用,惠及于民。同时,也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新兴媒体对农家书屋等的冲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2、把握“两个主体”加大建设资金投入。一是政府要继续扩大财政投入;二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双管齐下的资金投入机制。

 

3、注重“三方着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增加编制配齐配强人员,切实解决本区文化工作者混岗多、兼职多,“想干事没人干”“想干事没时间干”的局面,确保文化队伍稳定;二要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给文化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三是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文化人才培训,重点培养基层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志愿者等基础人才,逐步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

关于武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103197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