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发表时间: 2018-11-29 19:18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按“需”配“送”, 推进文化供给侧服务升级。

 

一是拓宽创作主体,在“创”字上聚民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参与,争做“散花女”。调动、鼓励、支持、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能人主动创作、主动参与文化文艺活动。鼓励群众从传统中寻找文化基因,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书写“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引导,通过奖励骨干、补贴活动等灵活的经费投入方式引导广大农村居民主动参与作品创作,焕发农村公共文化活力。引导各类艺术培训机构主动创作,主动组织开展、积极参与全区各类文艺活动、赛事。通过整合创作力量,谱写我区文艺事业新篇章,推出多样化群众文化“菜单”,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是丰富作品内容,在“作”字上暖民心。充分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推进公共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为驱动,从供给主体、机制、内容、方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文化部门“送餐”与群众“点餐”有机结合,根据各个层次群众需求,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树立精品力作创新理念,转变思路,深入基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作之中,传播和激发正能量,创作更多接地气、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加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关照当下生活,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抓好系列革命题材、英雄题材、战争题材、历史题材的创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建设”“两学一做”“禁毒禁毒赌“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将新农村建设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创作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专题文艺节目,在乡村巡回演出,真正把思想阵地建设搬到田间地头,把文明新风送到百姓心中。

 

三是创新形式,在“送”字上合民意。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订单式服务,实现文化产品定制化配送与运营,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目前我区村(社区)留下的人口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送戏下乡”的节目安排上,先征求观众意见,采用“私人订制”“点餐模式”,由观众定制自己喜欢的节目,演出部门针对菜单,常送老人喜欢看的京剧、昆曲、花鼓戏、黄梅戏等戏剧,把有益于小孩成长的名言警句、伦理道德、榜样典型等通过童谣、相声、小品呈献给小孩观看。把励志故事、战争影片、革命家题材等采用群众易于直观接受的播放电影的方式,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在节目编排中穿插创文知识、政策法规等有奖知识问答。送戏、送电影时间安排在晚上,改进放映技术,变幕布型的字幕屏为电子屏,在群众家门口现场烹饪文化大餐。

 

四是供需对味,在“配”字上惠民生。对于群众广泛喜爱的音响器材和荧屏,建议多配送,至少保证一个小广场有一套,对于大家普遍不会操作的架子鼓等乐器可以少配或不配。根据村民阅读需要,广泛征集意见,根据《推荐目录》制定科学的购书计划,为种养殖户多的村多配送农业方面的书籍,有农民大学生的村多配送提高年轻人文化素质的书,多为在校中小学生配送课外书籍,适当增添加一些适宜老年人和儿童喜欢的音像制品,诸如文学、法律、理论、政策类的书籍可以不配或少配。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通俗易懂的家禽养殖、蔬菜栽培、农业科技,为了丰富村民身体保健、疾病常识、幼儿百科等书籍,确保农民群众用得上,看得懂,实现文化惠民政策与基层文化需求的精神对接。 

相关阅读

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103196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