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武陵源:全域蓄势发力 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

发表时间: 2019-11-07 08:51  

日前,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正式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乘着文旅融合提质升级的东风,飞速发展的武陵源区再次给世人带来新惊喜。

近年来,武陵源区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湖南省建设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全面落实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致力于打造“景美城美、城景合一,宜居宜留、宜游宜闲,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国际水准”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深挖内涵 科学布局休闲度假产业体系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旅游+”跨界融合精彩不断。近年来,武陵源区深挖文旅产品内涵,科学布局休闲度假产业体系成效明显。

“让家居生活用的缸、罐、盆、碗变成弹奏曲目的乐器,将原生态的民间手艺弹棉花、筛米、纺纱、锯木等艺术化,合奏成了优美的旋律。”10月30日,在黄龙洞景区音乐厅内,刚刚欣赏完新民族音乐秀《生养之地》的上海市民李女士意犹未尽。

除了“动”起来的特色节目外,以城镇为依托,武陵源区不断丰富度假休闲产品,培育了特色街区、休闲慢游、新型住宿业态、文化演艺、商务会展、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特色餐饮、风情小镇“九大”休闲度假产品。

同时,武陵源区还以乡村为亮点,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为休闲度假产业体系提供发展后劲。《武陵源区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武陵源区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民宿(客栈)发展星级评定标准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让乡村旅游“三乡十村”发展工程大有可为,协合乡和中湖乡特色民宿群、“私人订制”旅游产品逐步走向广阔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武陵源区整合资金1115万元投入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大大改善,野溪铺等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日益完善,乡村旅游年收入增幅超过40%。

而当旅游遇上文化,武陵源区打造了《张家界魅力湘西》《张家界千古情》等全国知名的旅游演艺品牌,《张家界魅力湘西》先后获得“国家文化旅游重点推荐项目”等多项荣誉,迄今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当旅游邂逅现代农业,释放出乡野原始的魅力,湘阿妹菜葛、鱼泉贡米、土家织锦、天子山辣椒等“四大”旅游购物特色品牌带来丰富创收;“旅游+节庆”,诞生了森保节、黄龙音乐季等特色节庆旅游品牌;“旅游+体育”,黄石寨高空扁带赛、山地马拉松等体育竞技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旅游+科技”,打造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大湘西记忆》博览馆、大鲵科技馆等研学旅游品牌……

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度假产业体系,让武陵源区朝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目标前行的足音更为铿锵有力。2018年,武陵源区接待游客302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6%、21.4%;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7.1亿元,占全区GDP的97%,旅游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90%以上。

优化环境

积极营造休闲度假内外条件

走在现代化的广场上领略民族风情,坐在蜿蜒的溪水边品味山水风光,住在精致的吊脚楼里感受土家情怀……随着科学配套绿化、美化、亮化设施等一系列项目的大力推进,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内外条件日益完备,武陵源区“天上街市”的美景正徐徐展现。

树立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新形象,武陵源区以优质自然环境破题推进。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优中,武陵源区拟实施景城乡生态环境全域整治;扎实推进污染防治“五大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美”行动,荣获了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区”。

在构建亲善友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武陵源区以“六城同创”为总揽,扎实开展湖南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广泛开展全域旅游宣传、志愿服务、文明劝导等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旅游发展、支持旅游发展、参与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强了社会治理,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为游客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

在发展空间布局上,武陵源区着力推进景区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游步道、安全防护设施、服务站、智慧化系统等持续提质。在优化服务上,加强以“智慧武陵源”为代表的全域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了“10分钟景区应急救援救治圈”及景区党建服务平台;持续开展服务全域旅游“创三优”、服务游客“三必须”等活动,建立了“2·6·15”(2个党建驿站、6个景区党代表工作室、15个党员义务服务点)景区党建服务平台,形成了袁谋文党代表工作室、金鞭溪女子保洁队等特色服务品牌,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完善公共设施上,加快建设“快进慢游”交通网,核心景区游览交通体系、景区到城区1小时旅游交通圈已经成型;加快改善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扎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景城乡全覆盖,新建、改建47座旅游厕所,逐步实现景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强化保障

有力支撑休闲度假区建设

10月29日,经武陵源区交警部门深入检查,被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办公室列入“黑榜”的泰安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对29条进入旅游客运企业违法前十名的交通违法行为全部整改到位。

10月29日晚,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在会议中强调,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武陵源区旅游发展的底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食品安全牢牢抓在手里,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舌尖上的安全”。

……

衣、食、住、行、娱、购,涉及武陵源区文旅方方面面的新动态无不在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声音:层层保障,正为武陵源区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强势撑起“安全伞”和“能量罩”。

武陵源区在深化核心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上着力,成立了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核心景区实现统一管理。将武陵源区旅游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一般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区委工作机构,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全国率先成立旅游速裁法庭和检察服务旅游发展工作室,全力推进“121”全域旅游警务建设,集中整合市场监管、景区综合执法等专业力量,形成了“1+3+N”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此外,武陵源区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决定》等促进旅游度假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及配套文件23个,整合涉农资金2.7亿元用于补齐乡村短板,创新实施“全域旅游贷”,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小微企业发展;引进78名硕士以上高学历紧缺人才,给予旅游产业项目用地、审批、施工环境最大保障,不断推出招商引资、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民宿客栈星级评定等奖励办法,为休闲度假区建设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保障。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对接,争取政策和资金倾斜,为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0月23日下午,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郑小胡在武陵源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调研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为满足游客日益丰富的旅游需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立足区域实际,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提高景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景区(旅游企业)监管、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要切实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武陵源区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旅提质

促进休闲度假区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文旅融合提质升级,武陵源区涌现出一大批休闲旅游的项目。在项目带动下,娱乐旅游、休闲度假、商业旅游等多种旅游综合体发展迅速,国际旅游服务滨河景观带、城市慢生活区、水邑生态休憩区功能齐全,用世界级标准提质旅游“硬指标”,武陵源区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国际范”越来越明显。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武陵源区持续推动全域旅游发展,3年完成固投97.5亿元,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业态由景区(点)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旅游品牌由国内旅游目的地向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转变,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显现。

“自然观光、民俗演艺、特色街区、乡村民宿……日益丰富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着20多年导游资历的陈婷感慨,武陵源区的旅游产品已经从观光型逐渐向观光度假复合型加速转变。

旅游飞速发展,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小镇,武陵源区以“景点带动”旅游扶贫方式,让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更多贫困户吃上“旅游饭”,脱了贫,摘了帽。

武陵源区协和乡杨家坪村村民王作定对此颇有触动,他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旅游项目,自己又在基地务工,年终还享有村集体分红,自2016年起年收入超过2万元。

据了解,过去几年,武陵源区持续推进旅游扶贫,积极推动农业向乡村旅游业转变、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贫困发生率由21.3%降至0.48%,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引导全民参与旅游发展,有效盘活百姓老住房、老宅基地等资源,武陵路南侧“城中村”改造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722元、13148元,较2015年增长29.5%、31.5%,旅游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90%以上,全域旅游发展全面助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武陵源:全域蓄势发力 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

105100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