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发表时间: 2019-11-29 08:52  

靖州位于湘西南、湘黔桂三省接边区域,县域总面积221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27万,有苗侗汉等25个民族,其中苗侗人口占74%,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有“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中国苗族歌鼟之乡”“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名县”“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旅游名片。近年来,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极具经济开发价值的旅游方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对如何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靖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

(一)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靖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三锹乡、大堡子镇、藕团乡、平茶镇、新厂镇五个少数民族乡镇。现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主要有:

民族音乐:苗族歌鼟、款歌、四乡歌、侗族琵琶歌、苗族芦笙音乐、侗族芦笙音乐、闹年锣;

民族舞蹈:苗族芦笙舞、侗族哆吔舞、狮舞、龙舞、霸王鞭、莲花落等。

民俗:苗侗芦笙节、飞山信俗、四十八寨赶歌场(歌会)、花苗婚俗、四月八、花苗服饰、龙头宴、合拢宴、坐茶棚、玩山、不入洞房等。

民族技艺:雕花蜜饯制作技艺、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黑米饭制作、打糍粑、腌鱼腌肉制作等。

民族文学:杨再思的故事

民族体育:爬杆、押加、摔跤、射弩、地勾棒等。

民族节庆:正月十五的抱洞芦笙节,二月第五个“戌”日的接燕节,三月初三甜藤粑粑节、桃花会节,四月初八姑娘节,五月二十四杨姓端午节,六月初六尝新节,七月十四、十五歌会节、芦笙节,八月第五个戌日送燕节,八月十五斗牛节,十月初十侗年节,十月二十日灶神节,十二初一苗年节。

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14项、县级13项,非遗传承人40人。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少数民族文化,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乡镇(长)为成员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领导小组。出台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生态保护条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定编3名,成立苗学会、侗学会、飞山文化研究会,县财政安排每年安排10、10、5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收集、整理、展示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飞山》期刊每年出刊4—6期,飞山文化系列丛书、《千里古锹寨》《侗人话侗寨》等专著先后面世。将把四八姑娘节、苗侗芦笙节、杨梅节、大戊歌会、四十八寨赶歌场、苗王节、五龙节等民俗节日作为旅游节庆活动进行营销。将民族原生态演艺《哈拉秀》《那山那水我家》《丝路女儿国》作为旅游演艺进行打造。将靖州杨梅、核桃、油茶、黑米饭、腊肉系列食品等作为旅游产品进行推广。2018年全县旅游人次254万,创旅游经济16.7亿,极大的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靖州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融入旅游不深。受汉化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失色严重。如地笋苗寨、岩脚侗寨、江边苗寨、地交苗寨等少数民族村寨原住民平日未着民族服装、岩脚侗寨未讲民族语言;民俗活动场所、娱乐设施较少,如民族乡镇几乎没有民族传习馆,民族体育活动开展少,民族传统节日缺乏管理;传承民族文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许多民间文化、工艺和技术正面临着老艺人去世、年轻人不学而失传的困境。如岩脚侗寨老艺人杨灿权过世,侗琵琶技术面临失传。游客来靖后,不能很好的体验原生态的苗侗风情。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满足旅游基本要素难。我县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尽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6大基本要素还有相当差距。如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住宿都很难满足游客需求。

3、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的认知能力不足。如木质民居建筑保护难度较大,民族乡镇房屋绝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建筑,而木质结构建筑在保护方面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消防安全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寨民有了钱,住久了木房子,也想住住砖房子,修建了许与民族特色极不相符的砖房、洋房,屋顶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房屋盖了蓝色、红色的琉璃瓦,极大的破坏了民族风貌。

4、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包括政府、村民、投资商等。目前,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方面发挥着宣传、组织等主导作用,但市场营销意识不高,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以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使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优秀资源,培育休闲乡村旅游,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助推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1、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我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只能用于旅游规划、宣传、促销、奖励兑现,但未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上捉襟见肘。可以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提标到100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规划、宣传促销、资源普查、保护、奖励兑现。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对有民族旅游资源又适合旅游开发的民族村寨优先扩宽道路,发展通信服务,将游客服务中心与村部融合建设,结合厕所革命,修建旅游厕所。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原住民优先发展旅游住宿、餐饮接待。

3、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即将消亡又积极向上的文化,实行静态保护方式,通过现代科技,保存实物、影像等手段,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的方式加以保护;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实行动态保护方式,对其赋予时代精神与新的内涵加以整合,在政府有关

4、挖掘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结合“乡村振兴”,整合资金,积极开发民族村寨观光、特色生活体验等产品,着力挖掘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着重发展腊肉、红皮肉、黑米饭、油茶等特色美色,重点打造如地笋苗寨、岩脚侗寨、为核心的民族村寨特色旅游,培育休闲乡村旅游。

5、搭建民族文化展演平台。借助五龙节、芦笙节、苗王节、四十八寨赶歌场等有影响力的民族节会举办乡村旅游节,组织民族歌舞展演,举办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民间旅游演出产品体系,展现靖州浓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促进县域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6、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元素。以苗族、侗组文化元素为主,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饰、刺绣、银饰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芦笙、琵琶、雕花蜜钱等手工艺品,并着力培养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族品牌,构建自主知识产权旅游产品研发体系,注重商标保护,推动形成以杨梅为代表的地域标志商品,推动原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7、增强当地少数民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要求,增强当地村民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积极开展宣传,使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深刻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增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相关阅读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107817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