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株洲博物馆斩获中国博物馆行业最高奖

发表时间: 2021-06-02 17:31  

了解一座城市,先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开始。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灵魂,就藏在博物馆里了。

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博物馆以旁观者的视角站在那里,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穿越亿年的岩石标本,冠古绝今技艺的商代象尊,藏着先民故事的“株洲第一稻”……在株洲博物馆里,很多文物让人惊叹。

毕竟,没有人能拒绝,对望之间,一眼亿年的力量。

作为株洲重要的文化地标,株洲博物馆搬迁至新馆后,于2020年重新和大家见面。伴随着株洲城市的发展,它从河东搬到河西,变迁了地址,也焕新了面貌。

如今,它重新扬帆,道尽株洲的前世今生,重新诠释这座工业之城。近期,它又获国奖,展陈从全国近3万个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前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新场馆

“湖南唯一,全国少有”的文化艺术殿堂

2020年9月28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旅广体、财政、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广大市民翘首以盼下,经过数年建设,投资1.73亿元的搬迁,让株洲博物馆换了“新家”,从河东文化园内搬至河西神农湖畔,从过去的老旧楼房,来到现代艺术气息浓郁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株洲博物馆新馆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从空中俯览,宛如一座远古时代的陶窑,造型寓意“远古印象”,颇具本地文化特色,与株洲“火车头精神”产生共鸣,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融碰撞,诠释着这座工业新城的过去与未来。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参观新馆后寄语:“把株洲博物馆打造成文化艺术的殿堂、百姓精神的乐园、群众喜爱的景点、文旅发展的引擎。”

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早在新馆建设之前,该馆就开始梳理全市自然、历史、民俗等各类文物,以研究工作引领文物征集,先后成立自然部、民俗文化研究所、陶瓷文化研究所等专业部门,推进相关专题的文物征集。

展陈是博物馆的骨肉。相比其他博物馆请外来团队打造展陈,难以尽说本土历史文化特色,株洲博物馆则是组建本土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熟悉地方自然、历史、文化的专业优势与本土情怀,为新馆打造汇通株洲古今的地志性展览。

“展览首先要做到博,不仅要反映株洲各个历史时期,还要重点展示株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市文物考古专家、新馆陈列总策展人席道合说。

目前,株洲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涵盖各个历史时期,其中的恐龙化石群、商周青铜礼器、釉下五彩瓷器、书院文物、红色文物、工业文物等颇具特色。该馆专业团队在综合株洲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馆藏文物体系、考古出土文物的基础上,从中精选2050件(套)文物,推出了《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包含“五彩湘东”“神农遗韵”“湘东风物”“ 翰墨撷英”四大篇章。

为了让新馆的展陈更具权威性,株洲博物馆利用馆外专家力量,邀请中科院、中科院大学、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对新馆展陈的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把关。

“其他城市博物馆展览,多为历史文物展陈,如株洲这般,把自然、历史、民俗、美术四者结合起来,是‘湖南唯一,全国少有’。” 株洲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肖劲说。

株洲博物馆新馆开馆之后,迅速成为株洲的“网红地”,吸引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开馆仅五个月,就接待观众31.35万人次,观众接待量在全省地市级博物馆中遥遥领先。一观众称赞株洲博物馆:“内容多,看得懂,很亲切。”

而株洲博物馆推出的《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也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青睐,该陈列从2020年度全国2.9万多个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新展览

穿越十亿年,看尽株洲往事

走进《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神农遗韵”篇章,你会看到这样一段“前言”:

株洲是古老的。立圣陵于茶乡之尾,封列侯于湘东之野,置建宁于湘水之畔,造书院育济世之才……株洲是英雄的。启辛亥而举义旗,为民主而洒热血,倡农运勇做先锋,适秋收爆发而起……株洲是现代的。兴产业于清末之季,建工厂于战乱之秋,布大业于当代盛世,纳移民自五湖四海……

株洲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是新兴的,也是古老的。有多古老?来到“五彩湘东”篇章,展厅左侧的展柜里,摆放着几块毫不起眼的黄褐色石头,那是芦淞区白关、醴陵市官庄等地出土的元古代岩石标本,距今约有14亿年,这几块岩石标本是湖南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那时的株洲大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株洲的古老还体现在人类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株洲这片土地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旧石器时代”主题陈列里,株洲先民用于砍砸、刮削的石器,以及制作石器的石核、石料,经历20多万个春秋,如今静静躺在展柜之中。

说到株洲的英雄,从1840年起,株洲地区便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活跃地,一些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一大批英雄人物从株洲走出。

走进“百年风云——民主革命时期的峥嵘往事”主题陈列,你会了解鉴湖女侠秋瑾在石峰区结婚生子,北伐战争在攸县渌田进行首战,毛泽东曾在株洲多地考察农民运动,湘赣边第一个红色政权在茶陵建立……

株洲这片革命热土,还诞生了许许多多为谋求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革命先驱。左权、蔡申熙、何孟雄、陈觉……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名字,他们的革命故事都能在陈列中见到。

株洲的现代体现在它的工业。清代晚期,株萍铁路的修建拉开了株洲近代工业的序幕;民国时期,株洲被规划为“东方的鲁尔区”;新中国建立后,株洲被确定为全国新建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跨越三个世纪的株洲工业,在“产业崛起——独领风骚的近现代工业”主题陈列中,向观众娓娓道来。

“株洲博物馆新馆的陈列,完整地展现了株洲发展全貌,彰显了株洲特色。”席道合说,新馆陈列以编年体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株洲十亿年的历程,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追捧。

新文物

九成以上文物第一次“亮相”

走进《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一件件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株洲第一稻”、“株洲第一瓷”、“攸丞”“荼陵”印章、商代象尊、元代花鸟蜜蜂银脚金步摇……博物馆里2000多件(套)文物,九成以上第一次“亮相”。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株洲第一稻”发现于茶陵县独岭坳遗址。在遗址的一块红烧土里,考古人员发现了7000年前人工栽培水稻的稻粒。株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考古学博士文国勋介绍,该稻粒与茶陵县现存的湖里野生稻存在基因关联,将株洲水稻的种植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

商代象尊曾经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文国勋说,该文物是盛酒或温酒的器具,也能用作礼器,1975年出土于醴陵市左权镇狮形岭,象腹中空,象鼻有孔,与腹腔相通,象身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象身上装饰龙、虎、鸟等动物20余只,布局巧妙,浑然天成,是商代青铜器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更让人惊喜的是,《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还全面展示了株洲最近几年的考古成果。

攸县是湘东最古老的县之一,老县治在何地?株洲考古人员一直在寻找答案。通过近年来在攸县网岭镇里旺古城的考古发掘,在古城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遗迹,加上古城西北为网岭古墓群,考古人员推测里旺古城很可能是秦代乃至更早时期的攸县故城。

据地方文献记载,醴陵窑烧瓷始于清代雍正年间。醴陵窑烧瓷究竟始于何时?株洲考古界一直有疑问。2003年以来,考古人员通过一次次的田野考古,不断提前醴陵窑烧瓷的起始时间,追溯至明、至元、至宋、至五代,复原了醴陵窑千年的烧瓷历史。

与此同时,株洲博物馆打破了基本陈列不过1949年的惯例,将展陈延至当下。

株洲是一座工业之城,工业主题是新馆展陈的重要内容。展陈展示了清末民国以来,我市铁路、化工、军工、汽车制造、冶炼、纺织、航空、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等产业发展,还一一标注了在株洲诞生的新中国工业史上294个“第一”。

新角度

多维度“跨界”讲好文物故事

走进“五彩湘东——株洲自然地理展”,映入眼帘的是9个恐龙复原骨架,有霸王龙、五彩冠龙、中国鹦鹉嘴龙、戈壁原巴克龙等,这些恐龙的化石在株洲均有出土。

现场最高大凶猛的是霸王龙,骨架有4米多高,7米多长,它在发现猎物后,会利用尖利的牙齿和有力的颌部杀死猎物,被称为“动口不动手”的恐龙。在恐龙复原骨架群右侧,有只小恐龙躺在石板上,它名为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最早会飞的恐龙。

“这些恐龙复原骨架,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小观众前来观看,也让他们对于曾经在株洲生活过的恐龙,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株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张敬尧说。

来到“动植物资源”展厅,该展厅好似一座“动植物园”, 上百种本土动植物标本,组成了一棵巨大的“生命之树”,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华南虎占据“C”位,周边有云豹、金猫、黄腹角雉、鸳鸯、蟒等珍禽异兽。站在“树”下,观众能听到它们的“叫喊”,还能通过多媒体屏与它们互动,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

走进“南楚要塞——扩疆东南的楚国军事重镇”主题陈列,好似整个晓塘古城搬进了新馆,陈列展出了古城出土的青铜剑、戈、矛、箭镞等文物,还能看到楚国贵族大墓复原场景。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新馆以楚国将士形象作为背景,制作了楚越战争模拟视频,用3D结构投影形式,辅以屈原《九歌•国殇》的朗诵,生动重现了悲壮的战争场面,观众能感受到当年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他们的爱国精神。

“传统商贸”主题陈列则是株洲博物馆的必打卡地。在新馆四楼建了一条株洲老街,老街集合了株洲地区旧时一些有名的店铺,如唐春和木号、协丰长绸布店、慎和当等。看店铺、听吆喝,观众能身临感受湘东商业的繁华,感叹株洲非遗手工技艺的神奇。

……

如何让“高冷而深沉”的博物馆,变成 “打卡胜地”?出色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展陈无疑是博物馆吸引人的核心。

“用文物讲好故事,是做好展陈的关键。”张敬尧说,株洲博物馆新馆打破传统的展陈方式,以“信息化组团”方式,通过展墙、展柜、信息带集成化的设计,艺术化的表达,将同一类多件文物组合陈列,借助高科技手段,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式,拓展陈列内涵,多维度解读历史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不仅要使观众看得懂文物,还要让他们喜欢上文物。

新方向

致力于打造一座亲民博物馆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座亲民的博物馆。”肖劲如是说。

博物馆的亲民体现在智慧化上。打开手机,登录“株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网站,点进“网上展厅”,市民足不出户,便能通过自动漫游方式,跟随虚拟摄像机的镜头,对场馆和展览文物进行720°观赏。

“网上展厅”只是株洲博物馆智慧化的一部分。观众用手机“扫一扫”展览文物,AR特效便能“复活”该文物,讲述它的故事,虚实之间尽显文物的魅力。

株洲博物馆信息部主任张孝蕾说,近年来,株洲博物馆积极打造集智慧化保护、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运营于一体的智慧博物馆体系:文物保护系统和各类智能化装备,实时保护观众、文物和展陈安全;VR虚拟展厅、文物三维动态图、AR特效,打破了观展的时空局限……

博物馆的亲民体现在服务上。“为观众分众定制个性化服务,是本馆的又一亮点。”株洲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熊鑫说。为此,株洲博物馆推出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有个性的文博课堂、专家讲座等,举办“青年微讲堂”,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文化阵地,开展红色研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巡展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等。

博物馆的亲民也体现在文创开发上。新馆开放以后,开发设计了六大文创产品,与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建设文创基地,孵化文创IP,并积极举办文创大赛、文创作品展、非遗博览会等,拉近博物馆与市民的距离。

链 接

株洲博物馆近年来所获部分国家级、省级荣誉:

2004年5月,主持的重庆云阳大地坪遗址发掘项目被评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2002年度十项重要考古发现”奖。

2004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文物保护先进集体”奖。

2007年6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奖。

2015年6月,主持发掘的茶陵晓塘古城及周边墓葬被湖南省文物局评为“湖南十年(2006-2015年)重要考古新发现”奖。

2020年8月,《神农遗韵——株洲历史文物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

2020年10月,《神农遗韵——株洲历史文物展》荣获“十三五”湖南省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0年10月,《湘东民俗文物征集》入选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百佳案例推介项目。

2020年12月,株洲市博物馆、美术馆搬迁项目公共区域装饰装修工程荣获2019至2020年度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2021年5月,《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株洲博物馆斩获中国博物馆行业最高奖

194172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