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千载文韵润乡村—— 湘西州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 2023-11-03 10:07  

夜幕降临,一轮圆月缓缓升起,融融月光洒下,桃树落英缤纷,在这花好月圆之时,石头和阿娅身着苗族婚服,在宾客们的祝福里,上演了一场苗族婚嫁的浪漫与甜蜜……


以湘西独特的红色故事和丰厚的民俗文化为蓝本的《德夯幻境》,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湘西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领略灿烂多情的文化史诗。

今年国庆假期,以亿万年玄武岩山崖为天幕,以传统苗寨楼体为舞台的国内首部“喜+宴+剧”的沉浸式文旅新样式《德夯幻境》,在吉首市德夯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启宴。在湘西独特的红色故事和丰厚的民俗文化中,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湘西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领略灿烂多情的文化史诗。

神秘湘西,一片藏纳无数美景风华的绿水青山,一片汇集了千载文韵的古老大地,一片镌刻时代精神印记的希望原野。近年来,湘西州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老树”绽“新芽”

8月18日,苗族赶秋节系列活动在花垣县十八洞村举行。十里八乡的苗家儿女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担,穿上苗族盛装涌向秋场,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盛大场面。

苗族赶秋,于2006年获批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湘西民族节日“赶秋节”上,游客和苗家阿妹们一起体验八人秋千

在这个融于民族血脉的节日里,苗家人在“迎秋”“祭秋”“闹秋”中共享丰收的喜悦。苗族鼓舞、巴代祭祀、司刀绺巾舞、苗歌、接龙舞、上刀梯等多项苗族传统文化节目轮番上演,尽情表达苗家儿女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生活的追求。

湘西拥有10大类3200余条非遗资源线索目录,1项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苗族赶秋),28项国家级、85项省级、272项州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占湖南省三分之一。

如何让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技艺释放更多的价值和能量?这是湘西州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永恒“课题”。

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在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生产性转化中,聚集资源、聚拢人气、聚合力量,推动非遗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5月4日,龙山县首届旅发大会暨舍巴日民族大联欢活动在惹巴拉村举行,湘鄂渝黔边区20余县市少数民族群众共庆盛会,再现“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世美景。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惹巴拉,游客可探访古油房、铁匠铺、篾匠铺、土家织锦坊,体验火光捶打与指尖穿梭间的土家智慧;可观看毛古斯舞、咚咚喹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感受带有时光印记的民族精神。

湘西州将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挖掘整理村落、景区内非遗资源,施行整体性保护,丰富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景点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

为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空间展示利用,去年以来,湘西州开展苗族赶秋、土家族舍巴日、苗族四月八、清明歌会、土家族山歌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品牌节庆活动16次。


落针成画兴产业,绣娘兴村正当时

“通过对传统苗绣技艺和服装款式改良创新,制作出款式新颖的苗服。附近很多村民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秋日温暖,在花垣县双龙镇苗服加工生产车间里,州级非遗苗绣传承人石美梅正给绣娘们进行绣艺指导。针线流转间,“锦绣”生活画卷徐徐铺展。

为让非遗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使“土技艺”生出“新产业”,实实在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湘西州推行“合作社(公司)+作坊”发展模式,推动“家庭式小作坊”成为“家门口小工厂”,实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截至目前,全州设有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个,“让妈妈回家”基地6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企业2个,非遗扶贫就业车间10个,年均固定就业3万余人,临时就业10万人次。

千年文韵东风起

三面环水,一面傍山,永顺县城以东20多公里的灵溪河畔有个老司城村,老司城遗址就坐落于此。村口,古朴的道路好似时光之门,将游客引向土司王朝历史的深处。

以“彭氏土司安营扎寨”为主题,土司大营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游玩、农文旅融合于一体。去年7月,永顺县首届“双世”文化旅游节之土家族美食节在这里举行,来参加活动的自驾游车队绵延近20公里。

土司王朝这个辉煌了十个多世纪的神秘王朝,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熟知。2015年,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花落于此,老司城的辉煌与沧桑在震惊世界的同时,司城村也因老司城而闻名遐迩,旅游发展起来了,民俗表演、餐饮等行业让16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鲜为人知到焕然蜕变,司城村以老司城遗址为核心,结合古民居易地搬迁模式对周边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融入土司大营民宿、娱乐场等参与性体验活动,带动周边村镇全面发展,形成“一村一景、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盛夏时节,走进老司城,追逐一段历史的余辉,目睹一座遗址的新生。

湘西州,特色村寨星罗棋布,文物文化灿若群星。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3.7万枚里耶秦简,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耶、浦市、芙蓉镇、边城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记录着华夏悠久文明;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8个中国传统村落,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浸润着传统优秀民族文化。

如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驱动力”?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兴起来、旅游火起来、乡村旺起来,是湘西州交出的答卷。

近年来,湘西州建成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打造了高山峡谷、烽火苗疆等六大村寨集群,带动300个村寨发展。2022年,全州古城古镇古村景区接待游客14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亿元。

凤凰县竹山村立足当地山水民俗,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走出了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凤凰古城充分发挥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在周边乡村合理布局一批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带动20多个村发展旅游,涌现出廖家桥、竹山、老家寨、长潭岗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周边村镇4万余人端牢旅游“饭碗”,实现家门口就业。

里耶古城挖掘乡间尘封遗存,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沉寂风景,将八面山7个自然村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基地,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田园生活体验。

流量变产量、资源变财源、山区变景区……美丽乡村串联千年文脉,一批乡村实现“空心村”到“网红村”的深度蝶变。

文明风起阡陌间

秋日,温暖的阳光遍洒大地,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热闹非凡。

村里老少悠闲踏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的“太空漫步器”锻炼身体;“村村响”里,普通话和苗话交替广播着“接龙舞”背后的历史故事;坪朗苗鼓技艺传习所里,游人们观赏着村中苗鼓艺术队表演刚劲豪迈的苗族鼓舞……

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的坪朗村,只是湘西州夯实公共文化基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精耕公共文化产业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湘西州注重乡镇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满足群众日益生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群众交流切磋有群体、群体活动有场地、成果展示有平台、读书学习有去处。

“政府把精神食粮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太周到了。社区里的‘文化事’越来越多,闲下来时还可以看看表演。”落日余晖,泸溪县潭溪镇潭溪社区文化广场上,居民们搬起马扎、折凳围坐在一起观看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带来的演出,叫好声、鼓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文化惠民演出舞台虽小,却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020年以来,全州开展了“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1600余次,覆盖全州115个乡镇。

如今,在广大乡村,一项项民俗活动热闹起来,一座座乡村文化礼堂亮了起来,一家家农家书屋改建提升……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新风貌。

“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苗鼓,很有挑战性。”10月10日,凤凰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2023年秋季第一期苗族花鼓公益培训。培训现场,本地市民田琳慕名前来学习。

湘西州在全州范围开展“公共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志愿服务百千万惠民工程”等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田野,为群众带去广场舞、摆手舞、苗鼓舞、傩舞、踏虎凿花等文化惠民培训。

优秀的民族文化、简明的培训方式,使得老百姓技巧拔尖了,信心增强了,投身乡村振兴中的精神状态更饱满了。

畅游湘西,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徜徉;在传奇的民间技艺时光里探寻;在丰富的民族民俗节庆里体验……借山水人文底色,绘美丽幸福画卷,湘西州将更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让文化“活”起来、旅游“旺”起来,形象“提”起来、品牌“亮”起来,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千载文韵润乡村—— 湘西州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

318106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