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5.18国际博物馆日|方寸瓷韵——娄底市博物馆馆藏精品瓷器线上展

发表时间: 2025-05-19 08:25  

瓷器,这一土与火的结晶,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从朴实无华的瓷土,历经捏塑、上釉、入窑,再经烈火洗礼,最终蜕变为一件件艺术珍品。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到清代的各种釉彩瓷,从普通的民间用品,到华贵的官窑器具,以其形态各异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纹饰、瑰丽多彩的色泽,展现了时代风貌与人文色彩,不但深受国人喜好,更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珍贵载体。

娄底市博物馆收藏了千余件民间瓷器,虽然没有官窑瓷器的精美华贵,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与生活智慧。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值此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娄底市博物馆特别推出“方寸瓷韵——馆藏精品瓷器线上展”,精选20余件馆藏精品瓷器,邀请您“云”上观展,一同探寻瓷器背后的故事,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敞口,弧腹,圈足。碗内外施青黄釉,釉色清亮。碗口沿内外彩绘四块对称褐斑装饰,碗心褐绿彩绘云纹饰,画法随意洒脱,云纹生动飘逸,颇具写意之美。




敞口,弧腹,圈足。碗内外施青黄釉,釉色清亮。碗口沿内外彩绘四块对称褐斑装饰,部分褐斑有脱釉,碗心褐绿彩绘云纹饰。

此类型碗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均有发现,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瓷碗也多是此类装饰。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县石渚湖附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釉下多彩的发明,突破了当时青、白瓷的单一色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釉下彩”瓷的先河,它还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等溶入陶瓷装饰之中。长沙窑不仅是唐代盛极一时的窑口,其生产的瓷器遍及亚洲,远至非洲,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




碗敛口、斜弧壁,圈足。通体施淡蓝色釉,圈足端和外底无釉。胎呈褐红色。口沿处一周呈酱褐色,内、外壁釉面有窑变紫色。胎质细腻、釉质深厚、釉色莹润,制作规整。




敛口,深弧壁,平底,圈足。通体及圈足内施青釉,口沿处露出赭灰色胎体,胎质细腻坚致,釉色匀净质朴。

棋梓桥窑,又名湘乡窑,宋元瓷窑。窑址位于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大富、向阳两个村交界处的瓦砾山。从北宋开始,棋梓桥窑开始小规模烧制陶瓷,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到元朝又迅速衰落。从已出土的器物来看,两宋时期湘乡窑所烧制的各色瓷器,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北宋徽宗时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置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因窑址邻近古代春秋战国的钧台,故名为“钧窑”。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由于钧窑声名远播,仿钧之风遍及南、北各地,棋梓桥窑也曾烧造仿钧釉瓷器,多为碗、盏等实用器物。




敛口,斜直壁,浅圈足,平底。盏内施酱釉,温润晶莹,近里心釉中有蓝白色细密纹样,随釉流动,向外发散。外壁施釉不及底,足底露胎处呈灰黑色。




撇口,高颈,鼓腹,曲长柄,长流,窑变花釉,口部修复。器形规整,线条优美、流畅。




撇口,束颈,颈部附一耳,丰肩,鼓腹,彩绘草花图案,腹部有柄,细短流,柄有破损,通体施青白釉,施釉未到底。

此壶属于煮茶器,直柄中空便于插入木柄防止烫伤手,壶底置于炭火上烧,故不施釉。




敞口,斜直壁,浅圈足,底稍凹。碗内壁上部用褐色彩绘五朵梅花图案,布局舒雅,花瓣清晰,形象自然生动,展现了匠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趣。




敞口,斜腹,矮圈足。碗内壁施青釉,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足底露胎。盏心印花开窗描绘“寿山福海”四字装饰图案,线条流畅,技艺娴熟,有祝贺生辰,福寿绵长之意。




敛口,斜直壁,玉壁底。碗施黄釉,底部和足无釉,碗心内铭有“喫茶去”三字,造型简洁素雅,体现了宋人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宋代,湖南是重要的产茶区,达官贵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茶肆茶馆遍布城镇,茶文化逐渐成为宋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撇口,束颈,直柄,粗短流,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褐釉,釉面均匀,釉质莹润。壶外腹底和足无釉。造型简朴,小巧精致。

执壶,是古代瓷器经典器型,也是日常生活实用器。出现于唐代,也叫“注子”、“注壶”、“汤瓶”。 根据文献资料,唐代初期执壶作为盛酒和斟酒使用,随着饮茶文化的兴起,执壶的整体造型也随之改变,逐渐出现酒具、茶具混用的现象。从崇尚精致生活的宋代开始明确区分开酒执壶和茶执壶,执壶常与温碗搭配使用,可以达到时刻保温的效果。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执壶是重要的水器,需求量极大,各大窑口均有烧制。




盘口,束颈,颈部有对称双耳,溜肩鼓腹,曲柄,细长流,圈足。柄与流均修复。通体施窑变釉,足无釉。




该壶为茶具,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矮圈足微外撇。饼形圆盖,珠形钮,盖下有一圆柱形短插,肩部附捏塑双鱼形鋬及短流。通体施青釉,光素无纹,足底露胎。器物造型独特,胎质坚致细腻,釉质莹润,是衡州窑的典型器物。

衡州窑,又称衡阳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衡阳即古衡州得名,窑址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两岸,达100余座,号称百里窑场。衡州窑以青瓷为主,有双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坛、盂、碾、钵、杯、盏等,注壶为最多,可归纳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




白地青花,带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盖顶置宝珠钮。盖身饰变形莲瓣纹,口沿绘两周弦纹、口部饰蝙蝠纹,肩部饰如意纹,腹部绘青花缠枝莲纹,胫部为变形莲瓣纹。各组纹饰均有双弦纹相间,纹饰笔意流畅,主次分明。青花发色沉稳,线条优美流畅。

青花瓷,是指在素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经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故名“青花”。青花瓷兴起于唐代,在元代趋于成熟,至明清,在皇家的大力推崇与民间的广泛喜爱下,工艺愈发精湛,装饰题材更为丰富,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不仅在国内备受珍视,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直口平唇,短颈,丰肩,腹以下内敛,近足处外撇,下接浅圈足。颈部一周饰梅花纹,外壁以青花绘花鸟、蝴蝶纹装饰。喜鹊立于山石之上,回首顾盼,枝叶间绽放数朵梅花,花瓣与花蕊绘画清晰,蝴蝶、蜻蜓在花叶间飞舞,整个画面风格写实,布局疏朗有致,青花色泽青翠。

梅瓶,古代瓷器中常见的一种瓶形,器型呈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早期作为实用器,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随着社会发展,梅瓶逐渐作为陈设装饰品或明器使用,用于插花,或者作为随葬品列在上层统治者棺椁旁, 用“酒”与“久”谐音,“瓶”与“平”同音,寓意天长地久、江山太平。




    直口,溜肩,收腹,矮圈足。罐身通体施白釉,光洁如镜。外壁腹部对称饰有菱形开光,开光内饰青花婴戏纹,开光之间隔以上下呼应的折枝莲纹。“持莲童子”是婴戏题材的一种,寓意“连生贵子”。二童持莲,画面画面丰富生动,充满童趣与生机。

    开光是纹样的构成形式之一,指的是在瓷器上勾画出某一特定的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在此空间里饰以花纹,有如在瓷器上开出一扇窗户,故谓之“开光”。

    婴戏纹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纹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可追溯至唐代。入清后,随着康熙时期社会的逐步稳定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婴戏纹的使用愈发普遍。至同治和光绪年间,婴戏纹更是常见,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敞口、浅弧腹、圈足。通体施豆青釉,胎釉细腻,釉色纯正。盘内壁绘青花山水纹,青花发色层次分明,远山黛色,亭台楼阁,渔舟唱晚,携琴访友,层次丰富,视野开阔,意境深远,体现了文人寄情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情怀。




    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胎质坚致凝厚,釉质温润,富有玻璃质感的光泽,周身纹片纵横,飘逸流畅,大小纹片相间,深浅纹色交织,古拙而不失俊美。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传世瓷器稀少,现主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灰青、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堆脂,釉面润泽如酥,而且基本都开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碗、盆、碟等。制作大方,古朴典雅。




    敞口,口部呈十二瓣花口,直柱状腹,浅圈足。外壁堆塑龙鹤梅鹿等纹样。通体施乳白釉,釉质纯润柔和,足底露胎,胎质细腻。

    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鼎盛于明中晚期,清代延续。在明代,德化窑一改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的传统,而烧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白瓷。德化白瓷因釉色纯净,光泽莹润,有如凝脂、象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远销欧洲,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视为东方瓷器的典范。




    圆柱直筒造型,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外壁通景以釉下五彩绘花卉纹,芙蓉花、向日葵在枝叶的衬映下竞相开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画面线条简洁圆润,色调丰富浓淡相宜。

    醴陵窑,清雍正年间,醴陵沩山的优质瓷土矿被广东籍窑业移民发现,开厂建窑,产品以土青花为大宗。清末滞销。晚清革新派人士熊希龄于1906年创立湖南瓷业公司,研制出玛瑙红、海碧、草青、艳黑、赭色五种高温彩料,成功创烧了釉下五彩瓷器,以细腻的瓷质、精美的画工以及五彩缤纷、清雅明快的特点,蜚声中外。




    四方形造型,直口,浅圈足,四面均用浅绛彩彩绘人物纹、山水纹,主题纹饰图案为“张子房受书”,有题记“乙卯桂秋奉 霁村军门大人指正 梅舫持赠”。画面人物形象生动,色彩柔和素雅。

    浅绛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它以浓淡相间的黑色彩料在瓷器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水绿、草绿、淡蓝和紫色等冷色彩,再经650-700℃的低温二次烧成,因其绘画效果近似纸绢上的浅绛画,故称“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将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胎上来,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颇具文人画意和笔墨风雅,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以至民国初年最为盛行。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走入寻常人家,其用途也日益广泛,不仅可用来放置鸡毛掸、小画轴等物件,还常作为女子出嫁时的必备嫁妆和家居陈设瓷器。

    方寸瓷韵,转眼千年。古瓷以其独有的静谧与雅致,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慰藉。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以其不变的容颜,讲述着千年的故事,激发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瓷器继续以其独特的韵味,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瓷光流转,千年华章,永不褪色。

相关阅读

5.18国际博物馆日|方寸瓷韵——娄底市博物馆馆藏精品瓷器线上展

336765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