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智汇潇湘·鸿雁归娄】“争当家乡推荐官”系列作品展 ⑦光影中的家乡情怀

发表时间: 2025-09-09 21:0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艾青

2025年,市委组织部联合团市委和

娄底市文旅广电体育局发起

【智汇潇湘·鸿雁归娄】

“争当娄底推荐官”活动

让青年大学生用镜头解锁家乡的流量密码

活动自7月初启动

吸引了众多学子返乡实践

他们跋山涉水

将娄底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与烟火生活

浓缩成一个个动人瞬间



争当家乡推荐官

作品展示

01

一等奖作品《桥见娄底》






家乡推介官:谢小芳

拍摄小故事

在娄底的版图上,吉星大桥如一条灵动的纽带,静卧水面。它不只是供人通行的交通枢纽,更是城市发展进程中,见证变迁、承载希望的生动注脚。

白日里,阳光洒在桥身,吉星大桥化作繁忙的“传送带” ,串联起涟水两岸。一侧,自然生态肆意铺展,葱郁的草木随微风轻摆,勾勒出清新的生态画卷;另一侧,城市建筑拔节生长,高楼林立间,是娄底奋进的身姿。车流人流穿梭如织,人文与自然的气息,借由桥身交融碰撞,书写着城市刚柔并济的日常。

当暮色浸染天际,吉星大桥又切换了模样。桥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灯光次第亮起,流转间,城市烟火与静谧夜色开始对话。漫步桥上,能听见晚风的轻吟,能望见万家灯火的暖黄,独特的人文景致,在这一方天地晕染开来,慰藉着每个娄底人的心灵。

从发展维度看,吉星大桥是当之无愧的“助推器” 。它以便捷交通打破空间隔阂,像张开怀抱的“联结者”,吸引资源汇聚。为两岸产业协同铺路,让创新的火花跨岸碰撞;为人才交流架桥,让智慧的力量自由流通。在融城发展的浪潮里,在区域联动的进程中,它稳稳托举着娄底,步伐坚定地迈向更具活力、更趋融合的未来,让这座城市的梦想,沿着桥的方向,不断延伸、绽放 。

拍摄立意:在娄底的城市版图里,吉星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桥身的现代设计,与周边拔地而起的高楼相映,展现着娄底在时代浪潮中,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的蓬勃活力,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工业老城向现代化都市迈进的步伐。同时,大桥横跨的河流、沿岸的绿意,又保留着娄底的自然底色与生活温情。它一边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快节奏”,车辆穿梭、物流往来,助力经济腾飞;一边也容纳着市民生活的“慢时光”,人们在桥边散步、休憩,感受着水韵与绿意的滋养。




02

二等奖作品《手绘漫画:非遗山歌传唱,青春赋能文化传承》


家乡推介官:曾琼琼 

拍摄小故事

暮色漫染东街夜市,我们这些返家乡的游子,踏入那间飘着民俗气息的屋子,要跟着非遗传承人陈福云老师,探寻新化山歌的奥秘。 

陈福云老师身着“山歌传承”蓝马甲,发髻利落,笑意温和。她手持话筒,开口便道:“新化山歌,是咱梅山人的魂,今日教你们《娇莲爱我我爱她》,感受方言古韵里的情长。” 

起初,学唱之路满是磕绊。梅山调的高亢嘹亮,像陡峭山崖,难攀;情歌对唱的婉转细腻,似潺潺溪流,难捕。可陈老师不厌其烦,逐字教发音,方言里的独特腔调,在她口中化作灵动音符。 

当我们渐渐跟上节奏,活动室里,歌声交织。高亢时,仿佛看见梅山汉子在山野放歌,豪情冲天;婉转处,好似瞧见青年男女情歌传情,羞涩又炽热。方言古韵,不再是书本上的字符,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律动。

散场后,夜市的喧嚣渐渐淡去,可那晚的歌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陈老师纠正发音时的耐心、大家唱对调子时的欢呼,还有山歌里那股让民俗“活”起来的劲儿,于是我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它,顺着笔尖融进画面里。我不是为了画得多精致,只是那晚的感悟太深刻,总觉得不把这些用画笔记录下来,心里的感动就没处安放。    

现在这幅画存在了我的相册里,旁人看或许觉得不够专业,可对我来说,它是最特别的纪念。画里的蓝红马甲、暖黄灯光,那场难忘的传承时光,悄悄定格成了不会褪色的画面。



03

二等奖作品《 富厚双峰 》


家乡推介官:彭艳

拍摄小故事

富厚堂,并非雕梁画栋的奢华府邸,而是浸润着耕读传家精神的厚重宅院。它静静伫立于荷塘稻田之间,青砖灰瓦,庭院深深。这里没有金玉满堂的炫耀,却有“八本家训”镌刻于墙,有万卷藏书沉淀于楼,每一方砖石、每一片匾额,仿佛都无声诉说着主人“拙诚”的处世哲学与经世致用的毕生追求。 

在晚清风云激荡的画卷上,曾国藩以“第一重臣”之姿,从湖南荷叶塘的乡间小径起步,以书生之躯统领湘军、兴办洋务、整饬吏治,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砥柱。 

当现代人困于浮躁时,不妨来此静观:为何一介书生能在此练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力?答案就藏在荷叶塘的晨雾与书卷之间。



04

三等奖作品《娄底天籁藏画境,古寺千年映心音》



家乡推介官:朱思淇 肖熠彤

拍摄小故事

在娄底葱郁的群山环抱里,藏着一处让心瞬间安静下来的地方——天籁寺。它没有喧嚣的名气,却有着最本真的古刹韵味。每次踏进这里,青石板路、斑驳的院墙、袅袅的香火气,都像在无声地讲述着岁月。

低眉处,千年一瞬(图1,取景地:观音殿)

抬眼,那束慈悲的目光从未偏移。它丈量过多少晨昏?又沉淀了几世悲欢?香火明灭间,时间在此坍缩。

水镜中,莲启天光 (图2,取景地:大雄宝殿)

寺门外的莲池,是大地举起的一面镜。青莲不是花,是浮出水面的静默梵音。露珠滚落,敲开一圈涟漪,也敲开尘封的澄澈。

烟火里,愿力有声 (图3,取景地:财神殿)

财神殿的香火,是具象的祈盼。铜钱轻响,非关俗物,是心弦被拨动的清音;青烟升腾,勾勒着人间“稳稳当当”的渴望形状。空气里弥漫的,非仅檀味,是无数份对“好日子”滚烫的集体低语。

枝丫间,红绸寄风 (图4,取景地:祈福古树)

古树的枝丫,是时间的骨骼,亦是心愿的河床。万千红绸,是具象化的风,是旅人暂存于此的、跳动的心事。风过时,绸带翻涌如潮——那沙沙声,是天地在轻声诵读,人间未寄出的信。

娄底天籁寺,不止于寺。 它是时光的切片,封存着低眉的慈悲、水镜的澄明、愿力的形状与风中的私语。

 走入这四帧流动的“此刻”,让菩萨的目光成为你的定帧,让莲池映照你的本真,让财神的香火点燃你的期许,让古树托起你的心愿。

 娄底山水间,天籁已备——只待你,成为画中那一笔灵动的共鸣。



05

三等奖作品《与家乡的记忆》


家乡推介官:肖海岩

拍摄小故事

在娄底的时光里,每一处风景都似灵动的诗行。

抬眼,是澄澈如洗的蓝天白云,那洁白的云朵仿若棉花糖,在湛蓝的画布上肆意舒展,微风轻拂,它们便悠悠飘动,似在诉说着娄底的悠然时光。悠悠涟水,如一条温婉的丝带,缱绻地环绕着城市。河畔,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景色,随着水波荡漾,晕染出层层诗意。沿河蜿蜒的十里钢城,是娄底蓬勃发展的印记。高耸的烟囱、繁忙的厂房,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奋进与力量,钢铁的光泽里,蕴含着娄底人拼搏的汗水与梦想。

最令学子难忘的,是藏在童年记忆里后山的长坡,斑驳的墙面、婆娑的树影,每一步都踏在回忆的琴弦上,弹奏出岁月的歌谣。后街的水泥路已铺上了沥青,青山塔在暮色中静静伫立,似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见证着娄底的古韵与新生交织。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娄底,生我养我的土地,婀娜多姿的新星。



06

三等奖作品《推开一扇通往晚清精神的大门》



家乡推介官:曹雨欣

拍摄小故事

创作历程

在构思之初,我便问自己:该如何让屏幕前的网友,透过一帧一帧的照片,感受到这座“乡间侯府”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它绝非一座普通的清代官僚宅邸,其核心价值在于那盈溢其间、传承百年的文化气韵与治家哲学。因此,我的创作没有停留在记录飞檐翘角、青砖黛瓦的建筑之美,而是试图用镜头作笔,去描绘一幅人文画卷。 

我聚焦于“楹联匾额”上的箴言,那是曾氏“修身、齐家”思想的直接凝练;我留意书房院落的一草一木,试图还原一个家族“耕读传家”的勤勉日常;我走过那条通往藏书楼的回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里珍藏的不仅是万卷书册,更是一个民族关于“读书明理”的坚定信仰。我的使命,就是让这座静止的建筑“开口说话”,让观众感知到,这里是一本立体的家风教科书,一个湖湘文化精神最为坚实的在地坐标。 

作为一名娄底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深情。富厚堂的每一块砖石,都与我家乡的血脉紧密相连。通过这次创作,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化自信”的含义——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讲述。我由衷希望,我的作品能成为一个窗口、一座桥梁,激发广大网友的探寻之趣,吸引他们亲自来到双峰,漫步在这座侯府之中,亲身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宁静与深邃,体会娄底文旅独一无二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

图片描述

富厚堂,并非雕梁画栋的奢华府邸,而是浸润着耕读传家精神的厚重宅院。它静静伫立于荷塘稻田之间,青砖灰瓦,庭院深深。这里没有金玉满堂的炫耀,却有“八本家训”镌刻于墙,有万卷藏书沉淀于楼,每一方砖石、每一片匾额,仿佛都无声诉说着主人“拙诚”的处世哲学与经世致用的毕生追求。 

在晚清风云激荡的画卷上,曾国藩以“第一重臣”之姿,从湖南荷叶塘的乡间小径起步,以书生之躯统领湘军、兴办洋务、整饬吏治,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砥柱。 

当现代人困于浮躁时,不妨来此静观:为何一介书生能在此练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力?答案就藏在荷叶塘的晨雾与书卷之间。

相关阅读

【智汇潇湘·鸿雁归娄】“争当家乡推荐官”系列作品展 ⑦光影中的家乡情怀

338005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