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非遗教育进校园 传统文化代代传

发表时间: 2018-06-22 14:52  

近年来,湖南通过编纂非遗教材、读本,开设特色非遗课程,开展非遗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先后有42个国家级项目、51个省级项目、47个市(州)级项目、64个县(区)级项目走进全省近400所学校,参与非遗传承活动的师生近35万人。



日前,怀化市举办了非遗进校园“与传承人手拉手”展演活动,怀化市实验学校“小小芦笙团”“阳戏小演员班”“小侗歌班”的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非遗节目。


引导中小学生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我们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和容易操作的教学用具,采取揭秘式的讲解,让孩子更主动地去探究非遗文化的魅力。”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副校长崔必文介绍,该校自2015年10月起开展非遗项目教学以来,已相继建立苗鼓、棕编、陶艺、湘绣等12个非遗项目社团,形成了综合课、专业课、兴趣课的立体教学架构,并于每年的儿童节、元旦等节日期间开展教学成果展示。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湖南省文化厅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推出了一批非遗进校园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九天星(湖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戏曲动漫进校园”项目每年都会在湖南开展100场戏曲动漫大课堂活动。该项目负责人周健说,“为了能让戏曲文化在校园扎下根,我们每年会对全省的300名幼儿园、小学校长和音乐教师进行传统戏曲素养的集中培训。”


九天星戏曲动漫大课堂活动现场


据统计,全省共有15个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12个市(州)级项目编写了非遗教材与课外通俗读本,方便非遗校园教学。


探索高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构建了“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创新范式,成体系地传承发展湘绣、陶艺、竹艺等非遗技艺。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在第二届长沙步行街市民文化节上,展示展销了3000余件湘绣、湘瓷、侗锦等创意非遗作品


“非遗进入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非遗保护及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李巧云介绍,系里开设的服装设计制作、广告设计制作和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3个专业全都围绕非遗项目搭台唱戏设计课程。


据统计,目前,湖南共有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7个市(州)级非遗项目走进高等院校,开设专业课程,现有1.2万高校师生参与学习,已成功培养非遗专业人才近2000人。


发挥非遗传承人校园传艺的积极作用


吴升平和吴渊祖孙俩都是湘潭纸影的传承人,自2013年起,他们奔波于湘潭市的各个校园,每年组织开展40多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从舞台的搭建,到表演中的‘吹胡子瞪眼’‘撩翎’‘回马枪’等动作,我们会在课堂上将每一个细节展示给大家。”吴渊说,在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原先零星散乱的纸影演出活动逐步走向规范,进校园演出也形成了常态。


吴升平和吴渊祖孙俩正在课堂上表演湘潭纸影戏


为了便于孩子们学习剪纸,益阳市梅山剪纸传承人向亮晶将剪纸技艺、剪纸文化、剪纸创新写进书中,相继出版了《梅山剪纸》《立体剪纸》《剪纸入门》《儿童立体剪纸》等多部通俗易懂的剪纸专著。她也常深入课堂为学生讲授剪纸技艺。


“梅山剪纸”传承人向亮晶深入课堂教学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贝贝乐幼儿园园长彭运敏是酉戏的市级传承人,他经常教孩子们一些酉戏里的故事和唱词。“酉戏易懂易学,里面一些爱惜粮食、孝敬父母的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正合适。”

相关阅读

非遗教育进校园 传统文化代代传

103328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