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新时代湖南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盼调查报告发布

发表时间: 2018-07-09 13:09  

党的十九大报告前所未有地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对14个市州开展了大型问卷调查,涉及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新期盼四大方面内容,共回收有效问卷34963份。其中,“您对文化生活有何期盼”的开放型问题收到留言24786条。在此基础上,调研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 公众文化生活的现状

34963份问卷中,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各市州都参与了本次调查,有8个市州参与调查人次超过1000;从年龄结构来看,被调查人年龄主要分布于成年后至退休前(18-59岁)之间;从学历层次来看,被调查人群主要为本科及大中专学历,两者之和占比达86.67%;从居住地域来看,调查人群主要居住于城镇,但也有3197人居住于农村;从职业情况来看,参与调查最多的为事业单位人员,但即便占比最少的私企外企人员,也有257人参与调查;从收入情况来看,调查人群中绝大部分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占比达93.6%。


1.文化活动以看电视、读书看报等为主

从各职业主要开展文化活动情况来看,从事较多的为“看电视(均>50%)”“读书看报(均>39%)”“上网(均>29%)”。除公务员开展最多的文化活动为“读书看报”外,其他职业均为“看电视”。各职业对不同文化活动也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例如,最喜欢“喝茶、喝酒、聊天”的是个体经营业主(31.71%),比重最低的是农民(17.6%);最喜欢“打牌”的是个体经营业主(14.32%),比重最低的是公务员(6.54%);最喜欢“逛街”的是私企外企职员(32.68%),比重最低的是农民(11.85%);最喜欢“呆着,什么也不干”的是进城务工人员(9.01%),比重最低的是公务员(4.81%)。


从各受教育程度主要开展文化活动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不同,人们对文化活动开展也有不同偏好。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喜欢“读书看报”“健身”“上网”“玩电子游戏”,例如,学历为博士的人群“读书看报”占比69.77%,而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读书看报”占比仅37.25%。此外,受教育程度越低,各项文化活动参与程度都相对较低。


从各年龄段主要开展文化活动情况来看,年龄对人们文化活动偏好有明显的影响。相对而言,年龄越大,越喜欢“读书看报”“看电视”这类传统的文化活动,例如,60岁以上的人群“读书看报”占比59.63%,而18岁以下的“读书看报”占比为43.1%。年龄越小,越喜欢“上网”“玩电子游戏”“旅游”“健身”等新潮、需要较多体力的文化活动,18岁以下人群“上网”“玩电子游戏”比重较低则可能由于处于读书阶段,这类活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2.“免费电影放映”是最主要的公益文化活动

从不同居住地点人群对公益文化活动的了解来看,近9成至少举办过“免费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文娱活动中的一种以上。其中,“免费电影放映”是最主要的公益文化活动,在50.33%到39.60%区间内。


 

公益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3.每月文化支出大部分在100-500元之间

从各职业每月文化支出来看,私企外企职员相对文化支出最高,仅20.23%的人每月支出在100元以下,农民文化支出最低,高达52.96%的人每月支出在100元以下。此外,每月支出在2000元以上占比最高的人群为个体经营业主,但占比仅有3.58%。


从各年龄段每月文化支出情况来看,年龄与文化支出呈“倒U形”关系。即18-59岁人群支出较高,18岁以下、60岁以上人群支出较少。支出最高的人群是30-39岁,这可能是由于该年龄段人群收入与精力都处于相对高位所造成。


4.每天文化活动时间约7成在30分钟以上

从各职业每天用于文化活动时间情况来看,最为闲适的是公务员,仅12.83%的人每天少于30分钟,最忙碌的是进城务工人员,30.99%的人每天少于30分钟。


从各收入段每天用于文化活动时间情况来看,收入与花费时间呈“倒U形”关系。收入在11-20万的最为注重文化活动,仅9.68%的人时间在30分钟以内。但是,随着收入的提高,每天用于文化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人群比例也在提升,说明随着收入提升,特别喜爱文化活动的人群比例也在提高。


从各年龄段每天用于文化活动时间情况来看,整体而言,年龄越大,用于文化活动时间越长。18岁以下每天用于文化活动时间少于30分钟的比例高达29.31%,到50-59岁比例下降到8.27%。


5.近八成以上公众对当前文化生活感到满意

从各职业对文化生活的态度来看,对文化生活感到最为满意的群体是事业单位人员,“满意”与“较满意”占比之和达89.64%。相对最不满意的群体是私企外企职员,占比之和为77.05%,但这一数据也接近8成,表明各职业群体大部分人对文化生活感到满意。


从各收入段对文化生活的态度来看,对文化生活感到最为满意的收入段是21-40万/年的人群,“满意”与“较满意”占比之和达90.29%。相对最不满意的群体是80万/年的人群,占比之和为78.85%,这说明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但并非越有钱就对文化生活越满意。


从各年龄段对文化生活的态度来看,整体而言,年龄越大,对当前的文化生活越满意。对文化生活最为满意的是50-59岁人群,“满意”与“较满意”占比之和达94.68%,相对最不满意的群体是18岁以下人群,占比之和为82.76%。


二、当前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走访各级文化部门,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水平不高

一是人均文化投入不够。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3个指标都排在全国后20名。各地投入不均衡,有的图书馆、文化馆基本靠中央转移支付运转,个别地方文化投入出现负增长。二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场馆设施离国家标准差距较大。2017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表明,我省有8个等外馆,27个县级馆建筑面积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还有张家界市、永州市、娄底市及5个县暂未建好本级公共图书馆。一些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2.公众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了解程度较低

无论是从各市州还是不同居住地点的人群来看,对各类文化活动场所的了解程度都不高,大部分在50%以下,其中,美术馆、规划馆、音乐厅这类文化设施在县城、乡镇、农村的了解程度大都低至个位数,可能在这些地区没有建设。但县城大都设有博物馆,而博物馆在县城的了解程度仅为11.61%,说明存在宣传方面的问题。而从不同居住地点人群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到访情况来看,有2到3成人没有去过任何文化设施,说明设施利用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3.部分娱乐文化有害社会风气

不少公众认为“娱乐明星八卦丑闻,成为了文化的领头羊”“一些电视台娱乐至上,过高过度追捧明星,忽视了在科技和教育上做出贡献的人”;留言反映“目前国内明星待遇过高,远高于其日韩同行,造成社会不公平加剧”,甚至影响下一代培养,“全民追星造星不良风气盛行,且功利性、目的性、逐利性太强,对孩子们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4.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贫乏

留言反映“偏远农村真是文化生活落后,空巢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妇女基本没有文化生活质量可言”“村里的人除了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就无所事事了”“部分村里的文化室大都是过时的盗版书,很多村民也不知道有文化室的存在,文化室沦为了应付上级的摆设,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农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


5.改革创新手段较为欠缺

一些传统的文化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与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艺术创新还不够,艺术创作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尚未彻底改观。文化展览展示方式比较传统,互联网手段、VR等新技术在文化事业上运用较少;文化宣传推广仍然多沿用老的模式,较少使用微信、微博等推广,“互联网+文化”还不丰富。


三、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盼

通过分类分析公众就开放型问题“您对文化生活有何期盼”所做的回答,可以看到:


1.超2.4万人认为应多设立或改善公共文化设施

一是改善已有文化设施,留言反映县级以下文化设施缺乏,如“图书馆图书陈旧,文化馆地方老、旧、小”“小城镇没有展览馆、博物馆、音乐馆,图书馆地处偏远且没有宣传”,希望“改造老旧的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新建高标准的城建规划馆”“建设高标准的文体活动中心”,对于已有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还可以“增加适合小朋友的儿童图书馆”“增加小型公共图书馆,可配置于孩子比较喜欢玩的游乐场附近”。二是改善文体设施管理制度,留言反映“图书馆关门时间太早,想下班后过去结果已经关门”,一些地区“体育馆开放的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班时间”,希望“推迟关门时间,在晚上和节假日开放”,甚至“建立24小时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和自习室”。


2.超2.3万人希望丰富除广场舞外的公共文化生活

目前各级特别是县以下公共文化活动以广场舞为主,难以满足群众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留言反映“广场舞占据文化场地和资源过多”,而“青少年喜欢的模式与场所较少”“针对25-40周岁的可适用的健身器材、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推广不普遍,场地也较为稀少,参与广场舞觉得年轻了点”,建议“提供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顾及每一个年龄层次的感受,广场舞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更有针对性的针对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还有小家庭、大家庭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


3.超1.6万人建议加大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宣传

留言反映“很多基层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社区街道或者市里举办的文化活动”“不太清楚周边有什么文化设施以及其开放时间”,希望采取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如“文化部门能够开发一款APP,让民众免费下载,然后将资源、信息通过该软件共享”“手机短信提醒告知本月的活动”“组织的活动在微信群里推送”“结合网络信息宣传,开展网上图书馆、音乐厅”。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家里有老人的,要进户宣传”。


4.超1.5万人要求多组织送文化进社区、农村活动

留言反映“基层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文娱活动少”,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惠民活动”“多组织有影响力的人下基层开展活动”,在时间上,可以“多举办巡回展”“每个季度要有专门的送戏到村”,在形式上,可以“送戏,送电影,送书法,送科技”“开展免费艺术展览和讲座,多请各方面名家前来讲座”“组织农村老人参观省内博物馆等”“重新开设公益性的‘夜校’或‘周末课堂’,学习插花、制作手工艺品或其它文艺活动”,在组织上,“小时候还看到省花鼓剧团、省京剧团下乡演出,期盼高水平的省级文化团体多组织下乡慰问演出”。


5.约1.5万人表示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

留言反映“基层文化人才较少,大多是干部兼任,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人员,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只作为兼职,工作事务繁杂,无暇重视文化工作”“开展文体活动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员,对繁荣基层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建议“重视对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加强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避免高素质人才全跑到大城市去,而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却是文化沙漠的现象发生”“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基础建设,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员工福利待遇,让乡村图书室发挥应有作用”。


6.超1.3万人期盼多出影视文艺精品

留言反映目前影视作品“抗日剧、谍战剧虚构成份太多”“满频道都是无厘头的打打闹闹”,希望“有高质量的电影电视及书籍”,建议“基于基本史实来讴歌领袖、英雄”“多制作一些正能量的综艺节目与电影电视剧”,既“要有接地气的作品,如《战狼》”“多出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电影电视作品,如《摔跤吧,爸爸》”,又“希望有更多的高雅艺术作品展示,电视、网络可以收看到更多的高雅音乐、舞蹈等节目”“适当降低高雅艺术的价格,能经常观看交响乐、音乐剧、话剧等”,对于传统及湖湘特色文化,“开展苗族侗族银饰展、本土文化遗产展、书画展,汉服展等,传承传统文化,突出当地特色文化”。


四、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盼的对策建议


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和省级实施标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填补市州级“两馆一中心”空白点;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外馆全部达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8年实现民族县全覆盖;按照“七个一”标准提质改造一批村和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基层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重要阵地。二是出台配备相关文化设施的硬性政策,建议楼盘配建小型阅览室/图书馆,作为楼盘获准出售的前提条件,政府予以适当补贴,可便于群众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开放设施共享盘活存量,大型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现有活动场所与设施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应该登记造册,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有关管理费、维修费由财政补贴,缓解群众活动需要和设施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2.大力加强文艺精品供给,不断提高服务公众能力

一是多出打动人心的影视作品,政治教育建议以生动形象来代替空洞说教,如习总书记的系列微视频;传统文化可以多元化展示,如《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爱国教育要更接地气,如《红海行动》等。二是大力推广公益活动,重新开设公益性的“夜校”或“周末课堂”,加强与相关社会文化组织的合作,组织一批擅长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烹饪、国学的专业人士开展公益讲座。借鉴上海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成立专门场所,用于定期组织讲座教授剪纸、插花、京剧、放电影、展览、读书等活动,丰富大众业余生活。三是积极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充分利用文艺下乡弥补基层难以欣赏优质演出的缺陷,包括但不限于文化活动,组织演艺、国学、农艺、健康、交通知识等充分满足人民需求,例如,鼓励湖南省花鼓剧团、京剧团等省级文化团体慰问演出,医疗机构开设一些健康讲座,交通部门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等。


3.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宣传与监管实效

一是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式,建议开发一款APP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此外,通过专用APP、微信等“互联网+文化”的手段,为相同、相似文化层次、社会识见或关注问题相似的群体提供学习交流的渠道。二是完善文化管理制度,较多意见反映广场舞音乐存在扰民问题,建议出台制度合理规划广场舞区域和加强执法限定广场舞时限。部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开放时间与上下班时间较为一致,导致下班后无法开展活动,建议延长晚上和节假日开放时间,甚至可以设置为24小时开放。三是加强文化监管,建议强化对抗日“神”剧等扭曲、歪曲历史作品的监管,引导创作者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对于过度追捧明星及给予他们过高待遇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引导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要严格审核是否存在近期舆论反映的通过“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的不法行径。


4.加强基层文化工作,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力度。以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类资金项目向这类地区倾斜,新建一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一批流动文化车、流动舞台车,购置一批村文化活动室设备,县市级以上政府,每年要按行政村(小组区)安排财政资金建设预算,建设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篮球场等场地。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组织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人群去省会城市、附近大中型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参观学习,这不仅使得这些人群充分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单靠财政拨款,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建设,建议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多种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格局,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目的。四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文化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重点解决其待遇问题,在基层建立一支熟悉业务、专兼结合的群众文化和图书馆业务骨干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人士积极参与到公益文化建设中来,建设一支服务社会公众、弘扬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志愿者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性。


5.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建议根据不同年龄、细分群体等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主动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适配度。例如,对于儿童、少年,组织进行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科教类活动;对于年轻人,推广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活动,并根据人口比例保证相应场地的配备;对于老年人,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健身活动,恢复在一些地方被占用的门球场。针对不同细分群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自治组织或团队,不仅有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有读书讨论会沙龙,还有美术、插花、茶艺等等兴趣小组,把大部分人发动并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通过健全群众评价与需求反馈机制,以及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调研组组长:卞  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副  组  长:唐宇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调研组成员:袁建四  屈莉萍  陈 琨

相关阅读

新时代湖南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盼调查报告发布

103327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