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聚焦两会】代表委员为文化旅游发展出点子

发表时间: 2019-03-07 17:13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湖南的文化和旅游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共谋文化旅游发展大局。“文旅湖南”特为您梳理归纳,让我们来看看代表委员们都说了啥?


鄢福初:铸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的文化生活,生活在一个人群的社会中,而不是孤独的社会里。”全国人大代表鄢福初认为,在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是“魂”,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鄢福初表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挖掘各种传统民俗民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要把家风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积极推动村规民约落到实处。


他建议,要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村级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设,管好用好、共建共享各类文化设施。帮助农村兴办读书社、书画社、民间文艺团体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的文化生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品牌活动。


杨懿文: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这两年,湖南农村人居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国人大代表杨懿文认为,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绝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也不能搞低水平同质开发。他提出,要注重利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全面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


针对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杨懿文建议,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进一步明晰鼓励城市资本、产业资本下乡投资乡村旅游的具体政策。进一步放宽市民下乡落户、居住等方面的限制性条件,鼓励公职人员、企业人员退休后返乡入乡,创业转型。


朱登云: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朱登云指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然而,大多数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工作指引,无法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朱登云建议,要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加强保护,加大中央补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将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等领域。以市场化手段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严禁变相出让传统古村落遗产资源。尽快完善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发展模式、基础设施保障、传统产业发展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明确要求,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李云才: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留住民族“乡愁”



“当前,农耕文化正逐步消失,这种消失就体现在传统村落、传统技艺的加速消亡上。”在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看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延续,留住民族“乡愁”。


李云才建议,保护优秀农耕文化,要在乡村振兴中统筹谋划文化振兴,弘扬乡村文化特色。在此过程中,要以民居、民俗、民化为载体,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传承风土人情、传统技艺等文化生态。要尽力保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优良传统,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同时,传统工艺要与研学“联姻”,为非遗带来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关阅读

【聚焦两会】代表委员为文化旅游发展出点子

103321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