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2006,区域联合高歌猛进

发表时间: 2006-12-07 00:00  

《中国旅游报》:2006年,中国旅游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大力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优势,加大东、中、西部互动,形成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区域联合携手发展,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旅游产业效益进一步提升,为“十一五”旅游规划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区域联合,“长三角”绽放异彩

1992年,江苏、浙江、上海率先提出无障碍旅游区域合作。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磨合,如今,“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样板和典型。

2003年,16城市联合发表《杭州宣言》,明确“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项目和行动计划;2004年,“取消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跨省市旅游区;2005年,随着泛“长三角”形成,我国“长三角”已成为名闻世界的“旅游强区”。

今年11月9日,上海、南京、杭州、黄山、景德镇、金华等25个成员城市发布《“长三角”旅游城市“十一五”合作与发展金华纲要》。这次会议是在“长三角”整体区域规划即将出台,并被沪浙苏三地纳入“十一五”规划的背景下召开的。未来5年,“长三角”将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从1992年,沪浙苏三地提出区域合作无障碍旅游,到2003年区域旅游合作发表《杭州宣言》,再到2006年的《金华纲要》,“长三角”区域合作表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成员城市从旅游品质到接待水平大幅提升。

区域联合,“长三角”为西部领航

“长三角”旅游发展成就不仅仅只体现在合作成员城市,随着“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旅游区域合作规模不断得到扩充和延伸,并开始与西部形成对接,显现成效。

2005年6月“长三角”7个城市与新疆15个地州市签署了《东西部旅游合作与发展———伊犁宣言》,两地通过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共同发展。2006年,与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苏市,在“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下,不断完善自身城市旅游功能,引导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来阿克苏市进行旅游开发、建设,该市出台并实施了多项优惠政策。据统计,今年1至8月,新疆阿克苏市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达1.2亿元。10月27日至30日,全新疆又在上海农业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上海市农产品年消费额高达90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特色农产品丰富的新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展会设立的200个展位,很快被参展商订购一空。展会期间,新疆丰富的农特产品成为了吸引上海市民的新颖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通过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形成对接,东西部携手发展,新疆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区域联合,“泛珠”合作奏凯歌

11月24日,2006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隆重开幕。2006年成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高歌猛进、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

今年6月6日,泛珠三角第三届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国家旅游局有关领导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11位行政首长一起,围绕“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内东中西互动合作,加强基础设施、旅游合作与发展”三大会议主题共谋合作大计,其中区域旅游与发展成为论坛的热点。

2006年9月21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开拓、合作共赢的原则,两广共同签署了《广东广西无障碍旅游协议》。他们“以游客为本”推出旅游便利化服务措施。

包括建立和完善两省区旅游市场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机制,建立区域内游客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热线电话,建立黄金周期间预测预报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推动两省区无障碍自驾旅游的发展,共同策划和推广无障碍自驾车精品旅游线路,在自驾游客途经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立旅游服务接待和咨询点,给来往自驾游客发放双方主要景区旅游线路交通图册,并提供旅游咨询、医疗救治等各种免费服务。

在泛珠区域旅游合作大潮的带动下,泛珠区域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川黔滇藏桂渝西南省区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0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这不仅让该区域尝到了合作开发旅游的甜头,更成为六省区市联动发展的驱动力。11月14日,六省区市在经济协调会第21次会议上达成了“以保护性开发为先,逐步构建大西南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合力打造‘大西南旅游经济圈’的共识。”区域旅游合作在泛珠三角又将续写新的篇章。

区域联合,托中部崛起,助老工业基地振兴

促进中部崛起,是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旅游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据初步统计,中部6省旅游总人数约实现旅游总收入2600亿元,相当于中部6省生产总值的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实施国家中部崛起经济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17日,为期3天的中部崛起旅游论坛暨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在郑州拉开帷幕。该届论坛和旅游交易会对中部六省在旅游市场运作,打破地区壁垒,加强客源市场协作,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促进旅游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加强联合促销宣传,共享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培育区域旅游品牌,共享品牌形象,建设中部无障碍旅游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9月,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江西、安徽中部六省在长沙正式签署了区域无障碍旅游合作协议。

伴随我国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形成和经济的崛起,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部署下,东北区域旅游合作也驶上了快车道。今年,东北以沈阳世博会为契机,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助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加速器”。

自2005年6月,东北“4+1”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区域旅游联合体宣布成立,到今年3月东北“4+1”城市区域旅游联合体在鞍山拟定无障碍旅游框架协议,再至5月,远赴俄罗斯开展联合旅游促销。5月28日,中、日、韩(部分地区)和港、澳、台“3+3”旅游区域联合大会又在沈阳通过了《“3+3”旅游区域合作宣言》。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势,日益显现。2006年,辽宁各项指标均取得良好的业绩,其中1至10月份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7.9万人次,同比增长28.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3%%。

为进一步深化东北区域旅游发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助力,今年9月,国家旅游局又在哈尔滨市举办了东北旅游发展研讨班,辽吉黑三省区域旅游合作又将迈上新的台阶。

区域联合,促环渤海旅游,为滨海新区生辉

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决策对加快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先导优势。继2005年8月“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签署了六地旅游合作协议之后,12月又在河北承德召开了“中国北方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论坛”,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鞍山、秦皇岛、承德、唐山、赤峰、锦州、葫芦岛等11城市共同签署了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今年,10月21日至23日,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第二届年会又在大连市举行。该组织成立一年来,开展了多个层面、多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在区域旅游合作的推动下,津冀两地以及环渤海城市,依托北京的区位优势,区域旅游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河北廊坊投资200亿元,通过与京津相关县(区)的合作,将全力打造京津廊地区无障碍交通圈。天津市8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的东嘴岛旅游景区也已进入初期建设阶段。该项目是天津“十一五”旅游规划发展中确立的八大旅游集聚区建设项目之一。八大旅游集聚区项目包括:蓟县绿色休闲旅游集聚区,西青民俗风情旅游集聚区,宝坻综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滨海旅游娱乐集聚区,塘沽旅游休闲度假集聚区,东丽湖旅游度假集聚区,团泊洼度假旅游集聚区,七里海生态旅游集聚区。据了解,八大旅游集聚区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达300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实现增加值50亿元以上,将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推动滨海新区的经济建设和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京津冀、环渤海区域旅游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凸现的强劲发展态势,必将对活跃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006年,是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高歌猛进,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对此,经济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经济专家周占华也指出,现在东西部、沿海、中部地区发展还不平衡,中央强调,没有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就不能很好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没有中西部的全面发展,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实施区域旅游联合,对东西部携手发展,带动和拉升东中西部产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东方风来满眼春”。2006年,中国的区域旅游联合将扬帆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关阅读

2006,区域联合高歌猛进

103358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