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省建设厅:保护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 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 2007-04-03 00:00  

风景名胜资源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厅作为全省风景名胜区行政主管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主要工作回顾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各风景名胜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建设部门认真贯彻风景名胜区各项法规政策,围绕旅游业发展,狠抓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开拓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管理工作新局面,风景名胜区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受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时期。

  一是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风景名胜区法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二是队伍不断壮大。全省风景名胜区由2000年的30处发展到现在的49处,增长63.3%,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4处发展到11处,增长175%。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696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我省已步入全国风景名胜资源大省行列。

  三是管理日渐成熟。逐步建立了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体系和管理机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日渐规范,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风景名胜区已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共完成风景名胜区规划30余处,使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覆盖率由2000年的34%上升到6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覆盖率由60%上升到100%,规划实施情况良好。

  五是综合整治取得成效。连续5年在风景名胜区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共拆除违章建筑280处,面积25万平方米,风景名胜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六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全省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7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350亿元,解决就业2.8万人,已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平台。

  七是世界遗产申报有新突破。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机构,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成功申报为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五岳联合申遗、丹霞地貌申遗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有望2010年前成功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省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南岳衡山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历经了25年的发展历程。25年来,风景名胜区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未出现重大旅游事故,也未出现重大风景名胜资源破坏现象,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在风景名胜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现有地方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亟待修改完善,保护、建设、管理难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申遗工作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指导和技术帮助;资源整合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等。

  二、“十一五”期间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厅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的部署,切实研究落实有效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树立三个观念。一是大局观念。把风景名胜区工作置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省的全局中考虑,作为推进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谋划,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把建设旅游产业大省与风景建设风景名胜区大省结合起来,争创资源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的风景名胜区。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三是效益观念。深入挖掘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净化景区环境,全方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狠抓三个重点。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增加风景名胜区建设维护资金投入,抓好交通、供电、通讯、旅游服务设施和景区景点配套建设。二是严格景区资源保护,抓好规划执法工作。“十一五”期末,实现世界遗产申报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卫星遥感监测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保护执法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有效遏止违规建设行为。三是加快景区规划编制,坚持合理开发。“十一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详细规划覆盖率达70%以上,完成全省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

  3、营造三大亮点。一是推进景区现代化管理进程。以“内聚活力,外树形象”为目标,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开展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建设数字化景区,逐步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十一五”末,力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管理达80%。二是以资源为依托,构筑地域经济发展平台。以做活、做大、做强为目标,以特色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实现风景名胜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三是加快申遗步伐。一个风景名胜区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后,其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有可能出现几何级的增长。目前我省还只有1处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我厅将进一步加大申遗工作力度,抓好申遗基础工作,完成对全省重要自然文化资源的摸底调查、资料收集、评估论证工作,做好遗产地规划,争取“十一五”有5—8个项目进入国家遗产预备名录,1—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项目达到2处。

  4、启动十项工程。一是法制工程。以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促进风景名胜区工作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二是规划工程。把编制和修编规划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规划投入,确保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三是筹资工程。依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关于开征“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有关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措施,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四是审批工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和初步设计的,报建设部审批;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般建设项目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和初步设计的,由我厅审批。在审批中做到依法依规,热情文明,提高效率。五是环境工程。积极创建ISO4000国家示范区,今年在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施,“十一五”末全部达标。六是形象工程。打造生态区,使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化;打造卫生区,使风景名胜区洁净化;打造诚信区,提高信誉度,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打造品牌区,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文明区,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使风景名胜区环境优雅、秩序井然、面貌整洁、服务规范。七是申遗工程。以联合申报方式,打造“中华五岳”——南岳衡山、“中国丹霞地貌”——山、“华夏梯田”——紫鹊界梯田三个精品项目,力争2010年前将“中华五岳”、“中国丹霞地貌”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八是监督工程。对风景名胜区各类开发活动和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对违法违章建设及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及时进行查处。九是人才工程。加强风景名胜区干部职工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合理开发使用人才资源。十是防灾抗灾工程。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切实加强防火、防虫、防自然灾害和防人为灾害工作。加强景区营运车辆、缆车、索道等服务设施和公路、建筑、险要地段安全排查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确保风景名胜区安全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相关阅读

省建设厅:保护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 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103355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