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娄底:坚持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发表时间: 2007-04-03 00:00  

娄底地处湖南中部,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13万。境内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名山、名水、名田、名洞、名迹、名人咸集,特色各具,品位高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湖南充满神奇色彩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抓,旅游业异军突起。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23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亿元,分别增长31%和34%,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服务机构数量增长40%以上。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锑都、紫鹊界——梅山龙宫、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等具有市场冲击力的品牌相继推出,旅游产业呈现出旺盛生机。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展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有以下主要做法和思路:

一、做好“五个工程”,科学统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1、深化认识,全局谋划,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战略工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一产业发展的问题,就其全面影响和带动效应来看,更是一个地方产业结构协调、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品位提升、社会和谐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为此,我市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旅游产业发展。一是深化了战略认识。娄底素以“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著称于世,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有“十里钢城”、“百里煤海”、“世界锑都”的美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活力与后劲。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出路就是在推进“三化”的同时,全力推动旅游业这种“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逐步从“消耗资源”模式向“保护和利用资源”模式转变。二是明确了战略定位。长期以来,人们对娄底到底有没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认识不一,产业发展取向一直难以定位。为解决这个决策前提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市各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令人惊叹不止,惊喜不已。我市旅游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大多品位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辖区内有历史悠久的紫鹊界秦人梯田、神秘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园梅山龙宫、绿色明珠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是湖南旅游板块中魅力独特的“新大陆”。同时,我市地处湖南几何中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打造“湘中旅游板块”条件具备,只待时日。于是,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来培育,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力争又好又快地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强化了战略举措。站在全省旅游发展的格局上整体谋划发展的重点,确立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新化县、双峰县为东西两翼的发展布局,制定了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立了财政投入机制,把旅游经济指标体系考核列入到全市“三个文明”考核之中,使旅游发展在规划、投入、建设、工作机制等各方面有了有力保障。

2、政府主导,协调配合,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旅游经济是典型的“春播秋收”经济,离不开政府主导和扶持。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主导力度的大小直接决定发展的速度和后劲。为此,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都建立了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基”的政府主导和推动机制。一是“一把手”主抓机制。两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抓旅游,每年主持召开一次有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参加的工作会议,召开两次以上现场办公会议,考察三个以上重点景区。同时,每人分别负责抓一个重点景区的开发。各县(市、区)委、政府主要领导每人分别抓一个景点或一个项目。二是政府主推机制。由政府主导重点抓好宏观调控、规划编制、基础投入、市场开拓与监管等工作;政府常务会每半年研究一次旅游工作,调度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及时解决景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将旅游项目开发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之中,实行跟踪协调服务;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预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部门主动机制。发改、建设、交通、财政、工商、文化、林业、环保、电力、通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主动为旅游业发展协调服务,排忧解难。通过以上举措,我市“政府主导”机制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政府积极主导、部门相互配合、企业热情参与、群众支持拥护”的良好局面。

3、科学规划,打造亮点,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精品工程”。我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强调做精做细,做好做实,做大做强。一是科学规划。通过三年努力,编制完成了旅游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制和修建性详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二是完善基础。市县两级捆绑各方财力,利用公路建设资金、水土保持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移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等各种政策性资金,尽量与旅游发展项目挂钩,既不违反专项资金使用政策,又兼顾旅游与其他产业的相辅发展,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集中了10多亿元投入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通往各重点景区的公路均已硬化通车。三是打造品牌。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紧扣重点,一年开发一个重点景区。从2004年起,成功开发了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2006年又下大力气把曾国藩故居建成了一个初具5A级规模的旅游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我市把紫鹊界秦人梯田开发建设作为重点,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有望在10月1日前向游客开放。四是挖掘内涵。经过几年整理,初步理清了从“蚩尤文化”——“秦人农耕文化”——“梅山文化”的演变历程,明晰了“湘军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脉络渊源,形成了山歌、傩戏、抬故事、梅山武术等多种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表现形式,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旅游品位。

4、开拓创新,立体宣传,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形象工程”。为使我市旅游尽快走出湖南、走向世界,我们切实加强了对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与宣传,积极拓宽客源市场。一是立体宣传。利用省内外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新报》、《中国旅游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日报》、国际互联网等有效宣传载体,积极宣传我市旅游,进行深度挖掘报道。特别是《走遍中国•娄底》七集系列报道自去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后,反响热烈,效果明显。二是节会营销。组织举办新丝路模特大赛、油溪河漂流杯选拔大赛、梅山歌王大赛、梅山厨艺大赛、梅山烧烤王大赛、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中国首届鸟人飞行大赛以及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我市旅游形象得到快速提升。三是联合推介。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与周边市州加强合作,联合设计精品线路,联合推介,统一营销,使以神奇紫鹊界、神秘富厚堂、神韵梅山龙宫为代表的娄底旅游声名鹊起,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理想的目的地。

5、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服务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接待好、服务好游客作为建设“和谐旅游”的具体体现,使旅游服务工作逐步规范化、人性化、个性化。一是健全制度。制订了行业规范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考核和淘汰机制,完善和规范了以年度复核为主的旅游星级饭店日常管理机制。二是规范管理。特别是强化了对旅行社和导游员的管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和矛盾处理。规范各类旅游标志,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三是强化监督。加强旅游安全质量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游客投诉案件,树立诚信行风。

二、加强“五个结合”,又好又快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我市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全省旅游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来看,我们还只刚刚起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借鉴学习兄弟市州的经验,紧紧围绕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坚持景区开发与市场开拓“两手抓”,突出产品建设、宣传促销、产业配套三个重点,确保全市旅游经济总量和旅游接待人次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幅增长。在工作中将重点抓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发展全局的主导作用,集中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培育企业主体,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旅游业发展。创新旅游企业运营机制,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内外开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在依法依规、有效保护前提下,以旅游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专于旅游行业、精于旅游开发的市场主体。

2、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旅游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对整个经济与社会生活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促进、拉动和影响效应。为此,要加强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壮大一批市郊农家乐,切实保护和开发好农村旅游景点,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导入到旅游产业中来;加强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以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突出城市特色风貌,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产业和现代工业的结合,以我市原始神秘的采金坑道、近代工业的典范——世界锑都锡矿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涟钢薄板工程等重要工业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工业观光游。

3、景区建设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以重点景区为中心,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优先加快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重点景区建设着力在特色上做文章,深度挖掘紫鹊界梯田、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的独特之处,塑造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品牌,并按等级景区的要求,在2—3年内建设一批以4A为主体的旅游景区。改变单一的“门票经济”状况,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建设,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效应。

4、旅游开发与文化挖掘相结合。加强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联动,充分挖掘整理我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保护好重要的历史遗存,挖掘和整理梅山武术、梅山歌谣、傩戏、民俗及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结合旅游品牌,精心组织一批雅俗共赏、参与性强、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套餐”,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5、市场监管与规范服务相结合。加强监管力度,使企业在服务旅游发展大局中依法经营,自觉接受政府与市场的监督;强化规范服务,以优质服务为重点,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行业标准,促进全行业服务提质升级;强化培训,实施旅游从业人员挂牌上岗制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展示新时期娄底旅游崭新的整体形象。

娄底:坚持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103355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