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长沙: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表时间: 2008-04-02 00:00  

2007年,长沙市旅游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悉心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构建支撑体系、加快基础建设、协调产业配套和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主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62万人次,同比增长9.2%;实现旅游总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省三分之一强;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7%。

一、构建发展支撑体系,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主导。我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努力构建强有力的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在发展战略上更加突出旅游业。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长沙建设“两型社会”的先导产业、实现率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和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进行研究和部署,确定了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休闲之都”目标,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长沙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领导小组,并在修订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制订“两型社会”建设规划时,将旅游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各区县(市)政府也纷纷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二是在发展政策上更加倾斜旅游业。去年,我市出台了旅游包机奖励、新开航线补贴等一系列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重奖了一批优秀旅游企业,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特色旅游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仅重点工程“一洲两岸”建设去年就完成投资约50个亿。各区县(市)政府也因地制宜,纷纷出台旅游招商引资、旅游项目建设、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望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雨花区政府对农家乐的最高奖励资金达到5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旅游从业单位的积极性。三是在公共服务上更加关注旅游业。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自觉把旅游业纳入工作主旋律,主动服务旅游企业。市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去年安排近200万专项资金用于编制长沙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农业部门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以扶持,林业部门加大了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建设和城市绿化,金融部门推出了中小型旅行社小额贷款绿色通道,电力、供水等部门将主要旅游接待场所作为重点服务保障对象。“办旅游、兴经济”已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识,旅游业成为了政府支持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综合配套水平

硬件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长沙市坚持突出城市建设为旅游服务的理念,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2007年全市共启动重点城建项目103个,投资总额达130多亿元。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多元。航空方面,黄花国际机场改造全面启动,扩建14万平方米的站坪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国际厅的改造、新建已基本完工,机场吞吐能力大幅增强,目前共开通75条定期航线,其中国际及地区通航点有12个。公路方面,“十纵十横”、“六桥三环”城市立体交通格局更趋完善,潇湘大道、万家丽路、营盘路、南湖路、书院路等城市主干道和连接景区的道路拓改工程,长花灰韶公路、浏永公路等城际交通干道建设加快,启动了火车南北站迁建、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全市形成了更加便捷的旅游交通路网。另外投资6个亿的株树桥水库引水工程、投资22亿元的长沙电网主网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实施了夜景亮化工程,对330栋大厦进行了亮化。二是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加强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全市新增星级酒店1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在建星级酒店上十家,特别是宁乡、浏阳等县市的旅游酒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全市酒店接待能力。重视旅游厕所建设,通过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经费的支持,三年来我市已完成岳麓山景区、少奇纪念馆近20个旅游区(点)30余座星级旅游厕所新建和改建项目。游客接待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交通标识标牌、重点景区的旅游餐饮、娱乐设施等建设也逐步加快,旅游综合承载服务功能极大增强。三是旅游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建起了以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和长沙市旅游政务(交通)网为主体,各县(市)旅游网站为补充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开通了网上办公、网上预订、游客咨询、电子地图、公交查询等数十项功能,及时发布、更新旅游服务信息,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成为游客了解长沙的重要窗口和自助旅游的得力助手。

三、协调产业联动发展,推进旅游精品建设

我市充分发挥长沙的经济优势,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凸现城市个性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相关产业携手共进。一是以城市建设带动景点建设。我们将城市建设和旅游景观建设有机结合,投入近百亿元,启动和实施了“一洲两岸”(包括橘子洲风景区、潇湘大道北段、湘江大道南段、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防洪道路、新河三角洲整体开发工程)、岳麓山景区保护提质工程、滨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等一批集市政工程与旅游功能于一体的重点项目,凸显了山水洲城新风貌,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旅游整体形象。我市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二是以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几年,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增农村公路5956公里,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突出休闲农业开发,将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水产等优势农业产业带与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结合,培育出黄兴镇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的典型。去年我市新增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点)2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星级农家乐14家,全市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达到5家,星级农家乐达到113家,农家乐总数超过1400家,接待乡村旅游者突破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7亿元。三是在建设文化强市中壮大文化旅游。“文化强市”战略是我市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去年我市修缮和兴建了贾谊故居、陶公庙、太平街、坡子街、简牍博物馆、喜乐地卡通公园等人文景观,成功举办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年会,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化旅游内涵;启动实施《长沙市红色旅游规划》,投入近亿元对杨开慧景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胡耀邦故居、刘少奇故里等重点红色景区进行了改造和提质,打响了“革命圣城”品牌;依托独具魅力的娱乐资源大力发展娱乐文化旅游,形成了旅游产业新的亮点。此外,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开发了宁乡青岛啤酒、浏阳生物医药园等工业旅游产品,伴随长株潭一体化和“3+5”城市群建设推出了“长株潭旅游圈”、“长常张黄金旅游线”等区域旅游精品。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旅游经济腾飞的动力,旅游经济的腾飞也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据统计,全市航空客运业增加值的94%、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的48%、铁路客运业增加值的33%、商业增加值的27%、餐饮业增加值的27.5%都是由旅游业贡献的。

四、重视城市形象宣传,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空间

我们将旅游形象宣传作为扩大城市影响的重要途径,贯穿到处室、招商、会展、文化、娱乐、外事等各个环节。一是以节会活动扩大影响。全年举办各类会展活动(含节庆、论坛、展览等)400余个,其中以旅游为主题的节庆活动30多个。随着第四届泛珠三角城市贸易洽谈会暨市长论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年会、全国商标节、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旅游城市品牌论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长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地提升。二是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宣传。我们围绕“快乐长沙”的旅游城市形象,实施了旅游宣传“五个一”工程(一本旅游画册、一张旅游光碟、一本旅游指南、一本旅游杂志、一套旅游明信片),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TVB8、德国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来长拍摄旅游专题片,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橘洲杯感悟历史文化名城征文”活动,并在台湾东森电视台尝试开通了旅游产品电视销售活动。三是大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我市将发展入境旅游作为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把推介长沙旅游作为对外招商引资、外事交流的重要内容,成功举办了长沙(澳大利亚)重大项目合作洽谈会、长沙(香港)旅游推介会、长沙与日本鹿儿岛结为友好城市25周年互访等重要活动,到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境外地区和国家进行了旅游促销,与台湾东森旅行社、澳大利亚长青旅游集团公司、澳门旅游商会等境外旅游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去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1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3.8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3.4%、25.4%,增幅在中西部省会城市保持领先。黄花机场的出入境客流量超过中部其他5省省会机场总和。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市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建设和政府建设。这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今年,我市旅游工作将进一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充分发挥全省旅游中心的优势,努力开拓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发展大旅游。预期指标是: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左右。具体任务是:一是突出精品建设,提升长沙旅游竞争力。进一步整合资源,改造、提升岳麓山景区、少奇纪念馆、灰汤温泉等重点景区,推进“一洲两岸”、马王堆“物址合一”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娱乐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二是重视形象宣传,打响城市品牌。将长沙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贯穿于外宣、会展、招商等各项工作,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境外市场为重点,走出去、请进来,切实加强媒体宣传、节会营销,举办2008长沙国际娱乐旅游节暨导游之星邀请赛等大型活动。三是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两型社会”和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中,优先发展旅游产业,举办长株潭旅游业发展论坛,与株洲、湘潭两市合力推进湘江生态旅游走廊、伟人故里“红三角”、湖南旅游接待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培训和市场监管,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的素质。五是强化督查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加大对旅游工作的督查力度,实行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将发展旅游产业的任务分解到区、县(市)和市直部门,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2008年,长沙将朝着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目标迈进,为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为把湖南建设旅游大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

长沙: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03352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