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大美潇湘著华章
——写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

发表时间: 2010-10-25 00:00  

(一)大美潇湘,千古文章;游者无界,文化无疆。

十月湖南,传承文化的思索与感悟,追逐旅游的创意与梦想,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向世界发出盛大邀请:畅游神州,赏阅华夏。

“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就曾这样指出。30余年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时代广泛深刻的变化,从平凡逐步走向辉煌,以年均近20%的增速,跃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然而包括湖南在内的我国文化旅游业逆市飘红,率先复苏,在充分提振信心的同时,充分彰显了旅游业的旺盛生命力。

中国旅游的成长之路,是对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既书写了社会发展的华彩篇章,也诠释着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渐进融合,迎来无比开阔的天地,文化推动着神州旅游的振兴与崛起,旅游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复兴和繁荣。

(二)人类的旅游活动,正逐步转向精神需求更高的文化旅游。

19世纪40年代,英国传教士托马斯·库克成立全球第一家旅行社,被称为世界旅游业“鼻祖”。150多年后的今天,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超过汽车业、石油业,居世界第一大产业。

中国旅游业的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迹:旅游起步时代,受经济和消费观念的制约,旅游资源被简单利用,旅游活动大多止步于观光游;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出现了推倒重建和再利用的开发现象,人工痕迹较重的旅游产品开始充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人们逐步开始转向追求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旅游消费。新的消费观念催生了新的旅游方式,以体验异质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如今,世界旅游大潮的趋势已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等复合旅游转型。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半数以上的国际游客出游,是为了参观有关文化遗迹或文化娱乐与艺术欣赏,最受欢迎的文化吸引物是历史纪念地,而对17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调查也表明,人文考古旅游居于榜首,约占75%。

(三)文化与旅游,是天然的结合。

文化是旅游之根与魂。

文化激活了山水。风景中本身便蕴含着文化,自然山水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依托,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形成种种文化现象,而文化又浸润了山山水水,使之更为灵动多姿。既不高大又无奇绝之处的岳麓山,如果没有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没有爱晚亭,没有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浸润,如何能吸引人们流连再三,吟咏不断;凤凰的光彩又岂止于沱江和吊脚楼,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等一个个聪慧脱俗的文化人物,以及银饰、扎染、剪纸、刺绣等精美的民间工艺,让美丽的古城更显意蕴无穷。

文化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最强的吸引物。文化差异是发生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旅游最原始的冲动,是去寻找陌生的风景,感受异质的文化。人们去埃及,是为了见证至今令人费解的金字塔和木乃伊,验证那一句“人们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去瑞士,则必到日内瓦的钟表博物馆,欣赏全世界钟爱的瑞士手表……

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丢失灵魂,旅游将不知其所往。

旅游是文化之形与体。

旅游是传播文化的完美载体。文明应该可视,文化应该可感,旅游无疑是文化最直观可感的载体。不到西北,怎知“花儿”的热烈;不至侗乡,又如何体会侗族大歌的宏大繁复、宽阔深沉?

文化通过旅游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洪江古商城,380栋明清古商城建筑在旅游开发中显现出它们可贵的价值,在修旧如旧中得以保护;湘西少数民族的多彩民俗和精巧手工艺,因为游人的钟爱而重现生机。

文化照亮了旅游的天空,旅游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文化与旅游交融,使我们的旅行始于风景,而终于心灵。

历史不再遥远,文化变得亲近,世界如此令人着迷。

(四)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选择在了湖南,是湖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湖南旅游强大影响力的彰显。

锦绣潇湘,在浩瀚长江以南、丰饶珠江以北,八百里洞庭气象万千,七十二峰衡岳云蒸霞蔚,湘、资、沅、澧四水奔流,崀山如诗如画,张家界恰似人间仙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湖湘大地上生长了灿烂的文化。湘南的道县玉蟾岩出土的4粒稻谷,表明早在1万多年前,人类的先祖便在这里生活;湘北的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古城址的发现,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由5千多年向前延伸到8千年;龙山里耶秦简、长沙三国吴简、凤凰南长城……无不揭示出湖南人的历史生活轨迹。

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屈原施然走过,留下浪漫主义经典《离骚》;贾谊客居长沙,写下汉赋名篇《吊屈原赋》;范仲淹遥想岳阳楼,一抒先忧后乐情怀;周敦颐瞻仰月岩,悟出太极阴阳变幻……

及至近代,更是走出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群体: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蔡和森……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他们比肩鹊起,驰骋宇内,导演出近代湖南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大戏,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人在诸多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创新、大胆突破, “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都享誉神州,令人惊叹,成为世人体验湖南的重要理由。

人以地显,地以人名。人文与山水相得相称,造就了一大批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旅游景点:“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圣地;我国最古老的书院岳麓书院,至今仍在开门办学,展现了湖湘文化强大的生命力;368个字的《岳阳楼记》让天下文化人无不渴望登临岳阳楼,面对浩瀚洞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边城”凤凰每天游人如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楚汉名城长沙化身娱乐休闲之都,演绎着湖南的“快乐文化”……

正如湖南旅游的口号“锦绣潇湘,快乐湖南”一样,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热情的湖南人民,让美景与快乐,驻足在每一位客人的心里。

(五)文化与旅游在湖南融合发展,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份“湖南样本”。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旅游更具品质,文化更具活力。富有文化内涵的湖湘美景,引得游客如潮。

洪江古商城,镖局、钱庄、青楼、烟馆……昔日繁华历历在目,历史的细节复活在今人的现场演绎里,整个古商城便是一幅直观的明清市井风情画。

文化是凝固的,如何设法将文化做活,洪江古商城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文景观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思考:没有保护,不能持久;没有开发,自然失去活力。一度曾过度开发的凤凰古城,最终还得修旧如旧,古建筑、古民居,吊脚楼,原汁原味的“边城”氛围,更能声名远播。修旧如旧,以存其真,是人文景观保护与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张家界的土家风情园里,跳起了原汁原味的茅古斯舞、铜铃舞、摆手舞;怀化的侗文化城里,人们吃着侗家合拢宴,尽情吹笙跳舞。湖南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孕育出各具风情的旅游产品,增强着湖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旅游产业,创造性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必由之路。

“试问谁手起波澜,一子落定天下谈。”2003年,大地为盘,武童为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围棋高手到南方长城一局定乾坤,凤凰南长城因此一举成名天下知。黄龙洞“定海神针”投保亿元、“穿越天门”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上的“卡通市长”乃至今年因电影《阿凡达》而更名的哈利路亚山……近年来,湖南人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大手笔文化旅游活动,无不引起世人瞩目,恬静一方的湖湘山水,虽身藏深山,却名扬海外。以文化事件策划来营销旅游,无疑是一种可复制的成功做法。

夜色为幕,奇峰险壑、飞瀑流泉为景,流传千古的《天门狐仙》,让天门山的夜晚不再寂寞。再配上《魅力湘西》、《梯玛神歌》等实景演出,张家界那些孤峰兀立的石头,从此不再冷漠无情。流连山水,品味剧情,游人的脚步自然放缓。景区文艺节目与旅游产业融合,正成为深化景点文化内涵的一个有效途径。

快乐城市长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每天都有无数人在此消费夜色;田汉大剧院,夜夜上演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文艺节目;大街小巷遍布的足浴按摩医院,吸引着各色人前来度过轻松的闲暇时光;还有著名的火宫殿、毛氏红烧肉、臭豆腐……歌厅休闲文化、酒吧休闲文化、电视休闲文化和美食休闲文化,为楚汉名城长沙平添一抹时尚的亮色。从满足和丰富游客的休闲生活入手,湖南正发挥“快乐文化”的优势,打造特色独具的都市旅游休闲品牌,促进文化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产业,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湖南旅游因此永远年轻,永远鲜活。

(六)低碳的旅游业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发展旅游业正成为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湖南,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承担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承受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能不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攸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旅游业消耗低、污染低、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数据显示,旅游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工业的1/11,是典型的“低碳”产业、绿色产业。

发展旅游业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必将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旅游产业带动和促进110多个相关行业发展,催生了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可谓是“一业兴则百业兴”。

旅游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收入l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的消费乘数更大,旅游者每消费l元钱,可以带动5至7元社会消费。

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旅游产业收入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湖南的支柱产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省不断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努力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国内外游客来湘休闲观光,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中,湖南旅游业逆风飞扬,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湖南省第七个千亿产业。湖南旅游业还亮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确保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同时实现旅游产业排名进军全国十强。

湖南,正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会骤升;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会“井喷”。 目前,湖南的人均GDP正在向3000美元冲刺,这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

湖南旅游展示和贡献给世界的还将更多。

(七)这是一场保护与传承的开始,一场转型与超越的开始,一场没有终点的开始。

当前,“十二五”规划蓝图即将拟就,中国正酝酿第三次华丽转身,这将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展望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

值此盛会,湖南将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文化,切磋创意,探讨旅游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将从湖南翻开更精彩的一页,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将传承光大、昂首挺立于世界文明潮头!

大美潇湘著华章
——写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

10334691

友情链接